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管憂鬱症的治療藥物不斷的進步,截至目前為止,憂鬱症在經過治療之後,只有三~四成的患者終生遠離此病,換句話說,有6~7成的患者,在完成治療,停藥之後,未來仍會有憂鬱症復發的機會。本文搜集最新的醫學研究,融合中醫的理論體系,為憂鬱症的患者提出「預防複發」的解決之道

憂鬱症的患者,常伴有下列症狀:頭暈、頭痛、頸部僵硬、胸悶、胸痛、吸不到氣、心悸、腰痛、背痛……等等,在現代醫學裏,統稱為「憂鬱症的身體症狀」(the somatic symdtomes),一直以來,這些症狀被認為是因為憂鬱症所引起,理論上來講,只要把憂鬱症治好,這些症狀應該就會跟著好。

然而,有不少的患者在接受抗憂鬱劑治療之後,雖然悲觀、哭泣、沮喪、失眠、企圖自殺……等心理的症狀減輕了,但是上述的身體症狀並未得到改善。

這些嚴重的頭痛、背痛、肌肉僵硬、胸痛……甚至全身酸痛。對於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的效果並不好。這些患者,除了心理受苦,長期以來身體也受苦,常常還被週遭的人認為只是「心理因素」,實在是「啞巴裝黃連,有苦說不出。」


近年來,醫學家開始注意到這個議題,陸陸續續的做了不少研究,結果有驚人的發現,在此簡述如下:

1.伴有身體疼痛症狀的患者,其憂鬱的時間比較長,憂鬱的發作也比較多

2.疼痛症狀愈嚴重的患者,則憂鬱的情緒也愈厲害。

3.伴有身體疼痛症狀的患者,對於抗憂鬱劑的反應較差

4.即使抗憂鬱劑的療程已經結束,情緒已經恢復正常,若身體的疼痛症狀從發病一直持續,則復發的機率比較高

(資料來源:Physical symptoms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3:64[supply 7], 3-28)

也就是說,這些「身體症狀」,包括:頭痛、頸緊、胸悶心悸、腰痛……等等,對於憂鬱症的治療以及預後,都是一個「負面因子」。是治療憂鬱症的一個重要的議題。


這個恰巧和我們中醫臨床上的觀察吻合:

憂鬱症患者,因為體質的狀況特殊,常會有合併有「氣虛」、「虛寒」、「肝腎陰虛」……等現象。(請參考前文:談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和憂鬱症的本質動力)。所以就變成一個複雜體質。氣虛、虛寒、或肝腎陰虛的狀況,和原本患者自身的體質互相影響,互相牽滯,因而造成憂鬱症患者在治療上的效果較差,或容易複發。

這些患者,有各自的特色:

氣虛的患者常感到胸悶疲倦。虛寒的患者常會有全身疼痛、嚴重頭痛等現象。肝腎陰虛的患者,除了全身肌肉僵硬以外,還會常常覺得心悸。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不同抗憂鬱劑都有其特色,對於體質的轉變也有不同的力量和方向。而,是否可以由基因來解釋這些同類藥物的不同特色?學者們正在這個方向上努力。但從患者服用抗憂鬱劑之後的脈象變化,我們是可以找到一些脈絡的。

抗憂鬱劑雖然治療了大腦中的激素不平衡,但對於上述這些體質,以中醫把脈的觀察來講,說實在的,並沒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候對於體質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例如:大部份的抗鬱劑(SSRI)造成胃腸不適的副作用,使得脾胃功能下降,不能產生足夠的氣,讓氣虛或虛寒的情形更加嚴重。所以這類患者的疼痛,並沒有因為服用抗憂鬱劑而改善,因為這種患者的疼痛,不是心情沮喪造成的,而是身體虛寒所造成的,唯有改善虛寒體質,疼痛才會真的消失。

(我不是說不要吃藥喔!兩權相害取其輕,先保住了小命,體質再慢慢來調就好,所以抗憂鬱藥還是要準時吃、認真吃。請各位讀者不要會錯意喔!)


因此,不論在憂鬱症的治療期間,或是已經停藥的觀察期間,都必須注意「身體症狀」的發展。在這個部份,西醫治療並沒有很多的方法,反倒是中醫對於這個部份有相當多的法門,可以處理「憂鬱症的身體症狀」。

譬如氣虛的患者,在治療憂鬱症的中藥或是西藥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補氣的藥:如炙甘草、黃耆、東洋參、黨參、白朮……等等。則疲倦或胸悶的情形可以得到改善。

虛寒的患者,同樣的也是在基礎上,加入熱性的藥物,如:附子、細辛、當歸、吳茱萸、川芎、鹿角霜、肉桂等等。 可以減輕頭痛、頸痛、背痛等症狀。

肝腎陰虛則是許多憂鬱症患者共同的體質,治療陰虛的藥物:如白芍、當歸、柏子仁、熟地、麥冬……等等,在治療憂鬱症的中藥中,本來就有,只是因為陰虛體質不容易修復,陰虛所造成的全身肌肉僵硬,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耐心治療,肌肉才會慢慢變得有彈性。


即使憂鬱症已經停藥,但若仍有經常頭痛、頸子緊、背痛、胸悶、疲倦、失眠、全身僵硬或關節疼痛者,以西醫的最近研究看來,仍有復發的機會,而由中醫的角度看來,更是強烈的建議,要儘快的進行體質的調整,以減少憂鬱症復發的機會

當然,如果正在服用西藥治療,但是這些身體症狀仍然沒有消失的話,一樣應該接受體質的調整。愈早調整,效果愈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