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中醫相關的連續劇中,「藥引」常常伴演了一個關鍵性的角色,有的時候是一隻有著奇怪名字的蟲子,有的時候是不知道那兒產的礦石,也有的時候只是尋常再不過的一片樹葉

總之 愈是稀奇古怪沒人聽過,愈是驚世駭俗不可思議 做為一帖藥的「藥引」 就是有一股神秘的力量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今天電視上的新聞,真讓人目瞪口呆啊……

生意做到這麼大,結果居然被報料是含有西藥的成分

不管怎樣,只要確定有含西藥成分,就算是犯法了,真是令人遺憾

不知道醫師自己清不清楚這個膠囊內的成分呢?靜待接下來的發展了。

 

難道「中醫」這兩個字,就要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負面新聞中,逐漸的腐朽在時間的長河之中。

減肥這個全民運動,真的是太超過了。

 

記得上次有個病人想要說要減肥,我說你不運動的話,就算開很好的藥給你吃,效果也很有限…...結果病人就不見了。完全無言。也罷!道不同。

比起身材,健康真的比較重要啊~~~~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講的是,濕氣「內生」,也就是大家最關心的,「什麼不能吃」

我每次講完這一段之後,患者都會說:「那還有什麼東西能吃啊?」

咳……咳……想要健康,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了解正確的食物,可以讓你(和醫生一起)照顧身體,而事半功倍。所以,千萬不要只是聽聽,要具體的去實行才行喔!

基本上,會造成濕氣的食物原料,大概是可分成幾類: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網友小蟻日前在板上,提到有關「經方」和「經方派醫師」的問題,這也算是近年來網路的一個奇怪潮流。藉這個機會,也為大家說明一下。所謂的「經方」倒底是什麼,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就像基督徒有每天要讀的「聖經」,在中醫浩瀚的書海之中,也有一些著作,是地位崇高,而被奉之為「經典」的。

 

 

這些「經典中的方劑」,就叫做「經方」。

 

 

中醫傳統上有四大經典,分別是: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和內經。被大家像「聖經」一樣的尊崇著,其中內經是關於中醫基礎理論和針灸,而神農本草經是藥物學,只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介紹了許多的方劑。More...

 

 

所以一般講的經方,就是講 漢代張仲景所寫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一套書裏面所介紹的許多方劑,像: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湯、四逆湯、小青龍湯、大黃蟅蟲丸……這些等等。

 

 

相對於經方,還有「時方」這個名詞。時方就是泛指金元時期以後的醫學名家所創的方子,包括我們常聽到的: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龍膽瀉肝湯、桑菊飲、銀翹散、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等。

 

 

所以,對於善於使用經方的老醫師,我們會尊稱他為「經方家」。

 

 


 

「經方家」、「經方派」這個名詞的說法,其歷史的根源,來自於清朝的溫病vs傷寒之爭。

 

 

盛清(康熙、雍正、乾隆)以後,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張聿青……等醫學家,善於治療因為「溫熱」邪氣所引發的疾病,對於「溫熱邪氣」和人體的對抗、變化,也有很多的心得和發現。因此被稱之為「溫病學派

 

 

顧名思義,傷寒派的「寒邪傷人」和溫病的「溫邪傷人」,剛剛好是一個對立。許多崇古的醫家,如陳修園、柯琴、曹穎甫……等,站在維持中醫傳統的立場,突出「傷寒論」的重要性,而駁斥「溫病理論」。這些醫師就被稱之為「經方家」。

 

 

溫病學派和經方家,在那個時代,真的是罵來罵去的,基本上是一個「學術之爭」;尤其以經方家中的陳修園,更是對溫病派or時方派深惡痛絕,好像用溫病的方劑就是在殺人一般……。

 

 

不過時至今日,溫病和傷寒的學術之爭,已經落幕。中醫界也早已公認,溫病派的「溫病條辨」是中醫史上的重要經典之一。而溫病的中醫理論源流於傷寒論的想法,也廣為醫師們所接受。溫病方的使用時機,以及傷寒方的使用時機,也有很多人在後面做了詳細的闡釋。

 

 


所以,「經方派」、「溫病派」、「時方派」……這些名詞,是時代下的產物。理論上不應該在中醫理論發展完善的今日再看到這些「門戶」。只是有些很善於用經方的醫師,我們會尊稱他們為「經方家」,這樣而已。

但少數網路的風潮更為特立獨行,自命為「經方家」,只認同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而完全不認同、不學習,從秦漢以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民國初年的中醫進展,甚至連西醫的理論和治療也一概否定,並以此為榮。這樣的想法,真的夠成熟嗎?真的對自己和病人負起了責任嗎?我覺得很值得思考。

 

其實,就如同傷寒論的作者 張仲景 在序文中所提到,傷寒雜病論中的那麼多個方劑,也不全是他自己發明的,他也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採用了素問、難經、胎臚藥錄……等古人的方劑,再加上自己的臨床經驗,而終於完成這一部鉅作《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要略)

 

 

時至2009年的今日,不管是漢朝的「傷寒論」、或是清朝的「溫病派」、還是金元四大家,這些前人的醫學經驗,不都是我們該「辛知」的「古訓」嗎?這些各門各派不同見解的方劑,更是我們該「廣博採用」的「眾方」吧!

  

 

那麼,又何來,獨尊漢朝的「經方」,而不讀清朝的「經典」的錯誤想法呢?

 

 

 

 

 

 

 

……待續……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上次我們在「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中,談到古人用酒精來減少/阻斷「憂傷負面情緒對於大腦的連續影響」。今天我們更進一步來談談,古人如何應用酒精和大腦的相關性來治療疾病。

 

我們要介紹一個更有趣的方劑:「辰砂散」

 

辰砂散的內容是:辰砂(就是「硃砂)乳香(一種樹脂)、還有酸棗仁

這個方的主治項目是:治風痰諸癇,癲狂心疾。

 

這個方子有意思的地方,不在組成,而在服用的方法:「溫酒調下,恣飲沉醉,聽一、二日勿動,萬一驚寤,不可復治」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患者讓我感觸很深,和大家分享:

   

女性患者,初診,大約50歲上下,走進診間坐下來就問:聽朋友說你們這間中醫很不錯,我想問問我臉上的斑能不能治?

  

一般50歲左右的婦女,倒是常常有「肝斑」,就是在鼻子和耳朵中間,顴骨的位置,有褐色的3-4公分的斑點。

 

 

我抬頭仔細一看,倒怔住了,她臉上的斑十分特別,暗色的無光澤班塊,約3-5公分,側的臉頰部位,看起來是很久了。

 

 

患者說:她看過很多個皮膚科醫生,都說這個斑沒有辨法治療。

 

 

我告訴她:這個斑很特殊,和一般的肝斑的位置和顏色都不一樣。我說,還有一種臉上的斑,也是這樣對稱性的,在法令紋旁邊的位置,就是「紅斑性狼瘡」的malar rash,不過通常紅斑性狼瘡的「紅斑」顏色較紅,位置也要高一些,大概在臉頰的位置,很少長到嘴唇兩旁。所以我覺得這個斑也不像SLE(紅斑性狼瘡)。

 

 

事實上,某些內科的疾病,也會在皮膚上顯示出來,譬如肝硬化患者,在胸口會有紅色的向心型星狀血管擴張,有些胃癌患者身上的皮膚會突然出現黑色棘皮狀的變化,糖尿病患者的小腿前側因為血循不良,會有褐色的凹陷斑痕……。中醫也有一句話,叫有諸內形諸外,可以做個牽強的呼應:p

 

 

因此,我們遇到不尋常的皮膚疾患,就應該要進一步探尋相關的內科疾病等等。

  

 

患者說:是啊,我有紅斑性狼瘡,在大學時還曾住過院。目前還有在吃藥,每天吃1顆類固醇

 

 

患者接著說:其實她的皮膚很不好,暗斑不只長在臉上,包括全身皮膚,都有很多的暗斑,說完後就給我看她肩膀上的斑;是一個凹陷下去的斑痕。皮膚顯得很薄亮。

  

 

我看了非常訝異,因為這是典型的類固醇濫用後遺症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會造成皮膚的色素沉澱→臉上的暗斑、皮膚變、皮膚變得蒼白、無血色、較易受傷、甚至出現凹陷的斑痕。這些傷害,幾乎是永久性的,難以回復,難怪之前的皮膚科醫師看都不看就說,這個沒救。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寫了這篇「烏梅丸治療慢性胃炎及長期不癒的食道逆流」,常有人寫信來問說那裏可以買得到烏梅丸……

那天還遇到一位患者說,他已經找到有做烏梅丸的廠商,還自己買來吃了一陣子,可是好像沒有什麼用,所以來想說來門診找醫生看看……

那個廠商的sales還說,怎麼最近好多人來問烏梅丸啊?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吃中藥能喝茶嗎?」

 

 

這是很多患者會問的問題。喝茶到底會不會影響療效會不會改變體質呢?我個人的意見是:看體質、看怎麼喝、看喝多少……

 

 

以前我們講喝茶,大概就是眾人圍著茶几,旁邊還有一個燒水的小火爐,主人現煮現泡,大家一起分享品嘗的老人茶/功夫茶。

 

但現代的社會,喝茶有很多種方式,除了傳統的老人茶/功夫茶之外,便利商店也可以買得到各式各樣的茶、包括傳統烏龍茶、日式無糖綠茶、甚至梅子綠茶;這只是綠茶而已,還有各式各樣的紅茶和奶茶。更不用說路旁飲料店的泡沫紅茶、珍珠奶茶……種類繁多,不及備載。

 

 

這些飲料,在「量」和「質」的兩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差異

 

 

 

首先,我們在喝老人茶時,都是一小杯一小杯的喝,一杯如果算30cc好了,大概要喝20杯才能比得上飲料店的一杯600cc飲品。

 

 

再來,基於成本考量,您應該不會相信飲料店會用多高級的茶葉,然後像我們泡老人茶一般,熱水沖個1分鐘就倒出來吧?

 

 

沖一分鐘,淬取出來的,是茶的清香,也就是中醫講「氣」的成分。香香甜甜、沁人心脾。鼻子的感受比舌頭要多

 

 

如果用火熬煮個半個小時,則從茶葉淬取出來的,是茶葉的「味」的成分,苦苦澀澀,含有較多的咖啡因,具有提神的效果。舌頭的感受比鼻子要多。

 

 

更不用說,如果茶葉、或茶梗,浸泡或煮的時間,超過了好幾個小時,這幾乎已經算隔夜茶了。隔夜茶不管是中醫和西醫的概念中,都是萬萬不可以飲用,極傷身體的東西。可是這種東西只要加入了糖和奶精……還是可以賣得嚇嚇叫!而且我們也喝不出來。

 

所以,家裏泡的好茶,可以喝上幾杯,都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外面泡沫紅茶店賣的,和便利商店的保特瓶裝茶飲料,我自己是都儘量不喝的。好茶現泡現喝,不要喝多、不要喝冰茶;這大概是我對於患者「吃中藥能不能喝茶」的解答原則。

 

  

 

 

 

茶本身也是中藥,最早的記載,神農氏嚐百草的時候,常常吃到毒藥,就是用茶來解毒。茶本身的特性就是偏寒,而有芳香的氣味,可以「引氣上行」。而茶葉的清香,可以提神,但是芳香的物品有一個副作用,就是會耗氣。不管紅茶、綠茶、普洱茶……都不離這個基礎。

 

 

身體強壯,火氣很旺,或有抽煙的人,因為體內火氣一直很大,就算每天喝很多的茶,都沒有關係,因為剛剛好平衡體內的熱氣。

 

 

但若是一般的體質,所以茶喝得太多,體質一定會偏寒性。尤其氣虛+脾胃虛寒的體質就真的不能常常喝茶

 

  

 

 

 

但是如果我們想藉用茶葉本身能殺菌解毒的特性來治病,又不想被茶葉的寒性影響脾胃,有什麼好方法嗎?

 

 

第一是加入其他中藥來使用,像「川芎茶調散」,就是在原本的中藥裏,再加一味茶葉。以中和茶葉的寒性。

 

 

第二是「嚼食法」,乾茶葉直接在口中咀嚼之後,將茶渣吐掉。對於常有口臭、喉嚨腫痛,或是有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常有濃痰在喉嚨的人,都可以嘗試看看。

 

 

第三是我自己的經驗方,提供給大家試試看。我取了名字叫「好茶三用」:

 

 

 

氣味芳香的高山茶,用90度的熱水沖泡(溫度不能過高,茶反而會不香),不要浸太久,大約30秒,連沖2泡之後,把這些茶湯放置一旁,待會兒慢慢的喝。這是第一用

 

 

2泡淬取出來的,大概都是茶的清香,所以比較不傷腸胃。

 

 

接下來再沖熱水,浸3分鐘,倒出來之後,漱口,不要喝下去。這是第二用

 

 

最後再將茶葉倒出來,放在手掌,然後用茶葉捂住鼻孔,用力一吸,就會把茶葉間的茶汁吸到鼻孔中。之後鼻腔中的黃濃鼻涕,就能夠比較容易出來。→這是第三用

 

 

照這個方法來做的話,我們喝到茶葉中最精華的清香,也用茶葉中比較苦寒的成分來做局部的消炎殺菌。尤其是用茶葉捂住鼻孔的方法,是很容易學習的洗鼻子方式,如果感冒有鼻子發炎,不妨嘗試看看。

 

吳鞠通說:「治上焦如羽」。這個「羽」就是說,藥的量要像羽毛一樣少,藥物的性質要像羽毛一樣會飄(芳香的意思)。也就是說,對於鼻腔咽嚨的「上焦」疾病,應該使具有芬芳氣味的藥物,不但療效佳,而且用量不用大,也能避免苦寒藥物對腸胃的傷害。個人的「好茶三用」也是根據這樣的想法發展出來的。

 

各位看倌,有時候發現自己開始感冒,有喉嚨痛、黃鼻涕……等症狀,但是診所已經關門了,又不太想吃止痛藥的話,可以試試這一招,暫時擋一擋,也許隔天睡醒,這些問題就自己好了呢!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本文主要在探討:憂鬱症患者在古中國及現代社會,其症狀表現的差異性。

 

科學統計發現:憂鬱症在「工業化國家」比「發展中國家」來得多。所以如果我們說,憂鬱症的增加,乃是現代文明的贈禮,其實,也不為過。

 

 

 

 

現代化所帶來的,是人與人之間更頻繁的交流。以往在農業時代,就算是清乾隆時期好了,代步的工具最快的,是陸上的馬、河上的船。也沒有所謂的報紙、電視、和網路、手機。我常想像,如果資訊是有形的包裹,那麼現代的天空,大概充滿了飛來飛去的包裏吧!

.

 

 

現代人其實蠻辛苦的,而且活得愈「摩登」,也愈辛苦。一下子手機響,一下子收email,一下子誰誰誰的部落格更新了,打開報紙注意遠在地球另一邊的流感疫情,電視則24小時報導著大大小小的和自己好像有關係又其實沒有關係的新聞。

 

現代人的腦子被這些資訊塞得滿滿的。也難怪說,憂鬱症和焦慮症,是現代的文明病。

 

 

然而,工業化國家的憂鬱症比發展中國家來得多,我認為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醫生的認知,以及患者的表達能力。落後地區的民眾沒有心理學的概念,所以即使心裡生病了,也不會講醫生若沒有警覺性,也不主動詢問,這些病人就不可能被發現及治療。

 

情緒的表達並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是需要天份、啟發、與訓練的。人雖然生下來,高興了就會笑,餓了就會哭;但是長大了之後,心理裝的東西愈來愈多,就不一定能找得到合適的字彙和表情,來表現出來。 

 

是的,合適而精準的字彙。今日我們的教育程度是古代的醫師所無法想像的。我們之中隨便一個人,回到古代,以「識字」之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程度,大概都會被古人當做是「神」來膜拜。

 

不識字或識字少,就必然影響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精確程度,尤其在醫病的溝通上更是如此。對於沒機會受教育的人,如何使用精準的語彙,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其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更不用說,要進一步,請他們說說「心中的想法」,因此在心理學的「諮商」和「會談」上就有其難度在了。 

 

所有的統計都顯示,憂鬱症以女性為主。古時候的婦女大多不識字。我們很難想像不識字又沒看過電影小說連續劇的古代婦女,從何學習,從何去表達她的憂鬱情緒。(大概是從周邊的人以及地方戲曲中學習,不過一定很有限)

 

 

很多情緒的表達方法,什麼時候該笑,什麼時候該哭,也是學習而得的。我們所看過的小說、電影、音樂MTV、灑狗血的連續劇……我們跟著哭、跟著笑、跟著閉上雙眼冥視蒼天、跟著懊惱捶胸頓足、跟著從臉龐上滑下一滴眼、跟著從心裏面酸酸的又甜甜的……這些情緒的精確表達,也是現代人的能力與特色。 

  

古代的憂鬱症患者,到底有沒有能力,精確的表達她的情緒,真的很值得懷疑。而古代的醫師,到底有沒有把嚴重的悲傷情緒,視為一種疾病?也是值得推敲。

 

 

現代的醫學發現到,嚴重的憂鬱症會造成自殺。可是在古中國,自殺是一個隱晦的話題。大部份的自殺,都被視為家庭事件or社會事件,而與「醫學健康」無關。所以,自殺的防治其實是現代的概念。 

 

在自殺的主題上,中西文化的解讀有很大的差異。西方文化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是反對自殺的。然而,在東方許多的稗官野史中,女子跳樓、跳河、投井、懸樑、服毒自殺……的情節,不斷的出現,而自殺的人被懷念、被尊敬、或者像一粒砂子般的隨風而逝

 

 

 

 

在某些情形之下自殺甚至被社會強迫及鼓勵,如受到盜匪凌辱、或作戰失敗,城池被奪的將軍。不自殺的人還會被冠上一個「苟且偷生」的罪名,一輩子抬不起頭來。相對的,自殺的人則可以得到一尊牌坊,或是遺蔭子孫。這真的是東方文化,對於生命價值的一個很特殊的觀點。

 

 

在這樣一個「病人不講憂鬱,醫生不管自殺,(社會還鼓勵自殺)」的「憂鬱症防治蠻荒時代」我們不得不認真的思考,到底憂鬱症,或說,憂鬱的情緒,是如何在人與人之間運作?

 

統計發現,相較於工業化國家有較多人被診斷為憂鬱症,發展中的國家,或是比較落後的國家,其憂鬱症的患者,有較多的比例,是以身體的症狀作為主訴

 

 

古中國的情形和今日相比,當然是落後國家。我們更可以大膽的推測,在古中國的憂鬱症患者,可能不會講出「醫生,我覺得人生沒有希望」……這樣的「情緒症狀主訴」。而是會說,「我吃不下」「我睡不著」「我這裏酸那裏痛一直好不了」這一類的身體症狀主訴。

 

 

 

也就是說,受限於情感經驗、語言能力、資訊不足,而不善於用言語表達自己情緒的這一個族群,並不是就沒有憂鬱的情緒,而是,用身體的語言來表述

 

胸悶、心悸、失眠、疲倦、陽萎、手腳無力發抖……這些就是身體表達的方式,從古到今,完全相同。這些問題,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自律神經失調、焦慮、恐慌、憂鬱、躁鬱……。

 

因此,在研究中醫治療憂鬱症的同時,就必須深入「胸悶、心悸、失眠、疲倦、陽萎、手腳無力發抖……」這些自律神經失調的醫案,從中學習古人治療這些憂鬱症或焦慮症的身體症狀的方法。這也正是我們現代中醫師,汲取古人的智慧,開創現代疾病的治療方針,的最佳途徑

 

 

ps本文雖枯燥繁雜,但有志於此業者, 在這個議題上,必需要下深功夫,本文則可以做一個墊腳石,讓後學者踩著前進。千萬不可學市井售藥者,但憑一句「中醫什麼都能治」,心中能不傍惶?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承上文,羅太監為什麼用「牛肉豬肚甘肥等煮糜爛」就能治療僧人的憂鬱和虛弱呢?其中道理何在?

 

 

中醫的理論中,原本就有使用動物性蛋白來作為補養劑的傳統,只是後來這個部份漸漸和食療混淆,逐漸的生活化。直到現代,吃十全排骨或羊肉爐,已經不是為了治病,而是為了祭五臟廟啊!

 

 

不過早在東漢,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中提到:「產後腹中()痛,及寒疝腹痛,虛勞不足,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就是說,凡是長期慢性的虛弱疾病,或是生產後元氣損失,造成肚子絞痛、或腹股溝疼痛者,可以用當歸、羊肉、薑三味煮成藥來喝。

 

 

這大概是中醫典籍中,最早出現的「羊肉爐」吧!

 

 

其實不止是羊肉,包括豬皮、驢皮、雞蛋、鮑魚……等等,這些食材,都曾被中醫的正式典籍,編入藥方中治療疾病。

 

 

最早在黃帝內經,就有治療肋間疼痛吃不下,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的「烏鰂骨藘茹丸」,用烏賊骨和茜草磨碎後,用麻雀的蛋做為混合液,揉成小丸,吃的時候再用鮑魚煮湯配著吃。

  

這個方子,又是鳥蛋又是鮑魚的,如果煮成火鍋一定不錯。不過鳥蛋是生的,鮑魚也沒有用金華火腿等調味過,整個藥想必瀰漫著濃濃的「腥臭味」。揑著鼻子才能下嚥啊~~~

 

 

難吃的藥不止這味,像下面這個「豬皮湯」;連心狠手辣如我自個兒,都不敢開給病人吃……

 

 

《傷寒論.辨少陰脈證並治》: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豬皮、白蜜、米粉)→想像一下"一碗加了蜂蜜的米粉湯"?→阿娘喂~~~雞皮疙瘩掉滿地~~~(ps.不過最近聽到有人說可以做到蠻好吃的,可能是豬皮的油要刮的乾淨一點吧?)

 

 

有一種藥材叫「阿膠」,是驢子的皮,和山東阿縣的井水熬成的。很多方子像「黃連阿膠湯」、「芎歸膠艾湯」……都有用到。這個藥就還好,已經濃縮成塊狀,水藥煮好後再放進去,就會自動溶化,這個藥的味道就還能接受,只是整碗藥湯變得有點稠稠的。拜現代科技之賜,阿膠也有科學中藥的顆粒的選擇。在服用上就更方便了!

 

個人認為,最最最噁心的,就屬清代吳鞠通的「大定風珠」和「小定風珠」,治療因為熱邪久留,造成嚴重陰虛甚至出現抽筋昏倒的現象。這兩種藥方的命名,都以「珠」用做為結尾。這個「珠」是什麼呢?就是「生蛋黃」。 也就是說在水藥煎好後,要加入生蛋黃攪均後服用。如果真的要完全照他的方法吃這個藥的話,患者和醫師都要有很大的「覺悟」才行啊~~~~~

 

ps.關於黃連阿膠湯的正確服法,是加了阿膠後,趁藥半溫半涼時還要再加一顆生蛋黃。雖然是又苦又腥,但兩個味道配在一起,互相制約的結果,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吃XD

 

ps有興趣的可以再去看吳鞠通治復發性早期流產用的方子,整個味道更是……集腥臭於一方啊~~~ 

 

動物藥的運用,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不勝枚舉。不管是內經的烏賊骨.茜草方、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豬膚湯、黃連阿膠湯、大小定風珠……等等。這些難吃又味道腥臭的方子,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治療「慢性虛弱疾病」。更正式的說,就是「補奇經八脈」。

 

 

清新的味道,像茶香、荷香、柑橘香……能讓人神清氣爽,在中醫上歸類成「氣」的調整。而腥臭的味道也自有他的作用。基本上就是能進入人體的深處,達到補「形體」的作用,讓人能由瘦變胖,肥肉變肌肉,枯乾變潤澤。補氣vs補形體,剛好是一個對比的概念。

 

 

動物藥是很有意思的議題,講起來又是落落長,我們先就此打住,回到羅太監身上。

 

 

蛋白質的補充,從一般大眾的觀念來說,認為對於病人是很有幫助的。像是開刀後都要吃鮮魚湯。另外民間也有「滴雞湯」的習俗,把整隻雞濃縮成一碗精華,幫助患者痊癒,或是針對不孕的婦女的營養補充。然而這些蛋白質從醫學來講到底有什麼樣的地位?

 

 

在西醫部份,有一個類似的議題,就是在一些虛弱或老年患者,血液中白蛋白的含量,常常是疾病是否能痊癒的重要指標。甚至一度認為,補充患者的血中的白蛋白,可以減低死亡率和增強身體的恢復速度。

 

 

ps我知道還有很多營養學上的證據,可以做為佐證,不過我只是中西醫師,就先提我比較熟悉的部份。

 

 

羅太監用大量的內臟和牛肉來熬煮,為患者補充營養,其現代的意義,大概和每天吃一瓶雞精,或虛弱的患者住院打白蛋白差不多的意思吧!

 

 

而很多虛弱的患者,初來門診時,脈一搭根本沉到快摸不到,這種患者雖然舌頭紫瘀、皮膚乾燥,看上去身體內就是有循環不良的情形,但此時活血化瘀的藥不能用,只能先補氣血,待體力較好後,此時脈象也浮了上來,有瘀有滯就會在脈象上表現出來,此時再來清身體的瘀血,用藥上就更能精確了!

 

 

羅太監用「桃仁承氣湯」讓僧侶拉出體內的「瘀血」,也是類似這個道理。

 

 

至於,為何能治憂鬱和虛弱,因為奇經八脈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如果不從根本上去修復已經受損的奇經八脈,五臟六腑幫助情緒舒緩宣洩的功能根本無法正常發揮,憂鬱情緒也就自然跟著久留不去呢!

 

 

《待續》……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燒滾滾的翻譯來了,請小心食用,不要燙傷哦!

 

 

 

 

 

有一個醫案,是一位姓羅的太監,醫治了一個生病的僧侶的故事:

 

 

這個又黃又瘦的和尚,看起來累到一個不行,好像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羅太監問他說,你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僧人答說:我本是四川人,17歲時告別了家裏的老母親,出家四處飄泊,最後定居在江南,就這麼不知不覺的,過了七年。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母親他老人家的樣子,也不知道她還在不在人世?好想回家看看她,可是身上又沒有旅費。

 

 

 

從早到晚,眺望著遠在西邊的老家,就這樣子,眼淚從眼眶裏不知不覺泊泊的流下來。後來我就病了,變成現在這樣。

 

 

看到這個情形,羅太監心生不忍,於是羅太監讓他在旅店的隔壁房間住下來,每天煮東西給他吃。煮的是什麼呢?把牛肉、豬肚等甜美多汁的肉類和內臟煮到入口即化的糜爛程度。

 

 

ps這可真是「太監替和尚開葷」啊!~~by朱丹溪(格致餘論作者)

 

 

羅太監還不時的幫患者慰問打氣。甚至還和患者約定:「等你病好了,我會送你十錠銀錢作旅費,讓你回家探親。我不求你的什麼回報,只要你病好起來,不要死掉就好!」

 

 

就這樣一邊「養」他,一邊鼓勵他,大概過了2個星期,和尚的身體比較壯了。於是羅太監開了三帖桃仁承氣湯,(來清患者體內的瘀血),結果患者解出很多有血塊和黏液的大便

 

 

瘀血清除了之後,隔日就開始能進食一些正常的粥菜。大概過了半個月,僧人的病就好了。再過了半個月,羅太監果然依照當時的承諾,給了他旅費回家省親。

 


 

 

<討論1>關於病因部份:

 

 

「忽一日……朝夕西望而泣」,這個強烈而持續的悲傷情緒出現得非常突然。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應該是肺肝的氣已經支撐不住累積已久的情緒。所以造成一個「潰堤」的現象。

 

 

許多突如其來的情緒,其實早有徵兆,愈是敏感的人會愈早查覺。當然也有神經比較大條的,一直到醫生問起來,才發現自己的肩頸僵硬已久,視為平常的頭暈目眩,手麻腳無力原來是自律神經和情緒失調的表徵。

 

其實,中醫早在《內經》就提出:-魂-怒,心-喜-神,脾-意-思,肺-魄-悲,腎-志-。這個理論是整個中醫心理學的中心。

 

不過長期以來,都只能為用五行相生相尅的概念來解釋,而醫師/學者對這一段文字的理解,也大多望文衍意,難以和現代的心理學以及臨床應用上連結

 

我從臨床的驗證經驗中,以個人的方式提出新的解釋方法,先簡單說明如下。有機會再另文說明←←我好像已經欠很多了……^_^|||

 

五臟六腑一直在幫忙去化解情緒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腎氣會幫忙我們抵抗或排除「特定」的恐懼的情緒,

 

肝血/膽氣會幫我們處理「不知名」的擔心/畏懼的情緒,

 

肺氣則提供情緒,尤其是悲傷情緒宣洩的能量;

 

心/腦的作用在於轉化/昇華/情緒。

 

脾則負責吸收營養,灌概五臟六腑,所以脾是所有情緒穩定的源頭。

 

 

 

 

 

所以,體質的強弱,身體承受各種情緒的能力,其實和五臟六腑的稟賦強弱,很有關係,就是所謂與生俱來的「抗壓性」吧!而許多形容情緒和個性的詞彙,如「膽大包天」、「膽小如鼠」、「細心」、「發脾氣」……在此時看起來,也就更加有意思了!

 

 

 

……待續……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症的名字怎麼來的呢?憂鬱症的英文叫做Depression Disorder。”Depression”這個英文字,字面上就是沮喪、低落的意思。那為什麼當初在引進這個英文名詞兒時,不翻成憂傷症、憂愁症、沮喪症,而要加個「鬱卒」的「」,變成「憂.鬱.症」呢?

這其中可是有學問的,而當初翻譯這個名詞的,想必也是精通中西醫學的高人啊!

 

「憂」就是憂傷,「鬱」就是鬱卒。在很早期時,中醫就已經有這兩個概念了。像可能是西元前的《內經》就有:「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人憂愁思慮即傷心」這些關於情緒憂愁的形容詞。但是還是停留在形容詞的階段,並沒有發展成一個固定的病名,像是「憂症」這樣的病名。

 

在中醫早期唯一比較接近的敘述,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中的條文:「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Ps這是中醫治憂鬱症很重要的條文,在此簡單翻譯一下:
有一個病叫做「內臟乾躁」,是女性專有的疾病,症狀是常常悲傷,很想哭,(而患者所處的情境其實沒有那麼令人難過)→因此,患者的症狀會讓人覺得很誇張,好像是被神靈(附身)一樣。另外患者會常常打呵欠(很累的樣子),這個可以用甘麥大棗湯主之。(甘草、浮小麥、大棗)

(凡是明確的症狀,能對應有效的方劑,就一定會出現病名;反之,沒有出現病名,代表沒有找到簡單明確有效的症狀—方劑之對應關係,此條文因為有症狀、有病名、有治療方法,所以在醫學上代表一個階段性的發展)

 

 

 

至於中醫所說的「鬱」症,則廣泛的包含各式的「氣機不暢」的問題,而且包含了精神層面以及身體層面

 

尤其是金元時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鬱》中,將「鬱症」正式的提出來討論,認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


朱丹溪認為氣、血、火、食、濕、痰都可以致「鬱」,而造成各式各樣的疾病。因而發明的「越鞠丸」、「六鬱湯」等方子來治療「鬱症」。

 

這是中醫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點,「鬱」開始從形容詞變成疾病名,而出現正式的對應治療方法。

 

 

 

至於「憂」和「鬱」兩字,是在何時被連結在一起的呢?這是明代張景岳,在他的《景岳全書.鬱證》中正式的提出「憂鬱」的名詞。我個人認為,這一段話也是現代中醫治療憂鬱症的重要指引。我把原文(斜體字)和翻譯並列於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參考,個人覺得歷來中醫憂鬱症的心理治療,以這一段寫得最實際

 

凡五氣之鬱, 則諸病皆有, 此因病而鬱也。 至若情志之鬱, 則總由乎心, 此因鬱而病也。 第自古言鬱者, 但知解鬱順氣, 通作實邪論治, 不無失矣。 茲予辨其三證, 庶可無誤。 蓋一曰怒鬱, 二曰思鬱, 三曰憂鬱。

→自古以來,醫生講「鬱症」,只知道用一些行氣順氣的藥,把鬱症全都當作實症來治療。這其中有不少的錯誤。我(景岳)把鬱症分成怒鬱、思鬱、憂鬱三類來談,這樣就比較不會有錯了!

 

如怒鬱者, 方其大怒氣逆之時, 則實邪在肝, 多見氣滿腹脹, 所當平也。 及其怒後而逆氣已去, 惟中氣受傷矣, 既無脹滿疼痛等證, 而或為倦怠, 或為少食, 此以木邪克土, 損在脾矣, 是可不知培養, 而仍加消伐, 則所伐者其誰乎?此怒鬱之有先後, 亦有虛實, 所當辨治者如此。

 

→怒鬱的初期是實症,病位在肝,多有腹脹的症狀。如果已經變成慢性,就沒有腹脹的症狀,只剩下中氣受傷的疲倦、飲食減少……等虛性的症狀,絕對不可以當作實症,用一些苦寒退火、瀉火氣的藥物。

 

又若思鬱者, 則惟曠女釐婦, 及燈窗困厄, 積疑在怨者皆有之。思則氣結, 結於心而傷於脾也。及其既甚, 則上連肺胃而為欬喘、為失血、為嗝噎, 為嘔吐; 下連肝腎則為帶濁, 為崩淋, 為不月, 為勞損。

若初病而氣結為滯者, 宜順宜開; 久病而損及中氣者, 宜修宜補。

然以情病者, 非情不解, 其在女子, 必得願遂而後可釋, 或以怒勝思亦可暫解; 其在男子, 使非有能屈能伸, 達觀上智者, 終不易邪也。 若病已既成, 損傷必甚, 而再行消伐, 其不明也亦甚矣。

 

→這一段也很有意思,翻譯如下:「思鬱」這個病,主要出現在三種人,包括:沒有伴侶的女性,以及準備科舉考試(又落榜多次)的考生身上,或是心中有一些長期積壓的,(對於其他人的)懷疑和埋怨……等等。

 

思鬱會造成心脾的受傷,嚴重的話,往上發展成咳嗽、氣喘、吐血、打嗝、吞嚥困難(類似胃酸逆流症狀)、或是嘔吐等等。往下發展成白帶、精中有白濁、月經血崩、月經不來、或是一些慢性的疲倦症候。

急性期,要用「順氣」「開氣」的藥,而遷延已久,就得修補中氣

 

但是,若因為情感的問題,還是要循情感的途徑來處理
像女人的問題,(大多是有喜歡的人卻不能嫁給他、或是在大家族中的地位/金錢不穩定而沒有安全感),就必需讓她完成她的心願,病才會好。

 

男人的問題,(大多是科舉功名考了十多年考不上,年紀老大一把了,家中經濟又沒有辨法繼續支持他繼續考下去),就要他自己想得通,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唯有看得開,有人生大智慧的人,疾病才能得到治癒
→就是說:不要再考了啦,趕快去找個能養家的差事比較實際吧!

 

又若憂鬱病者, 則全屬大虛, 本無實邪。 此多以衣食之累, 利害之牽, 及悲憂驚恐而致鬱者, 總皆受鬱之類。 蓋悲則氣消, 憂則氣沉, 必傷脾肺; 驚則氣亂, 恐則氣下, 必傷肝腎。 此其戚戚悠悠, 精氣但有消索, 神志不振, 心脾日以耗傷。 凡此之輩, 皆陽消證也, 尚何實邪? 使不知培養真元, 而再加解散, 其與鷺鷥腳上割股者何異? 是不可不詳加審察, 以濟人之危也。

 

→至於憂鬱症,就一概都是很嚴重的虛症。憂鬱症的成因,就是生活和經濟上的壓力,或者是事業上或官場的起起伏伏,以及情緒上長期的悲哀、憂愁、驚恐。


這些情緒或壓力長期下來,就導致氣的鬱結,造成憂鬱。悲哀會造成正氣的消失,憂愁會造成正氣的低沉,驚嚇會造成氣的循環混亂、恐懼則造成正氣下陷。長期以來心、肝、脾、肺、腎五臟都受到損傷

患者整日無精打采,提不起精神,看上去神情委靡(黑眼圈、膚色又暗沉、頭髮乾澀……),這些都是陽氣消失受損的症狀啊!那裡有什麼邪氣在呢?如果不趕快大補元氣,反而用開氣行氣順氣的藥物,不是等於在白鷺鷥的腿上割肉一樣嗎?當醫生的一定要仔細的去審察啊!

 

 

 

這段文字,我讀來是心有戚戚焉啊!大多數憂鬱症的患者,都是虛之又虛的體質,得大補元氣好幾個月才能改善。當醫生的千萬要保養這個細微的真氣。如果不小心,或是辨證不清、或是道聽途說,誤用了太強的行氣瀉氣藥;把患者虛微的正氣給瀉掉,那就大糟特糟了。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傅青主女科之不孕方,身瘦/體肥,怯弱/飲食不運,腰酸/小便澀/少腹急,虛寒/骨蒸,嫉妒;亦為婦人體質的dd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日的門診工作,除了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患者以外,「疑難雜症」的治療也佔了極大的比重。

 

這些案例,在治療的過程中,或是懸疑離奇,或是枊暗花明,或是一帖見效……可說是臨床工作上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戰性的一部份,有時間的話,將會一一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今天先來講這個血便的case……

中年男性患者,今日突然出現手麻的症狀,擴展至腳掌麻,接著出現手指不自主抖動,以及身體不定時有抽筋感。問診時,發現近數個月大便形狀改變(腹瀉,大便不成形)常伴有鮮紅血水

患者說,以前手也曾經麻過,但沒有今天麻得這麼嚴重。

舌色紫苔薄黃,脈沉滑數,患者體形較胖,面色紅潤。

 這個病人的症狀應該分成2個部份來討論:

 第 一個是手腳麻及手指抖動的問題。

 

什麼原因造成「突發、暫時性的手腳麻及肌肉抽筋」呢?最常見的是「換氣過度症候群」,通常在清緒激動或害怕時,因為呼吸次數太快,因而二氧化碳被大量排出,身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如果下降,就會造成血液的酸鹼值不平衡,因而造成手麻抽筋等症狀。

但這個病人看起來,情緒穩定,呼吸次數也正常。應該不是「換氣過度症候群」。當然電解質的失衡或甲狀腺的疾病也應該在考慮之列……可惜中醫門診不能抽血,只好先解決病人的症狀再說:

中醫對於這方面的問題(手指抖動),倒是有一些經驗可循:

在「溫病條辨.下焦篇」中,有這樣一個條文:
「熱邪深入下焦,脈沉數,舌乾齒黑,手指但覺蠕動,急防驚厥,二甲復脈湯主之」

翻成白話文是這樣的:一個火氣如果很強,進入身體比較深的系統時,可以出現手指蠕動,甚至抽筋暈倒的現象。這時可以用「二甲復脈湯」來治療。

 

這個病人的脈象如下:

 

 

 

 

基本上,是沉、滑、數脈,中間又夾有一些阻滯……轉換成中醫病理學的語言,是說:病人的濕熱很重(滑數),而且進入下焦(沉)的系統,而濕熱已經造成氣血運行的阻礙,可能會導致出血(熱性病的最後結果就是出血,這是中醫講「溫病」系統的基本原則,所謂「衛→氣→營→血」)

 

 所以我們想要治療病人手腳麻而抽筋的現象,就是要立即把火氣(濕熱)減輕,我給病人在足陽明經(小腿前側)放血及針灸,然後給病人服一包科學中藥(乳香、沒藥、白芍、連翹、銀花),病人在這些治療之後,當場,手腳麻及抽筋的症狀就沒有了。←OK,搞定一半!

聰明的讀者一定會問?那為什麼不用「二甲復脈湯」來治療呢?因為二甲復脈湯是「熱邪」,而這個病人是「濕熱邪」,有濕氣的情形下,二甲復脈湯裏面的成分會讓濕氣更加嚴重。因此我們只是頡取了條文中的理論,而不去套用這個方子。

 

 


 

第二個,是血便的部份:大便有血,最常見的是內痔,但也不能排除大腸的發炎、或是癌症。因此我強烈建議患者,要儘速至大腸直腸科門診就醫檢查。

治療血便,我用的藥物如下:當歸、赤小豆、薏苡仁、附子、敗醬草、白朮、連翹、生石膏。(煎劑,二帖,連續服2日)

當歸赤小豆湯是醫聖.張仲景的名方,可以治療「狐惑病」(咽部及肛門的發炎出血),基本上是治療濕熱病的方子。
薏苡附子敗醬散也是張仲景的名方,可以治療「腸癰」(盲腸炎),是治療濕熱及癰膿的方子。
白朮、連翹、生石膏則隨症加減,增加清(肺胃)熱的能力。

效果很好,病人服用一帖水藥之後,隔日大便就沒有出血了,再服用第二帖之後,大便也成形了

基本上,這個病人的討論可以到此為止了,因為如果腫瘤的話,不太可能一帖藥就不流血。

對於病人而言,症狀既然已經解決了,應該不需要再做什麼檢查。不過我很鐵齒+不識相的,硬是要求病人一定要去做大腸鏡檢查,(面對疾病,我們總是得保持敬畏的態度)。病人每次回來門診我一定再給他強調兼嚕嗦一次……在這個嚕嗦醫生Tongue out的逼迫之下,直到一個月後,病人總算做了大腸鏡檢查,結果是完全正常。到此才鬆了一口氣。

 

 

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病人,一坐下來,就伸出手說:「醫生,聽說你把脈很厲害,看看我有什麼病吧!」

把脈的確可以提供不少診斷的線索,有的時候會讓人覺得,「哇!這個醫生真厲害,摸摸手就可以知道我的病」。但脈象真正的作用,在於提供治療時的指引。所謂「欲知病源,當憑脈變」就是這個意思

患者不應該期待(測試)醫師能光靠把脈知道所有的症狀或病情,我們是醫師,又不是算命師,算命師只要算得準就好了,醫師是給人治病的,我如果能得到更多的資訊,就更能有效的治療患者的身體,不是嗎?

配合適當的西醫檢查也很重要,該用大腸鏡檢查時,就用大腸鏡;需要電腦斷層時,就該用電腦斷層……。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應該要用最好的資源來診斷及治療病人。對於疾病抱持著敬畏的心,就是珍惜患者性命的最好方式。

另外,這個案例所使用到的方子,涵蓋了溫病方和金匱方,用方精簡而力量強,(而且也是一般的中醫師不太常(會)使用的方子);對於中醫有興趣的讀者,或是正在學習中醫的學生們,應該是不錯的參考。

謝謝大家耐心的觀賞及聽我碎碎念……我們下回見了!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