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後出現副作用,您會怎麼做? 1. 自行減藥。 2. 改看別的醫師。 3. 到門診和醫師討論?

在此提出這個案例供您參考:

患者為約 60 歲男性,曾有右側中風病史,經由努力復健,走路已幾乎看不出步行的障礙。西藥方面服用 plavix(保栓通錠) ,無高血壓病史。先前曾歷次來診,陸續處理了頭痛、手麻肩酸、口乾、走路無力、自覺氣喘、盜汗等症狀,服藥後皆有改善。

今年 10 月13日病患來診,表示近來出現胸悶有痰,腳掌常外翻等症狀。

 

痰的出現,大多是因為脾虛不能處理身體的濕氣,而中風患者因為大腿內外側肌肉不協調,常出現腳掌外翻的情形。肌肉力量較差,還是脾虛的問題。處方以附子理中湯,加四物湯牛七桂枝

10 月 23 日 回診,腳掌已無外翻,但胸悶痰多色黃,偶覺頭脹。診斷為脾虛痰濕化熱,處方以理中湯加溫膽湯加厚朴。(脈診圖如下)

病人於隔日來電,表示在服藥之後,馬上感覺後腦部悶脹不已。不知道是否仍應繼續服用藥物。

我詢問病人服藥的水溫,病人說用溫水沖服,我請他改用冷水沖服試看看。

10 月 30 日 回診時,病人表示,改用冷水沖服,就再也沒有出現後腦悶脹的情形,而且痰也變少了。

很奇怪的現象喔!同樣的藥物,同一個人,怎麼會用冷水和溫水沖服有這麼大的不同?

中醫老早注意到這個問題,這叫做「格拒」。

在某些上熱下虛的特殊體質。若想補下焦的陽氣,必須使用帶有辛辣的熱性補藥。可是,這些藥物在經過腸胃時,往往馬上和中上焦的熱結合,因此造成中上焦更熱,藥物也補不到下焦的陽氣,結果反而使得病人的症狀更加嚴重。

這個時候,就會建議病人要「冷服」。藉由溫度的降低,而減少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作用,讓藥物能吸收入身體,從而達到補益下焦陽氣的作用,這有點像是要欺騙身體的味道。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個名方叫「四逆湯」,內含乾薑、附子,是大辛大熱的藥物,有回陽救逆的效果。方子的後面,就有註明要「不拘時冷服」,尤其是服藥後嘔吐者,一定要冷服。

這位病人是脾胃化濕能力不良,造成上焦及中焦有痰濕化熱,用理中湯治其本,溫膽湯及厚朴治其標。病人用溫水服藥後頭暈腦脹,是中上焦的痰濕和辛熱的藥性,合而上衝,也算是一種「格柜」。因此改用冷水服藥,就不再出現頭暈腦脹的問題。

「格拒」是中醫理論中很特別的一環。連吃藥的水溫都有學問,這是中醫很精微,很有趣的一面,也是前人無數觀察和嘗試的經驗累積。個人認為,中醫實在是太令人著迷了……。

所以這到底算不算是中藥的副作用呢?如果這個患者沒有來和我討論,而自行決定停藥不吃的話……這個故事的結局就不會是「神奇的格拒」,而變成了「中藥的副作用」了。

 

中藥和西藥不同,服藥後的反應,常常和個人的體質相關,因此可以讓醫師更加了解您的疾病和身體。在此鼓勵所有的患者們,要勇於和醫師討論自己服藥後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