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寒流來,門診一下子湧進了不少「寒性體質的關節疼痛患者」。
 
一般說風濕酸痛,不過這種寒性的疼痛,痛處很深而且常有刺痛、伴隨緊縮性的疼痛,非常難以忍受。尤其是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有不少就是屬於這種體質,今天就來談談林醫師我個人的經驗。
 
僵直性脊椎炎雖然是很麻煩的自體免疫疾病,不過中醫在臨床上的治療經驗,其實對於這個病,還蠻常出現令人滿意的案例呢!
 
有些案例,甚至是數個月到好幾年的嚴重疼痛,能夠用中藥在短短幾個星期內緩解下來。所以說,中醫藥之所以迷人,而且受到全世界的歡迎,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區區幾個案例,不足以達到西方的「證據醫學」的嚴格標準,只能說是這幾位患者比較有中醫緣分,或是體質剛好適好我所用的方子而已。
 
但從中醫學術的角度來說,這些「神奇的案例」是我們研究患者的體質和處方的重要線索,值得好好的來分析。

 對於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文獻中查得到的中醫方子還真不少,包括:獨活寄生湯、上中下通用痛風丸、桂枝芍藥知母湯、蠲痹湯、烏頭桂枝湯……等等。因病人的證型不同,而要靈活的去應用。這「靈活」兩字,可就難倒人了。「靈活」不等於「隨便」;總得從中醫的病機病理,去尋求一些線索吧?
 

以個人的經驗來說,我個人最常用的方子,大概是用「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芍藥知母湯」要怎麼「靈活運用」呢?
 
「我個人認為」:光套原方,死板板的開一張「桂枝芍藥知母湯,12g/day,一日三回」,像這樣的處方箋,可能對病情的幫助有限
 
僵直性脊椎炎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這類風濕免疫科的患者有一特色,就是「個別差異性」相當的大,雖然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症斷,但每個人的疼痛方式,疼痛部位、發炎的模式,都有相當大的不同
 
通常,我們必須依照病人的脈象和症狀,來調整方劑中各種藥物的比例。例如:足跟腫痛如果嚴重,是火氣比較大,可加重知母的用量早起如果背很僵硬,那是筋絡的津液不足,那就加重芍藥的量;如果天氣冷就末梢循環變差或疼痛加劇,是寒症比較重,就要加重附子的用量……。


拿畫畫來打個比方:如果說四逆湯用附子,是熱藥,是紅色白虎湯用知母,是寒藥,是藍色芍藥甘草湯補充筋的津液,是綠色……那「桂枝芍藥知母湯」這種大方,就是一幅畫,有紅、有藍、有綠、有黃……等等。
 
有些患者,本身的疾病就是複雜體質,就是一幅彩色的畫。而我們利用這些顏色的搭配,來創造出屬於個人體質的顏色,或是畫面,就是中醫能解開疾病的密碼。
 
四逆湯,即使附子、甘草、乾薑用的比例不符患者的現況,但是仍舊是熱藥,仍舊是紅色。凡是寒症,用熱藥,八九不離十,總會有點效果吧!

但是,桂枝芍藥知母湯,是個「寒熱混雜」「五味雜陳」的大方。裏面有許許多多的顏色;如果相對的比例不對,顏色就有可能整個跑掉,治療上自然就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在使用這些「大方」時,是否能依患者的情況,給予個人化的寒熱溫涼的比例調配,在開立這種大方時,相對來說,更為重要。而,依照在方劑中所限定的藥物來做加減,也能減少醫者「隨便加減」所造成的藥性混亂。


當然,每個醫師用藥習慣都不同,不過我自己是「有經方能用,就儘量用經方」,經方藥味少,加減容易,尤其幾個經方的「大方」,像烏梅丸、桂枝芍藥知母湯、溫經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奔豚湯……等等,可說是經方中的「精密機械」。雖然組成皆是接近或超過十味藥物以上,不過依然排列分明,次序井然,效果也甚佳。
 
學習這些經方的「大方」,本身就有「以方識病」的作用。初學者先學會「3~6味」的「小方」,再進一步認識「接近10味」的「大方」。能進一步了解疾病和經絡、藥物的關係。對於醫者來說,更是有利於經驗的累積,以及複診時調整藥方的穩定性。
 


 離題了,不過離題也是本人文章的特色之一,謝謝大家耐心的收看……下次再續談僵直性脊椎炎好了。(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