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可能造成胃潰瘍,然而許多患者服用止痛藥之後出現腸胃的不舒服,拉肚子,
做了胃鏡,並沒有發現潰瘍。我們只好解釋為東方人體質較弱,不適合這些「寒性」的藥物。
然而最近現代醫學已經漸漸解開了這個謎題,我們可以更有信心的來討論止痛藥和脾胃功能的關係!


非類固醇抗炎藥物(NSAID)對於上消化道所造成的副作用,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已經是眾所皆知的事情。台灣人習慣請醫師在開立止痛藥時,要加開「胃藥」,是全球特有的情形研究報告指出,在服用止痛藥時兼用制酸劑,並無法有效的預防潰瘍,
相反的,可能因為制酸劑的效果,使得潰瘍的疼痛受到壓抑,讓潰瘍被延後發現。
因此健保局在二年前,取消對於一般制酸劑的給付,像「立達賜康」「MUCAIN」這類的藥物都要患者自掏腰包所憑的就是這個研究報告。


然而,病人這樣的要求(加開胃藥)後面,到底只是心理作用?還是真的有其需要?有因為服用止痛藥而有腸胃不舒服的經驗?
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非類固醇抗炎藥物(NSAID)這類的止痛藥,除了會造成胃潰瘍,對小腸也有影響,NSAID可以造成小腸黏膜滲透性增加,小腸狹窄、小腸潰瘍、甚至小腸的穿孔、出血。甚至在停用藥物16個月之後,仍有小腸發炎,而持續的造成血液及蛋白質的流失。


要服用多久才會造成小腸病變呢?目前大部份是針對長期服用止痛藥的病人族群,之前的報告大都根據屍體解剖,大學從8.4%到19.6%不等有一篇用核子掃描診斷小腸病變的報告,核子醫學攝影對於偵測小腸發炎的效果很敏感;服用2個月NSAID的病人,居然有66%出現陽性反應,比率之高令人咋舌!


身為中西醫師,行文至此,有很深的感觸,以前在醫學中心時一天到晚開止痛藥給病人,病人也常常對我反應服藥後的不舒服,然而做了胃鏡之後,卻沒有發現,
中醫的理論和治則,卻確確實實能解決病人的不舒服。


臨床觀察所得要能夠被科學方法所證明,實在是一條漫漫長路,換句話說,臨床的經驗和觀察,實在有其重要的價值,不能因為目前的研究報告無法證實,就輕忽了臨床的經驗和觀察,也許在那個荒謬的現象後面,是有很深的道理存在的!


至少以後,不管是中醫理論,或是西醫理論,我都能完整的對病人解釋「止痛藥傷腸胃」這個現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