公告版位

在之前的文章,提到了古書中,讓病人沉睡三天三夜,治好了病患的「癲狂心疾」的「辰砂散」。可見人體自我修復的力量,無所不在,就連大腦,也有重開機、自我修復的功能。

.

其實,大腦重開機的案例,不僅於中醫的案例中可見。不少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病情變糟,但如果能夠好好的睡個2-3天,(有的是住到精神科病房吃安眠藥才能睡),充好電重開機後,整個人又能重新活了過來,恢復正常的生活作習。

另外,老人家有時住院會產生胡言亂語、搞不清楚白天晚上的情況→(譫妄),此時,通常給予輕度的安眠鎮靜劑,讓老人家好好的休息個幾天,這個情況也會自己消失**。由此可見,大腦的「休息」非常的重要,有的時候大腦「忘了」休息,因而導致功能的失調,這時候,使用藥物治療,或是生活境環的改變,都可能達到「大腦重開機」的效果。

 

今天就讓我們進一步來聊聊這個話題:

 先附上之前文章的連結

 序列之1:憂鬱症中醫醫案賞析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請點我) 

 序例之2:中醫真有趣--大腦重開機(請點我)

 

為什麼我們不是一年工作365天全年無休,而需要創造一個週休一天,或週休2天的制度?其實這二日的休假,可以給身心一個調整休養的機會,工作和生活,也才能永續的經營下去。

大家應該聽過,在古早古早,歐洲的醫生,會開立一個處方箋,上面寫著:「請病人到某某溫泉區療養二個月」。這種「溫泉療養院」在當時可是被認為是很有療效的。也許是因為溫泉本身的神奇療效,但是更多學者認為,這是因為病患和現實的壓力環境長期「隔離」、讓大腦有一個長時間的休息機會所造成的效果。尤其是壓力過大所造成的身心疾患,古早的醫師們更是認為這個方法應能有所幫助。

.

(ps我也好想要去溫泉區療養二個月……要到那兒找個醫師開這樣的處方箋給我呢?)

.

那麼,既然「隔離休養」有效,那就有人提出,不如讓病患「持續的睡眠」,應該會比隔離休養更有效吧!?

 .

因此,在二十世紀初時,精神醫學的領域,出現了一個「持續睡眠療法」,這種療法主張利用藥物讓病人每天持續睡20個小時以上。也就是,除了吃飯、上廁所、如浴以外,其他的時間都在睡覺。

(ps.其實少部分精神科的住院病人、或是一些加護病房內的病人,也差不多一樣是這樣的狀況)

 

這個方法有效嗎?很抱歉,後來的臨床證實,療效並不明確,所以也沒有流傳下來。一般認為這個療法沒有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持續睡眠」需要大量安眠鎮靜劑的幫助,而大多數的安眠藥會抑制「動眼期」的睡眠

 

什麼是睡眠中的「動眼期」?顧名思義,這段時間內,人體雖然睡著了,但是眼球是持續的轉來轉去的,代表大腦並不是在休息,而是在執行某項任務。是什麼任務呢?打個比方,「動眼期睡眠」就像是大腦的硬碟重組」時間。也就是說,在動眼期睡眠中,大腦會重新組織白天所經驗到的知識和情緒。

.

動眼期是每個人的大腦在晚上都會自動執行的例行公事→呵呵呵,真的和電腦很像。所謂的「夢境」就是這段時間的大腦運作留下了記憶。因為這是「硬碟重組」,資料搬來搬去的,所以我們的夢境自然是「天馬行空、不合常理、新舊混淆」囉!

 總而言之,動眼期是大腦自我修復中,非常重要的機制。鎮靜劑雖然提供了睡眠,但卻減少了動眼期,大腦無法執行自我修復,難怪這個「持續睡眠療法」對於精神系統疾病的療效不彰了!

 


 

這樣看起來,「辰砂散 」讓病人昏睡48小時,也可以說是一種中醫的「持續睡眠療法」囉!

奇怪的是,在辰砂散的組成中,具有安眠效果的「酸棗仁」,在目前的科學研究中,認為會減少「動眼期」,乍看之下,和這個方的臨床方向剛好相反(減少動眼期→大腦無法自動修復)

然而,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簡單!

. 

科學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像是酸棗仁其實對於血清素及腎上線素系統,具有活化的作用,對於焦慮和憂鬱的體質應該有所幫助;另外像是「辰砂」具有抑制中樞神經的效果、「沒藥」具有活血化瘀,鎮靜安眠的效果……這些都是未來的醫學研究尚待解決的謎題啊~~~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可以更清楚藥物和中樞神經的關連性。

 .

因此,這些藥物的組合以及交互作用,是如何讓「辰砂散」在大腦中發揮療效,而達到「聽睡一、二日」,醒來即病癒的效果?事實上,辰砂散也仍然是中醫世界裏,懸而未決的公案。

 .

從喝酒治憂鬱症的中醫醫案,到大腦重開機的辰砂散,再到這篇「持續睡眠療法」的西醫歷史,實在是有點「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了……總之,這個主題我們就談到這邊,拉拉雜雜,閒聊瞎扯,希望大家笑納 ^^

 

 


 

 

**補充說明:對譫妄的患者使用安眠鎮靜劑是西醫臨床的常用套招。但浮濫的使用鎮靜劑治療譫妄反而有可能提高住院的死亡率

 

譫妄是「高齡醫學」以及「安寧療護」中的重要議題,造成譫妄的原因可以是身、心、環境、藥物……等等問題,仍要審查原因才是對症。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小林您好,歡迎您來本園地一起討論醫學相關話題,不過下次麻煩您將所要問的問題內容,直接而完整的po在本板上面,這樣除了比較「順」以外,也方便我為您解答。

而且萬一我誤會了對方BLOG文章的意思,這樣若造成誤會,是很不好意思的。麻煩下次不要用這樣子的方式喔!

關於流感用什麼中藥的問題,其實在SARS期間也是有很多人討論用什麼中藥,情況很類似。

說說我自己的感想好了,SARS期間,我還在西醫領域服務,面對未知、致命、快速傳播的世紀傳染病……在醫院內,穿著隔離衣照顧病患、載著N95口罩為病人插(呼吸)管的醫護人員心情,也只在身在其中才能體會。

那種使命感、無奈、惶恐……百感交集的感受,大概是我們這一代(西)醫師共同的難忘回憶。

目前台灣現行的體制下,流感重症絕對是不會由中醫師來照顧的。我的同班同學(我醫學院唸的是陽明醫科,所以同學都是西醫師),目前都在各級醫院,照顧重症患者,如果真的流感爆發大流行,我的同學/朋友們將首當其衝,成為重症的第一線。

我自己轉戰中醫,在基層照顧患者,只知道自己的任務,就是提高警覺,以最有效的藥方來治療每一個感冒的患者,有火氣的當瀉火,寒氣重的當散寒氣……若有流感重症可能性,即快速轉診至責任醫院。

光憑症狀討論該用什麼藥,尤其是治最多變的「外感」,個人認為,不把脈的話,根本無從下藥,因為病毒在每個患者身上的變化,是「體質」x「病毒種類」的無數多樣性,根本很難預測,即使是同一家人來,互相傳染,結果脈症也都不同的,也常見到。

因此,理論歸理論,討論歸討論,你說大青龍湯、我說荊防敗毒、他說ooxx……最後還是套用一句mobile01上面的老話

「讓開!讓有經驗的來!」

也就是說,重症病人,還是全都收到西醫的加護隔離病房去了。講了半天,結果幫不上病人的忙……唉!可惜啊。

感想很多,總之覺得,我自己沒有真正以中藥治療流感重症/呼吸衰竭的經驗,所以也無法提供您什麼有證據、有把握的藥方。也覺得,以自己的背景,如果說出某某藥方即能治流感,而未真正投身(防疫)作戰體系,也是有點對不起在真正身在第一線,以生命承擔醫護天職的同班同學及好朋友們。

這是我個人的立場,純屬牢騷,無意筆戰。


另外,有關腹診的問題,也稍做一些討論:

在西醫的基本養成教育中的「理學檢查」裏,最基本的一項就是腹部的觸診。腹主動脈的搏動感,在體型比較瘦的患者身上是正常現象

不知道這是否就是你所提到的「腹間動氣」?

如果主動脈的寬度超過了6cm,則根據醫學研究,可能是主動脈瘤,而且可能有破裂的危險。最危險的狀況,是動脈血管壁的內膜已經受損,甚至有裂痕,這是有猝死的可能性的,不可不慎。而這類患者,通常都不知道自己是因為動脈瘤破裂而死的,這種疾病的「篩檢」之重要性可見一般。

因此,還是要以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才能正確的判斷血管瘤的危險性以及開刀的必要性

對於動脈瘤這種外科醫生在管的疾病,就算診斷出來了,還是要轉診會同心臟血管外科作詳細的評估,個人覺得比較適當。

只是目前的門診體系,根本不允許醫師為每位初診患者作全身的理學檢查(做一個完整的全身觸診,要脫衣服,還要用手指插肛門←沒有道理因為擔心主動脈瘤而摸了肚子,但是卻不做需肛門檢查來排除直腸癌吧……真的全套搞下來,要花上30分鐘,而且大概病人也不能接受……),所以為了配合目前的醫療現況,還是以超音波的篩檢最為可行。

中醫的腹診,對於許多腸胃、臟腑疾病的用藥和治療確實相當有幫助,個人目前也只有腸胃系統/婦科系統疾病,或是在為了確認治療方藥時,才會為患者腹診。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告有講「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多喝水……多喝水……」

盪氣迴腸的廣告文,讓我們都朗朗上口,但真的,沒事要多喝水嗎?

對於代謝能力旺盛、運動多流汗也多的年輕人或運動選手,多喝水當然是健康而必要的行為。

然而,對於心臟不好,腎臟不好的患者,太多的水會造成體內水分代謝的障礙,而增加心臟和腎臟的負擔

中醫一向注重的,是「均衡」的養生觀念。水分的均衡代謝,是氣血循環十分重要的一環。少了當然不行;而多了也不見得好啊~~~

這兒介紹一個case:

35歲女性,胃不舒服已一個月,時好時壞,大便日數行,但是要解時卻解不出來,量也不多;常自覺有口臭。

脈是沉細滑脈,我先給了真武湯+枳實消痞丸(補腎利水+消脹氣);一週後回診,改善不多,而且口腔出現潰瘍。

脈變得沉細而緊,按之有力,我改用大黃附子細辛湯,加上砂仁白芷(退脾胃的虛火),再吃一週。

再回診後,胃已不痛,口瘡也已經好了,但是大便在肛門口難以解出的現象卻仍然存在,每天都有好幾回。這個情況,真的是費人猜疑……

問題是,脈象沉細滑,這是水氣脈沒錯。但為什麼用真武湯會沒有效果呢?關於腸內的水氣,我記得在清代陳修園醫師的"時方妙用"一書中,有提出一個經驗,就是用真武湯+大量的生薑,來治療"腸中有漉漉水聲"。我問病人肚子裏是不是常常有嘰嘰咕咕、像是水在攪動的聲音?果然有,那就是腸間水氣沒錯啦!用真武湯+生薑來治療一週看看。

……過了一個星期,病人回來了,效果如何呢?搖搖頭,還是一樣。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辨證也正確,脈象也符合,方子也是屢試不爽;怎麼會踢到鐵板呢?

仔細詢問之下,才發現病人為了幫助排便,每天都喝很多的水,真的是像廣告所說的,多喝水,多喝水,不停的喝水。病人認為,多喝水可以排毒,可以讓大便通暢,所以數年以來,都維持著這樣的行為

這……也未免喝太多了吧!過多的水分對於虛弱的腸胃,會造成中醫所謂的「飲邪」或是「水毒」的情形。難怪我們用補腎利水的真武湯沒有效果。因為就算我們把「水毒」清出來,病人還是不斷的自我補充啊……這樣子當然吃藥沒有效了!

於是,照原來的處方:真武湯+生薑,再吃一週,囑咐病人,只有在口渴的時候可以喝一點水。

過了一週後回診,果然腸胃的不舒服已經大幅減輕,腸胃不再咕唧咕唧的叫,大便想解又解不出來的情況也開始改善。

 這是一個很標準,「多喝水喝到生病」的例子。好在我們有問到原因,並矯正了她的不良習慣,不然,真的是太冤枉了!


水分的代謝,要經過腸子的吸收,血液的循環、心臟的推動、腎臟的過濾、泌尿道和膀胱的輸出、汗腺的分泌……是身體成千上萬的細胞合作無間而達成的;每一個步驟,都要消耗身體的能量。

因此,不應該將「多喝水」等同於「促進代謝」or「排毒」;實際上,細胞本身的能量是否足夠,不同組織間的運作是否協調,才是真正決定了代謝的品質。所以,脾腎虛弱的人,其水分代謝的能力其實是比較差的,不宜大量喝水,口渴的話,就喝一兩口,潤潤喉,也不要每次都喝一個馬克杯(牛飲)。

如何查覺自己是否水分不足呢?一般來說,口乾舌燥、嘴唇乾裂……當然是一個指標。可是很多火氣大的人,就些喝再多的水,還是一樣嘴唇乾裂。以前在榮總心臟科的時候,老經驗的主治醫師曾說,可以觸摸患者脅下,也就是兩側肋骨旁的皮膚,看看是潤澤的,還是乾燥的,這個區塊,因為通常都有衣服包著,比較能代表體內水分代謝的狀況,尤其是心臟不好的老人家,因為常常要限制水分的攝取,有的時候甚至真的水分會太少,其實可以用這個位置的皮膚狀況做為水分補充的指標。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

如何查覺自己是否水分過多呢?舉例來說:容易水腫、常常覺得喉頭有多餘的水分、像這個case一樣覺得腸子裏常常有唧咕唧咕的聲音,喝水後有想吐、或吃不下東西的現象……這些都是水分過多或水分代謝不良的現象,應該尋求合格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

總之,所有的食物,包括「水」,也都需要「適量」。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觀念!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和朋友吃飯時,朋友一臉狐疑的說:怎麼你喝酒這麼大聲啊?

實在是,最近在學習「老人茶喝法」,舉凡酒、水、茶、咖啡、牛奶、湯……等液體,都要用「啜飲」的方式。

像法國人品嘗紅酒,也是要發出奇怪的聲音,把酒和空氣混合之後,才能引出紅酒的香氣。

日本人吃拉麵,也要唏哩呼嚕的發出很大的聲音才算是好吃。

喝老人茶是,也是吸一半的空氣一半的茶……

這些奇怪的習俗,必然在他的道理存在。

 

曾經看過科普的文章,提到人對食物的味覺,其實有八成以上是來自嗅覺的加成作用。

也就是說,從咽喉滲透上去鼻子的氣體味覺分子,才是真正品嘗食物味道的精華所在。

由此可見,這些唏哩呼嚕喝飲料的人,還真是享受食物的高手啊……

 

進一步推論,發現「吸管」這個東西,實在是「味覺」的大敵啊!

因為吸管的發明,我們喝起飲料變安靜了,也阻隔了飲料和空氣混合的機會,因此味覺的感受大幅減少了,

只好放更重的調味料……甜的愈來愈甜、鹹的愈來愈鹹……結果我們的味覺就愈來愈鈍……

 

最近才開始在自己身上做實驗,唏理呼嚕的喝酒、喝湯、喝茶

……雖然這樣喝東西很吵,造成自己的氣質減分……

不過好像真的有比較好喝呢!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