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的內容,我們再回到中醫的觀點來看這個醫案: 

 

就像我們會喜歡一些峰迴路轉、不可思議的故事一樣,這個醫案,也因為他的「」、「」、「」而被流傳了下來。至於張醫師之後,有沒有用同樣的方式治療過其他患者而成功的?我想大概沒有,不然一定會被大書特書。一般而言,那個時代,醫師治療失敗的案例,很少被記錄下來的。(不過到清朝以後,有些醫師在書寫醫案時,也會把自己失敗的經驗寫進去,非常令人佩服。)

 

 

 

另外一點,就是衛夫人在被張醫師治療之前,已經吃了一年的補藥了,因此,張醫師的治療,是否只是在時間點上湊巧的臨門一腳?就像我們看感冒,看到一家沒效、再換第二家,換到第三家診所,藥總是特別有效,一吃下去感冒就好了。其實是10天的時間到了感冒自己要好了。

 

 

 

而且,病情在這一年的調養之下,顯然已經有改善了,不然,當衛夫人突然的,被張醫師敲桌子的聲音嚇了一跳時,為什麼沒有立即暈厥?也許張醫師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會接著用這麼猛的方法。

 

 

 

或是以我的猜測看來,衛夫人的病情除了要補心之外,還要補他的膽氣,所以在服用養心湯、或安神藥,把心氣補足了之後,也可以改用溫膽湯、或仁熟散、桂枝甘草湯……等方劑來治療,說不定衛夫人也可以好起來。這也是另一種想法。

 

 

 

總之,衛夫人如果活在現代,大概能藉由正式的心理諮商治療幫助,而不用走這步險棋吧。

 

  

 

  

 

有趣的是,「轉化症」的名詞,雖然是西方的發明,但是在,中醫的文化中,反倒是在一開始,就認同了這個概念。

 

 

 

怎麼說呢?中醫「身心合一」的醫學概念,從很久以來,就認為精神壓力會引發身體的症狀。

 

 

 

舉個例子來說,像是遇到挫折(譬如說和老闆意見不和被海K,又不能到處說),心情鬱鬱不樂。中醫叫做「肝氣鬱結」。心情鬱足,造成肝膽經的氣卡住了,結果兩邊肋骨的位置就會出現悶痛的症狀。

 

 

 

這個時候,要用「舒肝理氣」的藥來治療,像是「加味消遙散」(姑嫂丸)、「四逆散」之類的。

 

 

 

反過來說,如果個性上就是比較放不開,像上面「鬱足」的例子,那中醫也會鼓勵這位患者,要經常服用「舒肝理氣」的藥物,來減少情緒對身體的傷害

 

 

 

中醫的做法,就是把人的個性,以及心中的想法,和身體的經絡系統做一個連接:金木水火土,肝心脾肺腎,魂神意魄志,喜怒哀思悲恐驚……。再來用這個系統去連接藥物和針灸的使用。

 

 

 

 

中醫是用這樣的理論架構,去處理心理學上的動力,在身體上所產生的問題。其實這就是一個「轉化」的概念。中醫其實處處都是「轉化」。沒想到這個西醫的名詞,居然是中醫的一個「基本概念」啊!

 

 

 

依循這個「轉化」的模式,從醫案和古代醫學典籍的記載,我們不斷的能挖掘出,中醫看待心理疾患和自律神經失調疾患,所使用的藥物和治療方法。基本上還是由身體治心理的概念為主。

  

至於古醫案中,看到的心理諮商治療,仍停留在比較「想當然爾」的形式。醫生會講要「順遂其志」、要「大智大慧」、要「淡泊其志」……等道家的概念來做心理的輔導。或是像內經提到的「喜勝憂」,對於憂愁的人,就做一些讓他高興的事。甚或如這個「張子和治衛夫人醫案」中的別出心裁的方法。

 

 

 

相對來說,西醫的心理學,很有系統的去解構夢境,家庭背景,人際關係……。發展到後來,就出現了所謂的精神分析學派,出現心理諮商的模式,就是醫生和病人在一個獨立的房間中談話。藉由醫生和病人之間的對話,試圖找出病人生病的徵結。

 

 

至於因為情緒問題,引起的失眠、厭食、暴食、暈眩、歇思底里、心情沮喪到想自殺……。諮商者也試圖由會談,引導患者發展出正確的心理概念。也就是一種「由心治身」的做法。

 

 

 

 

這是很有趣的比較,由於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讓「身心症」、「自律神經失調」、「歇思底裏」……等疾病,在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方法上,居然這樣子是兩極化的,一個主張「由身治心」,一個則主張「由心治身」。很有意思吧!

 

  

 

 

 

一直到最近十幾二十年來,腦中血清素和情緒的關係被科學家所闡明,抗憂鬱的藥物發展出來之後,「吃藥能改變心情」的概念才為醫學界所接受。而才在西醫的歷史上,正式揭開了「由身治心」的概念。不過「百憂解」並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像本文所提到的「轉化症」就是西醫很棘手的問題。(ps這樣看起來,衛夫人還是活在古代中國好了……ccc)

 

 

 

截至目前為主,精神科學界也仍有一些分岐,有些醫師會以藥物治療為主,有些醫師還是以心理諮商為主。這也是很有趣的現象。

 

 

扯得有點遠了,總之,中醫和西醫的系統,對於「腦袋影響身體」這件事,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處理方法。而我相信,對於我們這些受過現代醫學的教育的現代中醫身上的確是肩負著一些使命的。如果,我們能將這兩個系統,做一個很好的銜接,相信可以為患者發展出更多有效的治療模式。

 

謝謝大家的收看,這個醫案的分析到此結束。我們下回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