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自律神經失調 (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篇文章,是我自己(林醫師)的一些感想,如果有些憤世嫉俗,請看倌多多包涵……

焦慮、恐慌、憂慮,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然而這些患者,多半因為醫療的資訊不足,並未得到適當的治療。時代的進步,使得生活的節奏愈來愈快,而大家庭的崩解,使得以往祖父母或親戚協助小夫妻分擔家庭事務的功能也降低了,因此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愈來愈多,也愈來愈難治療。

這些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不但遭逢身心的不適,甚至受到親友的異樣眼光,實在令人十分不忍。求神問卜、四處求醫、以身試藥、尋求秘方……用盡所有的手段,仍然無法舒解身心的不適。

中醫在這種身心症有十分強大的療效,因此我投入許多的時間,尋求能處理焦慮、憂鬱、恐慌的中醫藥方。儘量幫助這群病患逐漸回歸正常的生活。

但令人氣結的是,社會上招搖壯騙的郎中實在太多,打著「祖傳秘方」、「最新科技產品」等名號,利用患者不安的心態和求助無門的焦慮,推銷高價的藥材。不但延誤了病人的治療時機,甚至一味的禁止病人服用正規藥物,造成病情更加嚴重。有時候明明病人已經調養得很穩定了,聽朋友說什麼健康食品或秘方很有效,就放棄了正統的治療。等到滿身瘡夷,又回來找我時,又要花費很大的心思從頭做起。

臨床上我雖然處理了不少焦慮、憂鬱、恐慌的患者,可是並不想把這些患者的經歷拿出來寫成案例,因為 每一個案例的背後,都有許多的「動力」互相牽扯,包括病患本身的個性、家庭的背景、婚姻的種種、命運的捉弄……等等,都和自律神經失調有很密切的關係,背後有悲傷,有沉重,有不得己,也有一些莫明其妙。把這些故事窵出來,只是增加他(她)們的負擔。

我想,給這些患者一點點小小的勉勵,打氣一下:


你已經很棒了,以孱弱的身軀,背負重擔至今。

老天爺一定很高興,把這個超級任務交付給你是對的。

有時和自己的掙扎,會比外面的眼光更難受吧!

但是,你,現在的你,佈滿傷痕又散發柔和光芒的你,一定要記得:

你過去的努力和成功,成就了現在的你,而你過去的卑微和挫折,也一樣成就了現在的你。

用平靜的心,面對過去,不要恨、不要可憐自己,慢慢的讓他真的「過去」。不

久之後……就像孩子長大了一樣,你的心不再容易受傷。


希望這群病患,能找到適合的醫師,能不被不肖郎中所欺騙,能得到家人朋友的諒解和鼓勵,能得到內心的自由。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

上篇文章已經從中醫及西醫的觀點,將恐慌症的表現做了初步的介紹,本篇文章著重在治療的部份,希望藉由正確的觀念及適當的治療,能使更多患者得到幫助。


恐慌症的西醫處理流程:

 

一旦 出現恐慌症狀,必需先排除心臟、甲狀腺、癲癇、低血糖、腎上腺素異常……等問題,確定沒有生理上的問題之後,才給予恐慌症的治療。許多病人因為恐慌引起心悸或氣喘等症狀,而在心臟科和胸腔科來來回回,一直無法找出病因。其實出現一些不明確的症狀時,第一步應先尋求有紮實訓練,而且受您信任的家庭醫學科醫師,因為我們對於內、外、婦、兒、精神科、復健科……等等,都有很好的認識,擁有比其他專科或內科更廣的視野,能夠快速區分病人的複雜症狀,減少病人被誤診的機率。

如果高度懷疑為恐慌症,則我們通常會轉介到身心醫學科做詳細的評估,精神科醫師藉由數次的深度會談,能尋找造成恐慌的動力來源,並進一步辨別恐慌和焦慮、憂鬱、躁鬱、精神分裂、重大創傷……等等疾病之間的關連性。因為恐慌症患者有一半以上同時有重度憂鬱症。而憂鬱症患者日後併發恐慌症的機會更高達2/3。辨別出潛在性的情感性疾患或是精神分裂疾患,對於整體的治療計畫有絕對的影響。因此,雖然台灣絕大部份的恐慌症患者都掌握在內科醫 師和家醫科醫師的門診,但精神科醫師在恐慌症的診斷,以及治療計畫的擬定,其角色的重要性仍然無可取代。

 

至於藥物治療方面,西醫目前以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BZD(鎮靜劑),為治療的主流。常見的藥物有:Seroxat(克憂果)、effexor(速悅)、Xanax(贊安諾)、eurodin(悠樂丁)……等等。非藥物治療方面,「認知行為治療」能加強整體治療的效果,已經受到醫界的公認。


恐慌症的中醫處理原則

急性發作的中醫治療

體質的異常,造成體內「氣的循環」長期處於受損的狀態,因此當過度疲累,或是壓力突然來臨時,體內的氣的能量,不足以應付所需,因此出現「胸中大氣不足」,而造成肝腎沖任的能量上逆,因而導致恐慌的發作。對於恐慌的急性發作,我通常會配給患者「紅色藥包」,請患者隨身攜帶,在胸悶、心悸、壓力過大、過度疲累、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及時服用。目的是讓體內「氣的能量」能量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隨身攜帶的目的,是要在恐慌發作之前及早服用,目的是減輕恐慌發作的嚴重程度,甚至能有抑制發作的效果。這個」紅色藥包」是擷取「補中益氣湯、天王補心丹、四逆湯、鎮肝熄風湯」等名方內的重要藥味,再依個人體質,量身打造。

由於恐慌的發作耗費大量的能量(心悸、呼吸困難、身體抖動、大量出汗等等),因此在恐慌發作之後的2-3日,務必規律服藥以及多加休養,勞心和勞力都要儘量減少,避免出現「虛上加虛」,反而使病情陷入泥淖,更加難纏。

(For中醫初學)

中醫有兩句名言:「肝為罷極之本」,「腎為作強之官」。「作強」比較容易解釋,就是「裝作堅強」,換作現代的語言,就是「咬緊牙關撐下去」的意思。「罷極」的解釋就比較混淆,我覺得比較有道理的講法,是將「罷」作「能」講,解釋為「能耐、耐受」的意思,「極」則有「極至、終止」的意思,引申為「疲困」,因此「罷極」就是耐受疲勞的意思。現代生活的精神壓力甚大,負責「耐受疲勞」的肝,和負責「咬緊牙關苦撐」的腎,就容易出現問題。因此中醫上認為抗壓性來自肝腎的能量,就是從《內經》的這兩句話來啟發的。

打個比方,如果把身體的能量,比擬成一顆充電電池,電力的來源有兩個,脾胃是主要的發電機,腎氣則是備用發電機,當身體的「電力」維持在60%以上時,此時能量的供應來源是從容不迫的,主要由脾胃消化食物的營養來提供。可是如果電池的電力落到60%以下,甚至剩下40%、30%,那麼備用發電機(腎氣)就會啟動。問題是,這個備用發電機(腎氣)只是拿來「以備不時之需」的,如果過度使用「腎氣」,譬如長期日夜顛倒、過度操勞……,那麼這個備用發電機遲早會「當機」、「跳電」、「燒壞掉」,身體必然出現虛弱、失眠、心悸、發抖、恐慌……等警訊。我的治療方針是雙管齊下,藉由「紅色藥包」是維持電池的電量在60%以上,並藉由每日的水煎藥來修復「主要和備用發電機」(脾和腎)的功能,使得身體能恢復原先正常的功能。

發電機的修復是長期的工作,決非一蹴可及,但簡單來講,就是持續的對「肝腎之陰」和「脾腎之陽」進行修復的工作。因此分為「陽虛型」和「陰虛型」兩類來作介紹,較易了解:

一、陽虛型體質的恐慌患者症狀:

1.急性發作時:四肢發麻,全身無力,好像快要暈倒或是心臟好像快要停止了

2.平時的症狀有:體力較差,常常腰酸,說話輕聲細語,句子的尾端發音不太清楚。這類的體質容易挾帶濕氣,而出現長期的鼻水倒流或咽喉不舒等症狀,或抱怨大便不暢、大便軟散、腹部脹氣等等。

3.上述的症狀屬於嚴重氣虛和陽虛的體質。症狀的出現,不一定和特定的恐懼或事物有關。反而是是和自身的體力狀況有關,一旦過度勞累或從事大量耗費體力的運動後,就容易出現恐慌的症狀。這種恐慌症的體質,在病史上不一定能找到明顯的心理創傷動力。有的病人是從小體質就比較虛弱,食慾和活動力比一般孩力稍差,不喜歡有刺激性的活動。有的是在青壯年時生活作息不正常,煙酒過度、熬夜、耽溺性慾,以致腎陽受損。上述的「奔豚症」比較偏向於於陽虛型的恐慌症之一。脈象上以沉弱脈為主要表現。

4.治療常用方劑包括:金元.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東漢.張仲景的桂枝加桂湯、奔豚湯、苓桂草棗湯、真武湯、腎氣丸,明.張景岳的右歸丸、六味回陽飲,或清.張錫純的理飲湯、鎮攝湯、回陽升陷湯,以及唐.千金方的溫膽湯等等。

二、陰虛型體質的恐慌患者症狀:

1..急性發作時:心臟好像快要跳出來,呼吸急促,四肢緊繃僵硬甚至抽筋。

2.平時的症狀有:口舌乾燥,睡眠障礙(如磨牙、夜間腳抽筋),遇到壓力就全身僵硬緊繃,常有便秘、口臭。病人常挾有胃火或濕熱,而出現反覆性口瘡、胃酸逆流、胸口灼熱等症狀。

3.這類患者通常可以從病史上詢問出特定的壓力事件。因為壓力不能解除,而長期造成體內出現一股「鬱卒之火」,這股「鬱火」,也就是「向身體內部灼燒的一種肝火」將會損傷體內的「肝腎之陰」,造成睡眠障礙,夢中常出現感受到壓力或憂傷的情境,長期睡眠不安會進一步損傷人體的抗壓性及自我修復能力。中醫認為「肝主筋」,肝血不足者,手腳肩頸的肌肉會愈來愈僵硬。脈象上以細數脈為主要表現。

4.治療的常用方劑包括:東漢.張仲景的百合方、甘麥大棗湯、金元.朱丹溪的越鬱丸、清.吳鞠通的大小定風珠及加減復脈湯,明.張景岳的左歸丸……等等。滋陰的藥物通常不易吸收,如果患者胃不好,或有消化不良的毛病,就必需少量多次飲用,或配合健胃整腸的藥物以加強吸收。


對於恐慌症患者的建議: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治療恐慌症發作的藥物,無非安神或重鎮之藥物。西藥常使用Xanax(贊安諾)、eurodin(悠樂丁)、valium(煩寧)等等,這類藥物其實是鎮靜安眠藥物的一種。雖然服用能暫時緩解害怕的感覺,但藥物的機制是壓抑腦內的神經,減弱不舒服。對於陰虛性的恐慌效果尚可,對於陽虛性的恐慌,有時效果就沒那麼好。因為病人服藥之後,雖然一片詳和,但是腦內渾渾沌沌,全身無力。而呼吸困難的狀況,卻沒有得到完全的舒解,也有病人覺得吃了鎮靜劑之後反自覺症狀更加嚴重,反而不敢服用。臨床的經驗上,陰虛或陽虛的狀況愈嚴重者,鎮靜劑的療效愈不佳。

若是服用鎮靜劑有效者,並不需要排斥西藥,了解藥物的性質,而服用適當的劑量,的確能減少恐慌症帶來的不適感。西醫的觀念是建議在4-6個月內,能夠逐步停掉鎮靜劑,以免造成鎮靜劑的依賴。這是正確的觀念,但臨床上需要服用鎮靜劑超過6個月以上的患者實在是非常的多,個人建議配合中藥調整體質,以減少鎮靜劑的用量,甚至不再需要鎮靜劑。

 

心理諮商有一定的成效,如果能同時配合定期的心理諮商,對於病情的進步會更有幫助。因為患者對於病情的了解,以及體察自己身體情況的能力,是必須勇於面對和虛心學習的「必修課」


結論:

恐慌症的患者首先要學會,以「正向的態度」面對疾病。恐慌症雖然帶來困擾,但也提供了患者在成長和學習的一個契機。一般來說,至少都要治療半年以上才能穩定,不論是中藥或西藥,突然停藥都會造成不適感,必須採取漸進的方式,。恐慌症患的的氣比較弱,容易受到影響,諸如天氣轉變、節氣的變化,社會事件的壓力(如選舉前的社會動盪、重大的搶案或駭人聽聞的新聞事件……等等,都可能讓原本已趨於穩定的病情產生變化。因此患者一定要有耐心,長期和醫師合作,才能讓體內「氣的循環」回歸常軌,脫離恐慌的陰影。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0) 人氣()

恐慌症並不罕見,大約每100人中,有1-2個人會得到恐慌症。恐慌發作的典型特徵,是突然發生的極度的恐懼、害怕、不適,伴隨著心悸、窒息的感覺,而這個感覺在10多分鐘左右上升到最高點,之後能夠自行緩解。發作的頻率和次數因人而異,有的人一年只發生一至二次,有的人是幾乎天天發作。   

 

 中醫典籍中,可以找到不少相關的資料。其中最生動有趣的一篇條文,就是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中所描述的:「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翻成白話就是:「有一股氣從肚臍下往喉嚨衝上來,發作的時候,好像快要死掉一樣,過了一下子就能自行恢復正常。這些現象,都是從驚嚇和恐懼得來的。」而且發作的力量,就像是突然拔腿狂奔的野豬一般的勢不可擋,所以叫做「奔豚病」。 

 1.「我好像快要死掉了」的極度恐怖感覺,2. 可以因為驚嚇恐懼而引發恐慌,3.突然發作又突然自行恢復。 但是,恐慌症的病人不一定都有「奔豚」的氣上衝現象,因為「奔豚」只是各式各樣的恐慌症狀中的其中一種而已。 但由此生動的條文,可見早在東漢時期,中醫就已經觀察到恐慌症,並提出了不少治療的方法。        恐慌症最大的困擾,其實是造成患者對生活的不確定感,而衍生出來的焦慮及退縮。患者因為害怕在公眾場合發作而不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因為害怕激烈運動引發恐慌發作而放棄心愛的運動(因為覺得自己心臟有問題,覺得過度運動會造成心臟病發作而死亡)、因為不知道何時要發作,結果變得整天都處於緊張的狀態。如果拖延太久,恐慌症常常會轉變為慢性的焦慮,特別是患者常把自己身體的某些症狀,或是藥物的副作用,視作相當嚴重的問題,甚至覺得自己會因此而死掉。譬如因為服用安眠藥而出現頭暈的問題,而一直懷疑自己是不是要中風了。或因為血壓稍微升高,就整天不斷的量血壓,覺得自己的心臟一定出問題了。家人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原來一個奮發向上的人,突然之間變得畏畏縮縮,怕東怕西,覺得自己快要完蛋了。恐慌症所帶來的家庭的傷害以及社會的損失,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來得多很多。 

    把上述的條文,和恐慌症急發作時的症狀互相對照,可以發現許多極為相似的地方,包括:

1.「我好像快要死掉了」的極度恐怖感覺,2. 可以因為驚嚇恐懼而引發恐慌,3.突然發作又突然自行恢復。 但是,恐慌症的病人不一定都有「奔豚」的氣上衝現象,因為「奔豚」只是各式各樣的恐慌症狀中的其中一種而已。 但由此生動的條文,可見早在東漢時期,中醫就已經觀察到恐慌症,並提出了不少治療的方法。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於2000年公布的DSMV診斷準則,對於恐慌症發作時的症狀辨別,在下列13項中,至少必需包括4項以上的症狀。

1.心悸、心臟「卜卜菜」或心跳加快。

2.出汗。(或是冒冷汗)

3.發抖或顫慄。(有的病人會覺得有地震)

4.感覺呼吸困難、吸不到氣、或窒息感。

5.哽塞感。(有的病人會覺得有氣上沖到咽喉或咽喉不適)

6.胸痛或胸部不舒服。

7.噁心或腹部不舒服。

8.頭暈、不穩感覺、頭昏沉或暈厥。

9.失去現實感或失去自我感。(好像周遭的事物突然都和自己無關了)

10.害怕失去控制,或感覺快要「抓狂」

11.覺得自己快要死掉了,出現極度的恐懼感。

12.感覺異常,皮膚覺得麻木或刺痛。

13.打冷顫或面潮紅

      恐慌症最大的困擾,其實是造成患者對生活的不確定感,而衍生出來的焦慮及退縮。患者因為害怕在公眾場合發作而不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因為害怕激烈運動引發恐慌發作而放棄心愛的運動(因為覺得自己心臟有問題,覺得過度運動會造成心臟病發作而死亡)、因為不知道何時要發作,結果變得整天都處於緊張的狀態。如果拖延太久,恐慌症常常會轉變為慢性的焦慮,特別是患者常把自己身體的某些症狀,或是藥物的副作用,視作相當嚴重的問題,甚至覺得自己會因此而死掉。譬如因為服用安眠藥而出現頭暈的問題,而一直懷疑自己是不是要中風了。或因為血壓稍微升高,就整天不斷的量血壓,覺得自己的心臟一定出問題了。家人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原來一個奮發向上的人,突然之間變得畏畏縮縮,怕東怕西,覺得自己快要完蛋了。恐慌症所帶來的家庭的傷害以及社會的損失,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來得多很多。

 


關於詳細而完整的西醫資訊,可以參考這個網址http://www.tafm.org.tw/Data/011/504/230202.pdf)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

有讀者反應,上一篇文章講「自律神經失調的基本動力」寫得太硬,介紹了太多的中醫學派和中醫的專有名詞,因此本篇文章用案例的格式,來概括說明我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方式:

一位40歲的女性病人,長期有倦怠無力感,常常在工作後或疲累時,出現心悸、吸不到氣的現象,甚至走幾步路就覺得很喘。壓力大的時候,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心工作,忘東忘西,而且會掉入反覆的沮喪之中,不斷回想令人難過的往事,甚至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對於生活中的新事物失去嘗試的勇氣,容易和家人吵架或是為了小事而鬱鬱不樂或哭泣。身體愈累反而愈睡不著,常做惡夢或於夢中驚醒或哭泣。另外更有常常嘴破、食慾不佳、吃不下飯、身體疼痛、或大便不順暢的情形。

這是標準的焦慮症合併憂鬱症,應該要積極接受治療。對於這樣的患者,我建議的治療方法如下:

水藥治本:本體的肝脾腎的先天素質不佳,因此抗壓性不足,這個部份可以用歸脾湯、復脈湯、逍遙散、甘麥大棗湯、參苓白朮散、等藥方加以調理。由於這些藥物營養成分較高,必須少量多次服用,才能完整吸收,建議將藥物稀釋後當日常的開水飲用。這是整個治療的核心,建議能堅持服用六個月以上;能改善整體的抗壓性,減少情緒的波動以及身體的疼痛。根據個人身體的吸收能力不同,大約在服用一個月左右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感覺。

粉藥治標:極度疲倦或壓力大時,出現胸悶、心悸、喘息、恐懼的感覺,這是因為極度氣虛所引發的「任、督、沖脈氣」上逆。這時要立即服用,具有「補氣安神」功能的紅包粉藥,藥方依您的體質量身訂做,是擷取補中益氣湯、鎮肝熄風湯、以及天王補心丹中的重要成分組合而成,能及時緩解心悸胸悶的現象。

睡眠品質不佳者,可在睡前加服一包「助眠」粉藥,這也必須依患者體質量身訂做,擷取仁熟散、酸棗仁湯、歸脾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中的重要成分組合而成。目的在提升睡眠的品質以及減少惡夢、磨牙、驚醒。進一步穩定自律神經系統,提振白天的精神及專注力。

這樣的分段治療,能夠標本同治、兼顧緩急。以往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在治療初期,因為藥物療效尚未穩定,症狀時而改善時而復發,而出現的嚴重的挫折感,使病人轉而求助非正統醫療,求神問卜。為了減少病人焦慮及恐慌症狀的不適,我們利用科學中藥方便攜帶的特點,調製「補氣安神」及「助眠」的藥方,目的是在關鍵的時刻能減少焦慮及恐慌所帶來的不適。

患者應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哩、可樂、麻辣鍋、提神飲料等。食物方面宜均衡而定時定量。可酌量服用雞精、玫瑰花茶。在睡前塗抹少量的薰衣草精油,可以增加睡眠的品質。

個人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疾病的經驗, 患者和醫師必需集中力量,注意三個核心問題:第一是脾胃消化能力的正常與否,第二是睡眠是否充足,第三是情緒波動的頻度和強度的逐漸減少。只要能力求這三個問題平衡和穩定,即使十分複雜的症狀,亦能事半而功倍。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0) 人氣()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個廣泛的名詞,包山包海,患者長期出現緊張、虛弱、睡眠品質不良、胸悶、呼吸急促、頭痛、心悸等等。類似的名詞還有「腦神經衰弱」、「身心官能症」等等,其實很難精確的定義及區分。

 

自律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是維持人體內在環境恆定的二大支柱,具有自我管理,互相調控的功能。雖然名為「自律」,事實上是不斷受著大腦中額葉、邊緣組織、下視丘等部位的明示和暗示,而進行著動作。所以看恐怖片時心跳加速,害羞時臉紅,緊張害怕時臉色慘白,手腳冰冷,都是由大腦下達給自律神經的指令。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大腦中的邊緣系統 -- 下視丘 -- 自律神經」,這套神經迴路是一套歷史悠久的優良系統,反應快速,能幫助體應付各種突發的狀態。

 

譬如小老鼠一聽到「喵 ~~ 」的聲音,早在大腦還沒認出是貓叫聲之前,交感神經馬上就已經認知到「生命受到威脅」,在第一時間發出警訊,安排各種逃跑的準備,令心臟加速、曈孔放大、肌肉血流增加、腸胃血流供應減少;一方面往上 ( 大腦 ) 提交警示的報告,簡直就是身體危機處理的總指揮官,在動物的生存本能中,佔有極為重要的角色。

 

一直要到威脅消失了,交感神經活性才會恢復正常,這時副交感神經開始作用,身體放鬆,腸胃開始蠕動想吃東西、血壓心跳也漸漸回復正常。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交替和配合,就是自律神經之所以能「自律」的精髓

如果這個「生命被威脅的感覺」一直沒有消失,久而久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自律」的功能就會失常;到最後威脅雖然消失,但是身體仍不由自主的處於「備戰狀態」,時間一久,造成身體能量的虛耗,就會開始出現吃不好、睡不香、容易緊張等情形。

再接著發展下去,這個「威脅的感覺」,會逐漸烙印在大腦之中,使得大腦的額葉、邊緣組織和下視丘等部位的功能受到影響。大腦中的激素異常,血清素開始降低、腎上腺素失調。西醫所定義的「焦慮症」以及一部份的「憂鬱症」便可能由此衍生而出。

所謂「生命受到威脅的感覺」,其實包括了「壓力」、「擔心」、「害怕」、「緊張」、「驚嚇」、「不甘心」、「怨恨」等等的感受。這些感受在大腦中累積,造成大腦的受損,使得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愈來愈差,變成惡性循環,這就是大部份的焦慮症和憂鬱症的本質。

其實一般用來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西藥,比較常用的,就是鎮靜安眠的藥物,以及 TCA( 三環抗鬱劑 ) 、 SSRI(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 、或是 inderal( 乙型阻斷劑 ) ;也就是治療「焦慮症」、「憂鬱症」、「二尖辨脫垂」的藥物。

 

臨床上,嚴格去定義或區分常常有所困難。簡單的來說,如果症狀已經影響到生活、工作的功能了,就會判為「焦慮症」、「憂鬱症」、不太嚴重的而以身體症狀為主的就判為「自律神經失調」或「身心症」,只有心悸、胸悶的,有時經由心臟超音波檢查,也可能判定為「二尖辨脫垂症候群」。

 

不過說來說去,這些許許多多的疾病名詞,可以使用的西藥,其實是差不多的幾大類。要把病人的情形穩住是可以的,靠(西)藥物是可以辨得到的,但想要從幽谷爬出來,還需要很多很多其他的努力。利用中藥改善體質,是可以選擇的方式之一

 


自律神經失調在中醫的範疇中,分布相當廣泛,幾乎各家的學說都有牽涉,但歸納整體的機轉,大概不脫離下列的模式:

「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進入人體,或人體中有心火或肝火;這些邪氣久留於人體之中,最後造成了肝脾腎的耗弱,再進一步影響奇經八脈中的沖脈、任脈、督脈。

其中的關鍵有二:第一在於本體肝、脾、腎的先天素質,先天素質如果好,對抗內火或外邪的能力就強,用白話來講,這就是身體有很高的「抗壓性」。相對的,面對高度壓力的工作或生活時,肝、脾、腎的先天素質如果愈差,疾病發展的速度就愈快。

 

因此,肝脾腎的素質與功能,就是中醫防範於未然的重點。或是用更精確一點的中醫語言來描述:「肝血 -- 肝陰 -- 膽氣,腎精 -- 腎陰 -- 任脈,肺氣 -- 脾氣 -- 胃氣 -- 沖脈」;這三個大項的平衡, 也就是中醫臨床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所最需重視的要點。

 

個人在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時,常採用的中醫學派,包括東漢張仲景醫師的「傷寒學說」以及「熱入血室」學說、金元時期李東垣醫師的「脾胃學說」、明代張景岳醫師的「腎及命門學說」,清代吳鞠通醫師的「溫病學說」,以及清末民初張錫純醫師的「胸中大氣 vs 脾胃真氣」的學說。提出來與諸位同道醫師互相勉勵。

第二個關鍵,在於「心主神明」,也就是一般大眾所說的「 EQ 」,心理學家講的「認知」,安寧醫學中談到的「靈性」、佛家所講的「般若」 ( 法界實相的自性 ) ,或基督徒把自己交付給上帝的境界。如果心火或肝火,能夠得到一些智慧或靈性的開解,使「威脅的感受」得到某種意義上的昇華,自然也能減少身體肝脾腎的耗損,進而達到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的效果。坦白講,這個部份是可遇而不可求。希望未來的心理諮商管道及資源更為通暢,帶給病患更多的機會和福利。

個人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疾病,重視的核心有三:第一是脾胃消化能力的正常,第二是睡眠的充足,第三是情緒波動的頻度和強度的減少。即使十分複雜的症狀,只要從這三點著手,則能事半而功倍。無論是中藥或西藥,都必須力求此三者的平衡和穩定。

對抗「自律神經失調」,患者以及家人朋友必須有下列的認知:

第一、 自律神經失調為慢性病,需要長時間治療,務必耐心服藥,短期之症狀起伏仍正常現象,病情評估以三個星期為一個週期較為合適。選擇信任的中、西醫師,建立可靠的醫病關係,才能減少疾病帶來的壓力。

 

第二、 本疾病的治療目標,不但要使症狀消失,最重要的,是使生活回歸常軌,進而能夠享受人生。把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在工作、家庭、休閒、自我獨立空間之中做適當的分配。

 

第三、 症狀多變化、病情多起伏是本病的特點,自律神經深受氣候變化、情緒、睡眠、月經、之影響,常常是今天比較好,明天又變差,後天又有新的狀況出現,使得患者終日煩惱症狀,擔心自己會死掉、擔心自己永遠不會好;如此一來,全部的體力和腦力都花費在煩惱之中,生活的秩序那有重建的機會呢?

 

第四、 患者宜積極培養的運動習慣,個人推薦的,包括李鳳山的甩手功、大極拳、瑜珈、游泳、自行車、或快走等等。運動必須規律有恆,每週至少 4-6 次,每次至少有 15-20 分鐘 ( 不包含運動前暖身和運動後收操 ) ,運動時的重點是關照自己的呼吸,放鬆肩膀、絕對不要一邊運動一邊想事情。運動的強度要配合自己的體力,不要造成勞累的感覺。體力培養並非本病患者運動的主要目標。運動在治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藉由肢體的活動,放鬆肌肉、讓大腦得以休息,重建自律神經的節奏感。

 

第五、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個消耗性的疾病,消耗個人的體力、時間、精力、生命意義;也消耗家庭與社會的資源和耐力。積極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是刻不容緩的,拖得愈久,內在和外在資源耗損得愈多,治療的難度就愈高,時間也愈久。家人和朋友常生出無力的感覺,但唯有「嘗試了解」以及「耐心的等待和陪伴」,也就是焦慮症和憂鬱症患者最有力量的後援了。

 

中醫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疾病的治療,可以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當我們從肝、脾、腎三處去鞏固身體的抗壓性,能夠進一步,去協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功能。

由於患者的情形千變萬化,應用的藥方也必須隨之靈活轉換。常常一位患者需要有二到三個階段的藥物治療。基本上並沒有什麼秘方或偏方,能夠一樣藥治百樣人的。少數不肖商人,利用患者的「求好心切」,誇大療效,牟取不當的利益,卻延誤治療的時間,分散治療的效力,反而使我們臨床專業的醫師難以插手,無力挽回。

因此, 請患者千萬不要迷信偏方,要努力的尋求正統醫師的幫助。希望所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都能找到您所信任的醫師,給予您專業的協助。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4) 人氣()

 

恐畏不能獨自臥,膽虛氣怯用仁熟,柏仁地枸味萸桂,參神菊殼酒調服。

 

這是「仁熟散」的方歌,發明這個方的人已無可考,但此方首先出現在明代李梃所編的「醫學入門」,後來又被清朝的太醫院編入「醫宗金鑑」中的「雜病心法」要訣中。

 

其中前兩句非常清楚的標明「膽虛」是本病的病源,所表現的症狀是「恐懼、畏縮、不敢一個人睡覺」,非常接近焦慮症中的密閉空間恐懼。

後兩句是則是藥物的組成和服法。

 

人體中真正的「膽」,只是肝臟旁邊的一個小袋子,用來貯存肝臟所分泌的膽汁,膽汁具有幫助脂肪消化吸收的重要功能,膽沒有虛不虛的問題,只要不塞住造成膽囊炎就好了。顯然「仁熟散」所指的「膽」並非指實質的膽,而是一種概念,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膽小」,「沒膽」的概念。更有意思的是,東方和西方的神話、語彙、與傳統醫學都不約而同的把肝膽系統和勇氣連結在一起。

 

中醫講膽,是講一種能量,不是講器官。膽主上行生發之氣,為十一臟所取決,因此,就是代表春天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感覺。如果一個人的膽氣充足,就是活力十足。相反的,膽氣不夠,就畏畏縮縮。 ( 肝和膽升降表裏的關係是中醫非常複雜的體系,在這兒只是簡化來講 )

 

希臘則醫學認為,人類由四種體液所組成,這四種體液的平衡決定了一個人的健康:血、粘液 ( ) 、黃膽、黑膽。其中黃膽汁屬於肝,而肝臟能夠再生的特質,意涵了生命的力量與吃苦的能力 * 註一。

 

更有趣的是,英文講 chicken hearted chicken livered 都為 " 膽怯的 " " 軟弱的 " 之意。這也有意思,難道「膽小」的人肝臟都像雞那麼小?那他的膽一定更小了! ( 這個部份非專業,若講得不對請讀者指點 )

總之,膽的概念,在中醫的精神醫學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仁熟散」對於膽虛氣怯的患者,使 用效果非常的好,個人有二個案例分享:

第一個案例是一位自閉症的孩子,一直都很乖,小的時候常常晚上不睡,整晚都睜著眼睛,但是也不吵不鬧;後來精神科醫師開了一些鎮靜安眠的藥物給他,情形就比較有改善。患者的個性安靜聽話,用仁熟散一週後,媽媽說比較好睡,也變得比較愛說話;二週後,媽媽表示孩子開始會頂嘴,譬如媽媽說:「你要乖乖喔!才要給你糖果吃。」孩子居然回答:「糖果是什麼?」。其實孩子根本就知道糖果是什麼,是故意說給媽媽聽的。我們可以如此解讀這個資訊:第一種情形,孩子在和媽媽開玩笑,想故意看看媽媽的反應。 第二種情形,孩子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和想法,不會表達,而故意選擇為反對而反對的方法來表達,都是好現象。服藥期間漸漸有進步,到後來的門診,小朋友居然能在第一時間和姐姐頂嘴,實在是很大的改變。(用台語講:實在是「真好膽」!)

另一個案例是一位 30 歲的女性,自述常常在公司午睡時,醒來時非常的害怕,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給她吃了一週的仁熟散,症狀就從此消失了。

仁熟散的辨證簡單「恐畏不能獨自臥」,效果明確,而所使用的藥物溫和無毒,藥味又順口芳香,真是完美的組方,唯一的缺點就是容易上火,火氣大的人就不太適合使用。

 

我在這邊「抖膽」向大家說:把你的「膽氣」拿出來吧!適當的表達你的情緒,絕對是一件健康,而且有益你的人際關係的行為。當然啦!如果還是覺得有「膽虛氣怯」的症狀的話,不妨試試「仁熟散」。

* 註一: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因盜火給人類,天神宙斯用鐵鍊將他鎖在大石頭上,再派禿鷹在日間啄食他的肝臟,但到了夜上,他的肝臟又會再生回來,繼續承受隔日的痛苦。肝臟的再生,輪迴不止的痛苦、火、創造、生命……這些意念結合在一起,神話中的意涵及象徵意義非常的巧妙。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位病患是約40歲女性,來求診是因為已經快三個星期,每天晚上最多都只能睡2個小時,醒來之後無法再入睡

詢問病史,發現患者長期有便秘,噁心,食慾不振,胸悶,前額疼痛等症狀。

 

脈氣卡在雙關,以關前的弦脈為主要表現,依脈依證,都符合中醫所言「胃不和則臥不安」

我給她平胃散、大柴胡湯、白芷。一週後病人回診說:當晚服了一包,就能睡到早上,但睡得有點迷迷糊糊,第二天起,每天都能安穩的睡到早上了。其他腸胃的症狀也得到部分的緩解。平胃散治胃、大柴胡湯治陽明(胃)少陽(膽)經的熱,都不是一般拿來治療失眠的方子。但在這個案例上,我們看到,效果一點也不輸給安眠藥。

這種做法當然不是憑空得來,僅引兩個佐例,一古一今,一中一西,以為對照:

1.春秋戰國時代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裏面有個治療失眠的方「半夏秫米湯」,其病因是「胃不和則臥不安」,其療效是「覆杯即瞑」。也就是說,當你喝完了這杯由半夏和秫米所煮成的湯,把杯子放下來之後,馬上,就會想睡覺了。在那樣古老的文獻,敢於記載這麼明確迅速的療效,實在少見;也屬意義重大。

2.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胃食道逆流患者,因為半夜食道受胃酸刺激,影響自律神經,常導致失眠,或半夜不明原因醒來。

三者互參,可以體會「胃不和」所導致的失眠,有虛、實、寒、熱之分。本案例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堅持脈證的線索,不給病人開立鎮靜安眠的藥方,卻能收到「覆杯即瞑」的迅速療效。提出來供同道參考,請指教。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