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一)

今天來推薦一本好書,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米莉亞.葛林斯潘

悲傷、恐懼與絕望都是人類基本的情緒,倘若沒有了這些情緒,我們的生命也就不再完整。正是因為我們並不孤獨,所以我們才會憂傷;親密將我們、他人及世界聯繫起來,但同時它也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

哀悼失落讓我們得以獲得療癒及重生,而恐懼是為了悍衛生存的權利,這些自我保護的本能不僅能防護自己,還會延伸出對別人的掛念與關懷。絕望讓我們看清那團看似混沌與無謂的紛中所蘊含的意義,唯有淬鍊出苦難的意義時,人類才能藉此倖免於難,並超越災厄,得到重生」~~摘自本書p89


不同於一般談憂鬱症的書或是勵志類的書籍。在本書中,作者以親身的經歷,融合她從事心理諮商治療多年的經驗,提出「healing through the dark emotions」的觀念。

書中最重要的觀念在:如果人能正視、體察心中的「悲傷、恐懼與絕望」,就能更加認識自己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進而達到痛而不苦,也就是「心無罣礙,無有恐懼」的境界(這一句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這個觀念的重點在於:我們的社會的文化不斷的教導我們,人要快樂、要樂觀、要成功,並期望而灌輸我們「悲傷恐懼絕望等等負面的情緒是不好的、是不對的、是不應該表現出來的」。因此,我們必須認清,並擺脫這種錯誤的態度,才能正視面對我們自己的各種情緒

作者也提到,人的身體,會記憶各種情緒,甚至,是上一代甚或上上代的情緒。轉而表現成胃痛、頭痛、胸悶、背痛……等身體症狀。這也是我臨床在處理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所經常遇到的。逝者已已,但活著的我們,是否能把這些秘碼解讀出來,而不再為之困擾呢?面對並感受自己的負面情緒是一個可能的契機。

這是一本有「心理學理論系統」作為基礎的心理療癒書藉,作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譯者(陳亭瑩)的文筆也很流暢。因此真心推薦給各位朋友。

但請不要看完這本書後,就急著用書中的內容去啟發別人,因為心理療癒的題材,其感動是因人而異的,您有感覺,不一定別人有感覺,也不見得對您的朋友或家人有益處,這本書講的東西,是可以放在心中沉澱再沉澱、發酵再發酵的,等到這些觀念在您的心中生了根發了芽,自然而然的,對您自己,以及您週遭的家人朋友有所影響

謝謝收看,我們下次見!

(註一:本圖引自博客來書店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