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一個案例:女性患者,胸悶胸痛已經三日,自述幾天前曾做劇烈的運動,之後就覺疲倦而吸不到氣。本來可以用針灸先幫患者補氣,不過患者怕針,而且有暈針的病史,脈象也是沉細弱數,萬一暈針,則是虛上加虛。所以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

 

於是我就開了一小包藥,放在小藥杯中,請患者現場服用。等5分鐘後,再進診間把一次脈

 

病人吃完藥後5分鐘,走進診間,症狀已經緩解許多,脈象上也有進步。她笑笑的說:林醫師,沒想到中藥也可以這樣吃啊~~~這個藥好厲害,我已經比較吸得到氣了。不過~~夜市賣金桔檸檬的,也會先給一小杯,你怎麼和賣金桔檸檬的一個樣?

 

……冏……|||

 

沒關係啦~~~金桔檸檬因為對自己的飲料有信心,所以不怕你試喝。如果用這樣的邏輯來講,就是中醫師對自己的藥方有信心,所以當場讓你服用啦!嗯,這樣子想就「酥胡」的啦……

 

中藥怎麼會這麼快呢?中醫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在一般民眾的觀念是,中藥溫和不傷身體,要長期吃才會有效。

 

可是,「一劑知二劑止」、「覆杯即瞑」,馬上吃馬上知道,卻又是我們中醫圈內人最期待的效果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存在呢?其實,是因為治療的疾病屬性不同的關係。

 

偏向「氣機不暢」的問題,比「血」的問題好處理。

偏向「功能性」的問題,比「結構性」的問題好處理。

身體經絡」的問題,比「心理動力」的問題好處理。

 

至於患者到底是那一種問題,只有醫生知道。譬如說,同樣是腸躁症,拉肚子好幾年,有的人可以在1-2週內改善,但有的人就是綿延難治,可以搞上好幾個月。

 

由於「醫--病」本身在專業知識上面的先天落差,病人往往無從得知自己是屬於那一塊疾病。大概就只能從結果反推回去來臆測。

 

不過我想,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儘量使「能很快好的」趕快好起來;需要「慢慢調」的,在安全而沒有副作用的前提下,逐漸進步。


回過頭來談一下這位患者好了,因為「胸悶吸不到氣」是中醫門診經常處理的疾病,若有中醫新手的話,這個症狀一定要了解。

 

這個症狀是標準的「大氣下陷」,這是清代名醫.張錫純的說法,他創立「胸中大氣」這個名詞,認為「胸中大氣」掌管呼吸和心肺功能。其實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元氣不足,呼吸困難

 

這張治療大氣下陷的名方,叫做「升陷湯」,組成只有5味藥:黃耆、升麻、柴胡、桔梗、知母

 

我們中醫圈內人有這樣的共識(迷思?),就是使用的藥物種類如果越是精簡,代表這個方越是有效。因為藥物種類少,則「藥精力專」,也就是說,藥物之間的互相牽制和干擾就少,而比較容易形成一個共同的方向,所以藥雖小包,但力量往往比大包藥還要強,還要快。

 

這個方只有5味藥,不囉嚕,力量強,可見這個創方者(張錫純)的功力之高深!

 

→這也是中醫圈內人普遍認為的「經方」的特色。所以我們會用「頗得仲景制方之原意」這樣的「行話」來讚美這個方的組成。

 

Ps仲景就是傷寒論(經方)的作者啦!大家應該已經跟他很熟了吧…… :p

 

但是「藥精力專」方子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用得不對時,副作用也是又強又快,因為中藥是有寒熱虛實的方向性的,辨證的精準度是唯一的重點。除了問清楚症狀以外,要特別強調脈象,使用這個方時要以緩弱脈為主,而右寸獨弱為合拍,緩脈比細脈合適,細數脈的話可能有虛火,這個方就不應使用。

 

這個方臨床上十分的實用,我是幾乎天天在用。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雖不在中醫標準教材之中,不過個人認為,絕對是有志於良醫者必讀之書。

 ……好像有些話沒講完?可是暫時也想不起來,不然各位看不懂再問好了……就先醬子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