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患者,被扶進診所後就馬上躺到診療床上,無力起身,據她描述,前幾日新學一種「特殊瑜珈」,不停的拍打穴道,結果隔日就出現全身無力,噁心嘔吐、天旋地轉的症狀、虛到講不出話,幾乎站不起來。已經有三天時間完全無法做事。經過友人介紹,緊急來門診處理。因此今天想來和各位談談什麼叫做「適宜的運動」。

一般人的觀念,認為多運動可以幫助身體的血液循環,而達到養生的效果,進而延年益壽。對於氣功的概念也相同。其實這樣的觀念不完全正確。運動的重點不在「多」,而在「適宜」

因為運動而導致關節韌帶受傷的患者不勝枚舉,但因為不適當的運動而導致「氣」受傷的患者其實也很多。門診有不少患者的職業就是運動,像是舞者、瑜珈老師、或是勞力為主的粗工等等,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這些工作,如果是體質比較虛的患者,每日長期從事這些工作的結果,等於就是過度運動,大量的耗氣,不但沒有達到運動養身的效果,反而造成體質的傷害。

在武俠小說中,常提到「 打通任督二脈 」而成為武功高手,也常有練功練到走火入魔的情結,對於我們這些功夫的門外漢來說,實在非常不可思議。但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些觀念其實有也有觸類旁通的地方。

簡單的來講,我們可以把運動或氣功這些養生的活動,分成靜態和動態兩種:

原則上來說,靜態活動能「養氣」,動態活動能「行氣」。「養氣」和「行氣」是練氣強身的最基本,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則,兩者不可或缺,不可偏執,更必須和個人的體質配合。

原則上養氣的活動,比較注重幾件事:身體「中軸」的平衡、下半身肌肉的緞練以及呼吸調息

偏向於靜態的活動,包括:打禪、靜坐、法輪功、太極拳、甩手功……等等。

行氣的活動比較注重的是筋骨的活絡伸展、流汗、還有樂趣

偏向於動態的活動,像是球類運動、激烈的單車 / 跑步、跳舞……等等。

當然有些運動模稜兩可,雖以區分,略述於下:

第一類就是瑜珈:瑜珈有各種的招式,有凹來凹去的,有金雞獨立保持平衡的。根據不同老師的指導,這些招式在各門各派的瑜珈中所佔的比例不同。原則上,強調拉筋的招式比較有行氣的效果,平衡的招式比較有養氣的效果。 不同的體質適合不同的派別

第二類是跑步 / 快走 / 騎單車:這些活動的強度,是個人能夠自行決定的,過度的話當然會耗氣散氣。但只要有恆心,有毅力,長期下來,具有增加心肺的功能,可以養氣強身。

基本上,活動的強度以每個人的體力而不同,大略的原則是,微喘、微流汗、最好在 15 分鐘到 30 分鐘之間,最好每日實行,不要間斷。體力不夠的話,單次 30 分鐘也可以分成 2 段或 3 段,每段 10 分鐘的方式執行,以運動完大約一個小時左右疲勞的感覺能夠恢復為準。其中騎單車尤為推崇,因為以正確的姿勢騎單車,可以加強腹肌和臀肌、以及小腿的比目魚肌,這些都是一般運動中不容易加強的肌肉,而且對於身體的骨架平衡以及血液循環十分有幫助。


我個人很推崇的梅門李鳳山老師的甩手功,簡單易行,是一項「養氣」的好方法,但是「梅門」氣功,還有搭配一個絕招是「拍打」,也就是把身體內窒礙難行的氣結拍散,才能讓身體的氣運行無阻,這就是「養氣」與「行氣」的組合。

 

想要找到 合適的養身運動,必須先知道自己的體質 ,醫師把脈當然是最直接最準的方式,但其實各位也可以從外形上可以大略的分辨:

肌肉結實、體型壯碩,目光炯炯有神者,是「精氣充足」的體質,可以多從事「動態」的活動,以排除體內的氣滯血瘀。相反的,肌肉無力鬆軟或緊繃,精神不濟者,宜以「靜態」活動先養氣,加強心肺功能為主。

當然,所有的活動之前要有大約 5 分鐘的暖身運動,活動之後要有 5-10 分鐘的收操或「收功」的動作。比較有難度的運動或氣功,最好是找專業的教練及師父,在一開始就建立正確的觀念。

文章開頭的患者,應該是本身氣虛挾濕體質,因為在練習氣功的過程中不斷的拍打「勞宮穴」,導致大量的氣從「勞宮穴」流失。虛上加虛,濕氣上注,因而導致暈眩和虛脫的症狀。經過針灸和中藥 ( 小半夏茯苓湯 + 八珍湯 ) 的輔助,離開門診時已經有體力可以行走,也能順暢的說話。

附上當時的脈象供各位參考:

不過真氣的傷害已經造成,後續可能要花三、四個月的時間調養,才能把體質調整回來。這位患者只是錯練一兩天的氣功,居然引發這麼嚴重的副作用。各位在選擇「養身」的活動時,不可不慎啊!


註:「勞宮穴」位在手掌的中心,屬心包經。武功中的「掌風」就是由勞宮內發出。大部份氣功治病,也是由勞宮穴把能量送出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