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世界裏,乾眼症被喚做「白澀症」:


「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氣分伏隱,脾肺濕熱。
此症南人俗呼白眼,其病不腫不赤,只是澀痛,乃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濕熱,秋天多患此,俗稱稻芒赤目者,非也。」  (明.傅仁宇。審視瑤函)

 

 

這是中醫描述乾眼症的最傳神的一段文字,前半段講得很清楚,就是白眼=白澀,症狀是眼睛沙沙澀澀痛痛的,看東西會有點模糊,但不會腫,不會紅;造成的原因是「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濕熱」

 

不過後半段大家的解釋就不太一樣了,因為明朝的文字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是由讀者自行去斷句;一旦逗號放在不一樣的地方,整個意思就不同了,就像「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那個笑話一樣)。

 

跟據現代醫學的知識,我的解讀如下:(因為跟別人都不一樣,各位看倌就請自行判斷囉^^)

 

秋天乾燥,是白澀/乾眼好發的季節;秋天也是稻花的季節,會造成過敏性的結膜炎(稻芒赤目);這兩個病都容易發作在秋天,但一個白眼一個紅眼,作者特意並列在一起,做為鑑別診斷,提醒大家要注意分辨。

 

 

這個方子可說是治療乾眼症的起手式,方劑內容待後續再聊,先來讚嘆一下古人的觀察力囉!

 

  

--------------------------------------------------------------------------------------------

 

p.s.其他版本的句讀如下,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氣分伏隱,脾肺濕熱。此症南人俗呼白眼,其病不腫不赤,只是澀痛,乃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濕熱,秋天多患,此俗稱稻芒赤目者,非也。」

 

「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氣分伏隱,脾肺濕熱。此症南人俗呼白眼,其病不腫不赤,只是澀痛,乃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濕熱,秋天多患,此俗稱稻芒赤目者」

 

 

(本文同時發佈於doctor01jeng.blogspot.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