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中醫治療頭痛,放血是重要的手法之一。有些患者,在頭頂扎個幾下之後,有些患者一直到走出門口都還不敢相信……頭,居然這樣就不痛了。
(本文「淺入深出」,完全離題,書蟲味十足,不喜學術及醫學史者,就跳過吧!)by林醫師

其實用放血來治療頭痛的方法,並不是中醫所獨有,早從希波克拉底(西元前四百年前),一直到17世紀,在歐洲,頭痛的主要治療方法仍然是放血。當時歐洲醫學家對血液循環知識的探索正如火如茶之際(詳見:維基百科--威廉.哈維),因而認為頭痛是血液上衝頭頂所致,因而設計了類似拔罐的設備,藉由真空的壓力,吸出內在的瘀血。

當時還有「頭痛放血特別門診」呢!真是有點恐怖啊……(註1)

在十九、二十世紀後,因為許多有效可靠的藥物被發現之後,放血治療漸漸不再流行,被視之為過時的、不合理而無效的可笑方法。 那為什麼中醫到現在還使用放血治療頭痛?為什麼這個技術在西方已經停止,在東方仍然方興未艾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我其實是很想這樣寫寫就好:「頭痛放血真的有效啊!有效才會流傳下來,不然這幾百年來做醫生的都是腦袋有問題嗎?把無效的醫療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來嗎?事實上,我在門診天天這樣做,病患也真的放完血馬上進步,怎麼會沒效呢?(氣呼呼氣呼呼!)」……ok,也許您會覺得這個意見太主觀了,ok,那我們換一個角度,深呼吸一下……從客觀一點的角度來分析。

  首先,我們要注意中西醫的發展路線不同。同樣觀察到放血可以治療頭痛的現象,西方醫學的發展正好遇上解剖學的盛行。放血治療被簡化成一個「血液流出血管」的行為。因此,當時盛行放血的方法,是在太陽穴用刀子切開一個傷口,再用拔罐的方式吸血。←(這……是要做豬血糕嗎?)
    

而且,中醫放血治頭痛,並不是亂放的,也不是每一個頭痛病人抓來就放血。而是先分從症狀、脈象去區分類型,而分別給予適合的治療。例如有風熱在頭上的、肝火上衝的、胃火上衝的,都可以放血,相反的,氣虛的、血虛的、陰陽兩虛的、風寒頭痛的……就不適合,這些類型如果放血,不但沒效,反而可能更痛。

  
  因此由中醫的角度來看頭痛的來源和治療,會令人訝異頭痛居然被居分成這麼細:氣虛頭痛→治療就是補氣,血虛頭痛→補血,血瘀頭痛(頭風)→頭頂放血,肝火上衝→耳後放血,太陽經頭痛(受寒)→針感冒的穴道,胃火上衝頭痛→針足陽明胃經,厥陰頭痛→吳茱萸湯……等等(講不完)。更何況,這些成分可能還互相參雜。可見中醫的體系有多麼複雜。


  
  其實古希臘醫學也曾出現「地、水、火、風」的「四行」說,與「寒、熱、燥、濕」的「四氣」論,與中醫的「木、火、土、金、水」及「風、寒、暑、濕、燥、火」六邪非常的雷同。那為何古希臘醫學,或其他任何地方的傳統醫學,沒有發展出這樣的模式呢?因為中醫的思考模式和西方醫學的思考模式完全不同啊

  中醫的成型期,大約在先秦至東漢期間,碰上的是「陰陽五行」的思想潮,知識份子用陰陽五行的名詞解釋和代表一切天文、數學、地理、人文、及醫學(註2)。因此出現了繁複的中醫理論,使得種種被觀察到的現象有了歸處。


這樣講吧!如果把西方現代醫學比做章法分明的「成文法」,則中醫就像是累積無數案例而成的「不成文法」吧!經驗的不斷累積、與經驗累積的特有模式,也就是中醫與其他國家的古代醫學的最大不同處。

  中醫就像一個很大的珠寶櫃,用陰陽五行、六經理論、五臟六腑……等等來編號,編出經度和緯度,做了無數多的小抽屜,後代的無數醫家,則依照這個規則,尋找行醫經驗中相符的號碼,然後把他放進這個小抽屜,然後這個珠寶櫃終於匯集了二千多年來無數醫師的智慧和經驗。(註2)
  
  相較之下,西方醫學的演進,就是破舊立新,十年前出版的教科書,對於西醫來講,已經是過時的知識。西醫無法想像我們居然還在看傷寒論、內經等等這些2400年前的醫學書籍。可是,唯有循著這個陰陽五行八卦……的編號,循著這個經緯度,而這些醫師的智慧和經驗,可以重現,可以被閱讀理解,可以進入我們現代中醫師的門診之中。這就是為什麼中醫要讀古書的原因。
  
  愈講愈遠了,已經完全拉不回來……@_@,再講下去要天亮了,就……趕緊下個結論吧!
  
  台灣頭痛的患者,仍然偏向自行購買藥物治療,比較少至門診求醫,這是很可惜的。嚴重頭痛、長年頭痛、疑難雜症、奇奇怪怪的頭痛,都是中醫的適應症。另外,除了來找我們以外,西醫的部分也可以去找「神經內科頭痛特別門診」,多聽一些醫師的意見也不錯。
  


註1) 此段引自:王署君、傅中玲等著:頭痛不見了,p19。文經社出版←這是本好書,建議閱讀。

註2)參考資料:李建民著.死生之域。(原文如下:……換言之,有些知識(例如"經言")比另外一些知識(經驗等)更具有根本的意義。黃慶祥說:"中醫理論的演變形式像一個集裝箱,歷代醫家不斷地往裏面填入不同的物品,沒有內在聯系和邏輯關係的部件,而從不從中淘物件。對於相同的經驗事實,有多種不同甚至對立的理論假說;新提出的假說對不推翻和排斥原有的假說,諸說之間的關係是平行的"。而我說的"正典化"並不是滾雪球式的越來越多的累積歷程,而是以排除(elimination)為原則;也就是醫書的數越來越可觀,但從中挑出四大經典或八大經典,同時平行竟流的學說,也有畸輕畸重,絕不是一視同仁的。←←崇拜啊!!!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俗話說:「醫生怕治嗽,做土水的怕抓漏。」真是切中每個中醫師的心情啊!中醫最簡單最起步的就是治感冒,到最後最難最複雜的也是治感冒,今天就來講講最基本的感冒好了……

感冒吃中藥對於我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 我(Dr.lin)的老家在雲林縣,是一家「百年中藥店」。因此我們兄弟姐妹們從小感冒吃的就是葛根湯、麻杏甘石湯、麥門冬湯、清鼻湯、荊防敗毒散……等這些「家庭必備良藥」。

在本人小時候的時代,連婆婆媽媽姑姑嬸嬸輩,只要聽你咳二聲,就會指示你要吃那一種藥,效果也還真的不錯。雖然婆婆媽媽們沒讀過太多的中醫名著,但是每天看每天聽連婆婆媽媽姑姑嬸嬸也能變成治感冒的高手

然而,真正成為中醫師,就會發現治感冒沒那麼簡單,因為病人不再是健康活潑的胖小子,而是各式各樣的情況,像:肺癌併發感冒、心臟衰竭併發感冒(看這裏) 、免疫不全併發感冒、氣虛體質的感冒、血虛體質的感冒、陰陽兩虛……種種複雜難纏的狀況都會遇到。此時,婆婆媽媽的家庭必備常用良藥就派不上用場,必須對於脈象、症狀、病人體質有完全的掌握,才能在短時間內處理好病人的疾病。

 

 

 

是的,今天就是要介紹「感冒發燒」的案例: 這是一位年輕女性,身型屬瘦長,皮膚及面部膚色較白,說話聲音較輕。 感冒已經好幾日,咳嗽有黃痰,痰黏不好咳,咳到胸口都會痛。這幾天來,發燒不斷,吃西藥退燒後,不久又再發燒,但溫度沒有很高,口溫大約都在37到38度左右。另外還有眼睛痛、耳朵痛等症狀。她的脈象如下:

一般感冒發燒,西醫診所都會開退燒藥。退燒藥從中醫的觀點來說,算是寒性的藥物。吃了退燒藥,火氣就退了。但是,為什麼這個病人燒退了又再次發燒,而且身體愈來愈虛弱呢? 因為,這個病人不但沒有火氣,而且是非常寒性的體質。何以見得呢?脈象是沉細弱數,加上病人有素來怕冷的病史,加上病人瘦弱的體型和輕細的聲音,望、聞、問、切之下,寒性體質一目瞭然。

除了身體有火氣會發燒,身體在極度虛寒時也會發燒,但這種燒多半是低燒,很少有39度以上的高燒。這是什麼原因呢?古代的醫學家說,這是「物極必反」、「寒極化熱」(註1)。在這種情形下,不管是給西藥的退燒藥,或是婆婆媽媽公式所開出來的「一般感冒藥」,大概都治不好這個病人,而且可能愈弄愈糟。

 

所謂一般的感冒藥就是上述的婆婆媽媽家庭常備良藥,因為一般的中醫感冒藥,都是藉由「發汗」的途徑來排出病氣,解除感冒的症狀,我在「流汗和體質的關係- part1 」(看這裏) 中有提到,過度流汗損傷身體的原理,在這個案例上也是一樣,病人已經極度虛寒的狀況下,根本沒有辨法承受流汗過程中的能量損失,甚至在「發汗」的過程中,因為電解質失衡,而造成抽筋或心律不整的現象。因此這種特殊體質,在治療上要非常的小心才行。

那這個病人要用什麼藥呢?這個病人要用「熱藥」,而且是超強力的熱藥。我開了七日的健保粉藥→真武湯+乾薑細辛五味子,這是醫聖張仲景治療陽虛咳嗽的名方。另外,開了一帖「四逆湯」,是張仲景醫師「回陽救逆」的名方,是中醫所有治療中,屬於「極熱」系列的代表。四逆湯中有乾薑、附子、炙甘草。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四逆湯有強心的效果。常用在心臟衰竭、四肢冰冷的患者身上。

治療效果如何呢?這個病人後來好久好久都沒有出現,直到最近因為其他原因來求診,詢問之下,才知道當時病人服了一帖「四逆湯」之後,燒就完全退了,其他症狀也大大改善。

就一帖藥就治好了……Cry(感動)……中醫真值得我們好好的研究!

……

……

……

好,這個案例提醒我們什麼呢?就是:「虛寒體質的感冒是中醫的專長,儘量不要吃西藥。」 Sealed


至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虛寒體質呢?可以依據下面的幾個線索:

1. 體型像這位小姐一樣,瘦瘦弱弱的,說話輕聲細語的,冬天很怕冷,大致是虛寒體質。

2. 寒性體質的感冒,比較少喉嚨痛,就算有喉嚨痛,也是乾乾的痛,或是癢癢的痛,很少發高燒或喉嚨腫痛,腫痛大多是熱性體質的症狀。

3. 一般西醫診所開藥一次三天份。如果看了2次(6天)還沒好,而且身體愈來愈虛弱,可能就是體質比較虛,可以改由中醫來處理。

4. 最簡單的,就是直接問你的中醫師。 Embarassed

基本上,一般的體質感冒吃西藥是ok的,就算不吃藥,一個星期感冒也會自己好,西藥的感冒藥就是減輕症狀,並沒有清除感冒病毒的效果,一切還是要靠自己的免疫力。但特殊體質的話,真的強烈的建議,感冒要用中藥處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這兒,謝謝大家的收看!下次再會!


註1).傳統的中醫解釋這是「物極必反」、「寒極生熱」。具體最有名的理論系統,是在金元時期的醫學大師李東垣,就提出「甘溫除大熱」的想法,也就是用「溫藥」來退燒,赫赫有名的「補中益氣湯」就是李大師自己某次感冒發燒的經驗啟發。這個想法一出,影響甚大,不斷發展,直到清朝,在名醫鄭欽安所的著作中,更清楚記載了許多用熱藥治療發熱的醫案,臨床上妙用無窮。

提供一個西醫的想法做為參考:在癌症病患接收化學治療的過程裏,如果白血球的數量過低,即使病人沒有受到病毒或細菌的感染,也會發燒,叫做Neutropenic fever(中性球不足的發燒),而且給什麼退燒藥都沒有用,唯一最有用的就是打G-CSF(白血球的生長激素)的針劑,只要打針讓白血球回升,燒自然就會退,而且退得很快。

這是不就是虛弱的發燒的最佳注腳嗎?這不就是用補藥提升免疫力的最佳佐證嗎?以前的中醫前輩沒有西醫的背景,只好用五行八卦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如今我們何其有幸,可以從科學的角度來驗證前人的觀察!這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覺啊!(興奮)

註2).感冒如果得到適當的中醫處置,常常可以幾日內就處理好。除非是本來就有過敏體質,在感冒後引發過敏的症狀,可能還要花好幾次門診調理,不過這時已經是治療過敏而非治療感冒了。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今天來分享一篇英國人做的針灸研究,發表在 2004 年 3 月的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英國醫學期刊 ) 。 BMJ 是國際第一流的醫學期刊,如果科學家或醫學研究者,一輩子能有一篇研究論文刊登在上面,算是一件十分驕傲的事情,差不多可以刻在墓碑上或和放在祖宗牌位旁邊的榮譽程度吧!Laughing

我們的中醫,尤其是針灸,在國際間一直都很紅。之前 WHO( 國際衛生組織 ) 在經過一些研究之後,肯定針灸在許多疾病及症狀上的療效,造成了國際醫學界很大的轟動。 ( 詳見這個網址: http://www.who.int/bookorders/anglais/detart1.jsp?sesslan=1&codlan=1&codcol=93&codcch=196 ← 可惜要付錢,那可以看這個不用錢的網址: http://www.acupuncture-schools.us/national-institute-health-nih-acupuncture.cfm ) ,進一步的,各國為了增進人民的健康,也「順便」減少健保資源的支出Wink→針灸的成本比藥物低太多了,而且研究報告指出,針灸治療可以減少病人因頭痛來門診的次數,因此可以幫健保省下很多錢。為了上面的諸多理由,先進的歐美各國開始研究,將針灸列為地方基層第一線的醫療服務項目。

BMJ 這篇報告的內容大致是這樣:英國的醫師從 1999 年起到 2001 年,收集了 300 多例頭痛的病人,其中有 161 人轉介至針灸師接受治療,另外一半則繼續接受正統的西藥治療。經過 3 個月內,至少 12 次治療後,平均每個月的頭痛次數,有接受針灸的病人每個月頭痛的天數明顯的比較少,比起沒有接受針灸,單純只吃西藥的病人要少 2 天左右。有興趣深入的話,本篇文章的全文連結如下: http://www.bmj.com/cgi/content/abstract/328/7442/744

在這篇期刊中,參與的針灸師,雖然臨床經驗都有 12 年以上,但每「週」平均的患者數大約都有 22 個。經過治療後,原本每個月痛 15-16 天,改善為每個月只痛 12 天 ( 有針灸 ) ,或痛 14 天 ( 沒針灸 ) ,每周需要的止痛藥也減少,從 14-16 顆變成 11 顆。

 

 

把臨床工作的成果,要轉換成一篇研究報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需要很嚴謹複雜的設計和龐大的資源支持。台灣雖然在中醫的臨床上,領先全世界,但在中醫的學術研究雖然有不少有心人投入,卻仍然追趕得很辛苦。希望未來,台灣能有更多的研究報告登上世界一流的期刊上。

 

 


PS. 對於每天都要治療很多很多病人的我們來講,醫治頭痛並非很難的事情,病人往往在幾次的治療之後,就得到很大的進步。甚至也有針灸放血 2-3 次就痊療的例子。日後再找時間和大家分享。

 

PS. 「治了三個月,只是每個月少痛 2-3 天……。」以台灣的民眾的心情,大概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吧!不過英國的國情和我們不同,看個病打電話去預約門診要等上好幾週是件正常的事情。至少台灣的健保做到「馬上看」,已經是外國友人十分羨慕的事情了。台灣民眾所享用到的醫療資源的便利性,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至於「馬上看」是不是有「馬上好」,或至少「馬上好一半」,那就是醫生緣主人福的問題了。

 

PS. 這篇文章對於一般民眾來講可能過於枯燥,但對於醫療界的朋友們來講可能又過於簡單了。要如何寫出讓大家都不會太排斥的文章還真是不容易啊!請大家多多指教了!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秋老虎來了,大家是不是熱到滿頭大汗,汗流夾背呢?中醫很重視「流汗」,汗流得好有益身心健康,汗流得不好會傷身體,今天就來談談「流汗」的話題,用中醫的角度切入,讓大家由流汗的現象來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

常聽到的汗的種類,有虛汗、自汗、盜汗、冷汗……等等。如何分辨呢?中醫的教科書上教說:白天汗出不止叫自汗,晚上睡著了流的汗就叫做盜汗,盜就是小偷,所以趁主人在睡覺偷偷流出來的汗就叫做盜汗。有人說,正常的汗是鹹的,如果嚐起來是淡的那就是盜汗,基本上……醫師也不可能去嚐患者的汗,因此也無從比較起。也有人說,如果流汗後覺得會冷,就是盜汗……種種的說法,各式各樣,都對,也不全對。

 

記得剛開始在中醫老師旁邊跟診時,第一個問的問題,也就是自汗和盜汗的辨別。經過這麼多年,中醫西醫臨床的實戰經驗,得到的「操作型結論」是先問這個患者,流汗之後會不會累……

 

是的,不管情況有多麼複雜,對於醫師而言,第一件事,就是要知道「流汗」對於病患的身體,是一個正常的排熱現象,或是交感神經的功能異常,也就是辨別「汗」的「虛」和「實」。凡是流汗後覺得全身舒暢的,基本上都不是大問題。相反的,如果流汗後覺得很累的,就要去查查看是不是那個經絡臟腑出了問題,導致交感神經功能的異常,汗流過多,導致身體的虛弱。

 

為什麼流汗後會虛弱呢?中醫把身體內的液體,都劃作「陰」的物質,因此,舉凡產後大失血、月經來出血不止、腹瀉不止身體脫水、嘔吐而不能進食、或是不停流汗……等等。凡是體內的「液體」物質大量的流失,中醫都劃歸為「陰虛」的範圍。身體是由陰和陽的平衡來維持正常的功能,因此「陰」的「虛 = 減少」會導致身體的陰陽失衡,造成虛弱、煩躁、口乾舌躁、失眠、肌肉緊繃……等症狀。

 

常有陰虛的患者問說?那我就多喝水,是不是就能校正我的陰虛體質呢?答案是不行,因為陰虛體質,身體的吸水能力,就好比沙漠的沙一樣,是流不住水份的。即使喝再大量的水,就像我們澆花一樣,如果土壤和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則水仍然會從盆底的洞流出來。因此,陰虛體質的改善,是要把身體的吸收水分功能,從不吸水的沙,變成能吸水的土壤,這是一項大工程,需要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這種汗流過多的情形,需要加以矯正,常見體質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大部份的焦慮症或恐慌症患者、少部份的過敏性鼻炎患者、過動症孩童、運動流汗過多……等等。凡是稍微悶熱,就一直流汗;或只要稍微動一下,就流汗不止,滿頭大汗,又常常覺得疲倦的朋友,可以從調整交感神經和汗腺的方式,來改善體質。

 

有些朋友為了增強體力,大量的運動,結果反而感到胸悶,疲倦。其實運動要適量,如果運動後 2-3 小時,身體仍在出汗,那就代表體內的交感神經和汗腺的功能不正常,您可能要減少運動的強度,或是從調整體質著手。因為這種持續性的流汗,從傳統醫學的角度來講,是一種「心臟無力」的表現,要中藥加以矯正。如果情況不嚴重的話,可以試試下面這個小偏方:在飲水中加入整顆的切片檸檬及少許的鹽,在運動時飲用,利用檸檬皮中苦澀的味道,可以減少流汗的程度。因為 中醫上認為「澀」的食物有「收歛」的功能,可以減少水份的流失。

 

以上就是「大量流汗造成身體虛弱」的原因,今天就先講到這兒。謝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次見!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