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中國醫藥研究所邀請中研院歷史李建民教授來演講,身為李教授粉絲的我當然不能錯過。
 
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先介紹一下李建民教授好了,李教授是國內研究中醫歷史領域的佼佼者,之前的著作包括有:《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發現古脈──中國古典醫學與數術身體觀》……等,都是從歷史角度剖析中醫的發展的佳作。
 
尤其是其中幾篇文章,談論有關督脈任脈的源由,以及討論灸法發展的論文,更是對中醫內科的理論有重要的剖析,讓臨床醫師的我讀來真是津津有味,手不釋卷啊~~~
 
從中醫內科,進入中醫外科的研究,李教授自己說,最大的原因,是剛出生的小女兒因為「大血管轉位」接受心臟手術後,受到很大的震憾,身為中醫熱愛者的李教授,於是想去尋找這一段「失落的歷史」。
 
中醫的外科是什麼?皮膚科?狗皮膏藥?跌打損傷推拿?接骨?這大概是現下一般人對中醫「外科」的概念。
 
相對於西醫的外科拿手術刀剖開人體,中醫師不拿刀子的時間之久,甚至讓華佗替關公「刮骨療傷」的事蹟,久遠的讓人以為只是一個傳說。


是的,中醫原本是有外科的,尤其在漢、唐朝代,中醫的確也有一派「外科派」,拿著刀子,替人割掉身上的瘤、取出體內的箭鏃、劃開身體引流膿液,甚至有免唇修補手術的出現……而且,這些手術的施行頻率,其實還蠻高的。

然而,「一個時代其醫學技術的流行,其實與當時的技術成熟度並無直接的相關,反而是依當時主流的醫學思潮而定」(by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一下子想不出來……)
 
根據當時的歷史記載,手術的施行雖然很多,但術後的併發症多,存活率低,甚至有「十中活一」的講法。這麼高的死亡率真的不可思議?而死這麼多人醫生還是勇敢的開下去,更是讓現代的醫師大呼不可思議!
 
時代差距這麼大,真的很難用現代的觀念去理解。只能說在當時,人命真的很不值錢。隨便一個「蜂窩性組織炎」、或是「肺炎」、甚至皮膚外傷細菌感染、急性腸胃炎……都可能死掉,所以才能接受這種「死馬當活馬醫」的醫療。
 
反正開完刀能活著,算是運氣好啦!
 
在這個時代,中醫的「內科(把脈開藥)」「外科(開刀)」可說是互顯神通,各自鳴放啊~~~
可是為什麼到了後來,中醫外科居然不開刀了,連所謂的「中醫外科大師」,也變成了把脈開藥,不用手術,而使用藥物來治療腫瘤、外傷、癰疽、骨折……這些疾病。
 
李教授在這個主題上,做了詳盡的研究。
 
大概的原因可能有幾個,簡單的論述如下:
 
1.外科因為是著重操作技術,相對來說,內科就一定要背頌經文。所以內科的人看來很有學問,好像社會階級比較高,也有較多的著作影響後世
 
2.中醫內科可以看看書,自己融會貫通,搞不好也成為一方神醫;可是外科完全是師徒制,如果沒有師父帶領,根本不可能無師自通→所以如果收不到好徒弟,或沒人要學的話,這個門派就「滅絕了」→好像武俠小說啊(呵呵呵),所以外科比較不容易存活其實是很多方面的因素。
 
個人以為,以下的幾個原因也不無可能:
 
1.中醫內科的醫療經驗累積,從宋元之後有長足的進步,疾病治好的比率提升。相對於外科還是停留在「十中活一」的階段,內科的治療成功比率進步,因此也得到較多的社會認同及發展空間。當然,這個累積的基礎,也是因為內科有較多的文字記錄和理論輔助的關係。
 
2.在沒有抗生素的時代,小小的感染都可能會致死,開刀術後的照顧品質自然無法提升。相對而言,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命的價值提升了,也許到了宋元明之後,民眾對於健康照顧的要求更高。因此高併發症的開刀手術治療會讓患者和醫師都望之卻步。 
 
 
總之,從李教授的演講中,讓我們更見識到了古代醫學的多元化,也學著放下一般的「中醫」眼光,用歷史的角度,更宏觀的來看中醫,也許,更能領誤出中醫未來該走的路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