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科學?今天來談一談這個老話題。

因為blog上面的觀眾背景都不同,有中/西醫學界的朋友,有患者/病人,也有不小心點進來的各路英雄好漢,對中醫或西醫的認識程度都不同,因此這個話題其實題很難一言以貫之的。

曾經看過,網路上有不少的討論文,大概都在爭論什麼是「科學」,我想我的定義是:能用重複的方式將已知的現象展現給所有人看,這就是科學。目前為止,中醫的研究或臨床,距離這個國際標準化的「科學」定義,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或許其他人對「科學」的定義與我們不同,那當然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就各自表述吧!

這並不是今天要談的重點。


我們用歷史的角度,把鏡頭帶回去古早古早的時代,看看醫學的發展,也許可以對「中醫」與「科學」這兩件事可以有更不同的看法。

中醫的五行、陰陽、氣血、寒熱……等理論,起初和希臘的四元素說(人體是由四種物質所構成:土、氣、水、火)或是四體液說(血液、黏液、黑膽汁、黃膽汁,失衡的話會造成疾病),乍看之下,觀念上好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在四元素說和體液學說,在西方的哲學和科學發展之下,漸漸被淘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外科解剖學以及細菌病因學開始快速進步的現代醫學。


相反的,在遙遠的東方,五行陰陽氣血等理論,不但沒有被淘汱,而且不斷的被補充與擴充,從內經十三方,到東漢傷寒論、唐的千金方……一直到後來各式各樣中醫理論的出現,一千年來,中醫的發展一直是光彩奪目


其中的差異是什麼呢?最大的差異就是「藥物和醫學理論的對應性」


中醫藥最寶貴的一點,就是建立了體質和藥物對應的的特殊關聯性,在某些特定的狀況之下,如果醫師可以透過望聞問切、或是經驗、季節等等掌握患者當時的體質,通常就能從浩繁的藥物中找到相對應的藥物組合。而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相對於體液說或是四元素說(缺乏足夠的藥物治療的有效經驗來佐證理論),甚至是現代的西方草藥(一藥治一病),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複雜和完整性,簡直是高超不知多少。


這也難怪,即使是在清朝中期或末期,西洋傳教士千方百計的渡海來宣教建立醫院時,當時東方根本看不起這個初萌芽的醫學:

「你們連陰陽五行都不懂,要憑什麼來和我們討論醫學?還想蓋醫院?」

 

很難想像吧~~~不過當時這真的是這個樣子。如果有看過「仁醫」看到男主角和「東洋醫學部」之間的競爭,應該會很有感覺吧!^^


然而,時光飛逝,歲月如梭…… 沒想到過了一百多年,現在西醫大半都是這樣子的批評中醫「你們連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都不懂,憑什麼來和我們討論醫學?」真是風水輪流轉啊~~~

 

 

不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切就變得很清楚了,

 

這根本不是誰是科學誰不是科學的問題,而是「主流和非主流」的問題。當誰是大多數,誰就是主流,就是正統的科學。

做為少數的就必須去說服多數,這就是歷史的現狀。時代決定了贏家。


 

很無奈的,即使是在對中醫有深厚認識的台灣,中醫也不過佔了健保的極少數。更何況,如果從整個世界來看,中醫更是少數中的少數。

 

從多數淪為少數,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對於中醫有深刻感情和理想的人,今天我們必須如清末民初的傳教士再走一趟辛苦的旅程,才能說服目前的大多數和主流啊~~~~(這是聽了長庚的張老師的課的大收穫)


即使我們每天臨床門診,都好像在變魔術、好像在創造奇蹟,造福了許許多多疑難雜症的患者。

但是中醫因為本身的複雜性,譬如藥物的組合及加減模式、人體的體質變化、病情的轉化(甚至於寒邪可以化熱、熱極可以生寒)←對於科學家來講,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這些複雜性,大大限制了我們用現有的科學儀器驗證中醫的臨床療效的能力。中醫就是真的太複雜了。當初讓中醫得以生存下來的「體質和藥物間的對應關係」,沒想到一千年後就成為中醫科學化的最大阻力!

 

中醫的「科學化」,目前為止,仍然是如同初學步的嬰兒一般。正在很辛苦的一步一步向前走

雖然「中醫能治病」對於認識中醫的我們而言,是不爭的事實,但目前為止,中醫的未來所需要的,並非義和團式的中醫,整天喊著中醫是萬能,喊得再大聲,也只是喊給已經相信中醫的人聽而已。

是能否能夠以合乎國際標準的研究方法,展現中醫在一千年中觀察人體和疾病、藥物間的關聯性的經驗,給全世界的主流醫學家們了解,才是未來一百年內中醫存、亡、興、滅最大的重點。

餅劃得很大,不過我們還是只能很卑微的,一小步一小步慢慢向前走呢!加油囉!各位伙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