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們略為談了一些胃的生理機構、西醫的用藥觀念。並進一步提到了「脾虛」體質在胃酸逆流的西藥治療下的困境。本週我們就以中醫用藥的角度,來談談中醫處理胃酸逆流的方式。

基本上,仍然是從「胃酸分泌過多」和「脾胃蠕動/消化功能不良」兩個大方向著手:

「胃酸分泌過多」,大部份的情形,中醫認為是火氣太大。心肝胃的火氣都會造成胃酸分泌過多。因此比較常用的藥物是降肝火的黃芩、龍膽草;降心胃火的黃連;降胃火的大黃、蒲公英……等等,使用這些藥物,臨床上的確有減少胃酸分泌的效果。

另外,中醫也有一些藥,呈弱鹼性,可以中和胃酸達成酸鹼平衡的效果,如海螵蛸、浙貝等等。

至於在「腸胃虛弱」方面,中藥就有比較多的選擇性。像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理中湯、四逆湯、烏梅丸、半夏瀉心湯、桂枝湯、葛根加半夏湯……等等,其實都有「強健脾胃」的效果,可以處理「脾虛體質」。

以我們常用的「半夏瀉心湯」為例,組成是:黃連、黃芩、人參、甘草、半夏、乾薑、大棗。如果勉強加以劃分的話,黃連、黃芩、半夏這組藥,算是可以減少胃酸分泌的藥物,而人參、甘草、乾薑、大棗,都是補脾胃的藥物,可以幫助腸胃正常蠕動運作。

 


 

那麼,到底中藥和西藥那一種效果比較好呢?其實要看個人體質而定。

像是胃酸過多/胃火大的體質,西藥的制酸劑,效果的確是又穩定又迅速,尤其是PPI(氫離子阻斷劑)、H2 blocker(抗組織胺)等藥物,甚至能將胃中的pH值,從原來的2~3,提升到4 以上 (註1)。因此,不論什麼體質,吃了西藥,大概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療效。相反的,在這方面,中醫一定要看體質,如果體質判斷的正確,效果才會好。

相對的,西藥中並沒有「補脾胃」的藥,而且可能愈吃脾胃愈虛。中醫在這方面的選擇性多,適用性強,而且療效就十分明顯。我個人認為,在脾胃功能的調理方面,中醫仍然是具有極大的領先優勢的。

所以,單純胃酸過多(如胃火體質)的患者,只要服一陣子的制酸劑,就能把症狀壓制下來。所以這一群患者,大部份在西醫門診就處理好了,比較少跑過來看中醫。

相對的,腸胃虛弱的患者,因為服用制酸劑的關係,消化功能愈來愈差,因此在停西藥後仍有胃酸逆流「復發」的情形,或甚至愈吃愈嚴重。這個族群就常常來中醫門診求助,可是多半已經拖得太久,拖得愈久,脾胃力量的損傷愈嚴重,要重新修復的時間,也就更久。

因此,當您發現自己有胃酸逆流的症狀(胸悶、燒心火、喉哽、不明原因乾咳……),除了到腸胃科門診做胃鏡、吃制酸劑治療以外;其實應該在第一時間給中醫把個脈,如果是脾虛體質的話,那麼建議,要使用中藥來加強脾胃功能。

至於吃了一個月以上的西藥,如果還是反反覆覆,效果不明顯的,不用考慮太多,八成您是脾虛體質(註二),趕快找個好中醫師把把脈看看。

 

更新的相關文章,請參考:「胃食道逆流,中醫居然說我是重症?(張錫純.鎮攝湯)」

 


 

( 註 1) 照教科書來說,用了 PPI 之後,通常胃裏面的 pH 值會從原來的 2~3 上升到 4 以上。所以如果有用 PPI( 氫離子阻斷劑 ) ,就不需要再加上用 prokinetic agent( 促進腸胃蠕動藥物 ),因為理論上,這樣子的酸鹼值已經能夠制止食道發炎的產生 。不過臨床上,也許因為患者症狀的需要,還是很多醫生會把這兩味藥一起開。

 

 

 

( 註 2) 為什麼說「八 成是」呢?因為,胃酸逆流除了脾虛體質以外,還有很多的複雜體質,如痰濕、濕熱、肝經鬱熱、肝胃兩寒……等等,這裏只是用最常見的脾虛體質,做為代表,以利文章的書寫。並不是說,胃酸逆流只有「胃火大」 / 「脾虛」兩種體質而已。

 

 

(註3)研究中發現西藥,治療無效的胃酸逆流,有一群患者合併有「膽汁逆流」的情形,就是膽汁從十二指腸逆流到胃中。我們不妨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本文所強調,脾虛體質和頑固型胃酸逆流的關聯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