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睡前的方子,也曾經有患者懷疑說是不是摻了西藥,不然怎麼會吃了就想睡→我一整個無言,- -|||,怎麼會,中藥的效果這麼不被民眾相信呢?
→當然不會加西藥啊!光用中藥就很有效了,何必再加西藥呢?

話說名聞天下的「補中益氣湯」,雖然是李東垣所創,但是,真正讓「補中益氣湯」大放光彩,成為當今中醫界人人愛用的名方,不能不歸功於明初的薛立齋醫師!這個超有效的方子,就是薛醫師的發明。

 

薛醫師是名「儒醫」,相對於民間慣用偏方的「走方郎中(鈴醫)」,所謂的儒醫,就是看得懂古書,寫得出文章,對於中醫理論有比較深入的研究。

薛醫師的父親是太醫院院士,而在父親死後,薛就承接了太醫院的職院。因此薛醫師在很早的時候,就在明朝的政治圈中有名氣,治療了很多達官貴人。

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和「上流社會」頗有交流。

薛立齋的特色,就是喜歡「溫補」,注重脾腎,最常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來治療患者各式各樣的疾病。

個人認為,如果要好好的學如何使用補中益氣湯,除了要回去把東垣的書翻一翻以外,更是要花時間研究一下薛立齋的醫案和醫論。

幾年前我在薛立齋醫師的醫案《內科摘要.飲食勞傷虧損元氣等症》,讀到到這一段,如獲至寶,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如下:

余(薛立齋本人)素性愛坐觀念案,久則倦怠,必服補中益氣加麥門(冬)、五味、酒炒黑黃柏少許,方覺精神清妥,否則夜間少寐,足內酸熱,若再良久不寐,腿內亦然,且兼腿內筋似有抽縮意,致兩腿左右頻移,展轉不安,必至倦極方寐。此勞傷元氣,陰火乘虛下注。

丁酉五十一歲,齒縫中如有物塞,作脹不安,甚則口如有如瘡然,日晡益甚,若睡良久,或服藥始安。

至辛丑時五十有五,晝間齒縫中作脹,服補中益氣一劑,夜間得寐。

至壬寅有內艱之變,日間雖服前劑,夜間齒縫亦脹,每至午前諸齒併肢體方得稍健,午後仍脹。觀此可知,氣血日衰,治法不同。

 

我就順便幫大家翻成白話文吧!

《白話文翻譯》
一直以來,我(薛)都喜歡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念書,念得久了,就會感到倦怠,我就會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麥門冬、五味子、還有一點點的酒炒黑黃柏。服藥後,才會覺得精神比較好,也比較穩定。

如果沒有吃這帖藥的話,晚上就不能好好的睡,腳掌內會酸酸熱熱的,如果更晚睡的話,連大腿和小腿內側都會酸酸熱熱的,而且內側的筋好像要收縮抽筋的樣子,迫使雙腳非得左右不停的移動,躺在床上也翻來覆去難以入睡,一定要到累得不得了才能入睡。

這個情況,就是累過了頭,使元氣受傷,(脾腎元氣不足),導致虛火就往下焦影響。

我到了51歲時,牙齦腫脹(牙周病?),更至會嘴破,到了傍晚時就更嚴重了。除非好好的睡久一點,或是有吃藥,症狀才會消失。

到了55歲時,出現連白天的時間牙齦都會脹的情形、服了一帖補中益氣,晚上才能入睡

後來母親過世,我的舊症又復發,白天雖然有吃上面這個方子,但是都要到接近中午時,牙齒和四肢才會比較舒坦,可見年輕人和老年人,氣血強弱不同,治療的反應也不一樣啊!


這個醫案,是我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失眠的起源

一般的醫案,可能會因為患者的描述、醫病的溝通、記憶的追溯……造成和真實面的些許差異,可是這種「醫生醫自己」的案例,連「以前醫得好,後來醫不好」,這樣的事實,都寫了進來,這篇醫案,雖然,可以說幾乎是百分之百真實,百分之百可以相信。

不過,各位有沒有從中發現其他一些有趣的事呢?這暫且先擱著,後面再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