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2008年,迎接了2009年的到來,正逢社會景氣大壞,憂鬱症及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不斷增加,因此,我想在blog上,將中醫在憂鬱症上的角色,作一點點的定義和介紹。算是把自己小小的經驗,做一些心得分享,也算是一種「拋磚」吧!還希望醫學的前輩,不吝指教。

 

 

近幾年來,精神醫學日漸普及,台灣的情形是,醫院的精神科醫師,紛紛出走到社區,精神科診所一家接著一家開,以藥物配合心理諮商、放鬆治療……等等,提供患者更舒適、更人性、更方便的醫療。

這代表台灣醫療照護體系,在長期著重身體疾病照顧之後,正逐漸往更深入的身心整合層次邁入。除了代表我國醫療的進步,也是民眾對於健康的認知及要求愈來愈高的反映。

目前對於憂鬱症的治療,有許多的方法及意見。其中抗憂鬱藥物,能提供腦內必要的血清素或腎上腺素等激素,仍是目前憂鬱症治療的主流,也是最有把握的方法。遺憾的是,即使在腦科學蓬勃發展的現在,對於憂鬱症的藥物治療,仍有許多不完美的地方,仍等待著更多的醫學研究來解決:

第一:患者對於抗憂鬱劑的反應落差很大,大約只有 1/3 能達到非常好的療效,而有 1/3 的患者,是吃了抗憂鬱劑後,沒有達到療效,還飽受藥物的副作用所苦。 (ps 最新的臨床建議,是更換另一類的藥物,或是將不同種類的抗憂鬱藥合併使用,以增強療效,或是減少副作用。 )

第二:對於治療「有效」的患者,到底抗憂鬱劑要吃多久?何時能減量?何時能停藥?要怎麼樣才不會復發?

( 醫學的教科書上建議,至少要吃 3-6 個月。但是真正臨床的情形,不管是醫師或患者,都不太敢這麼早就停藥。如果是短期壓力所造成的,停藥過程可能會比較順利。但若是長期壓力、或是體質不良所造成的,停藥後症狀復發的情形其實很常見。 )

針對這群患者,醫師在藥物的調整上,總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連續服藥達 3 、 4 年之久,或停藥後再復發、斷斷續續也吃了 4 、 5 年的藥物的患者並不罕見。

或者,雖然不需要服用抗憂鬱劑,但後續仍然需要持續的安眠藥或鎮靜劑,以幫助睡眠的情形,更是十分常見。

到底為什麼有的人吃藥有效,有的人沒效?有的人停藥會復發,有的人不會?還在發展中的基因科學也許能在未來提供滿意的解答,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還是只能歸咎於:體質因素

在全世界的醫療學問中,對於「體質」這回事最有研究的,肯定是中醫無疑。中醫在我們這個時期 ,對於憂鬱症治療的角色,個人認為應該定義在:

a. 中度憂鬱症的積極治療。

( 對於極重度憂鬱症,近日有自殺危險之患者,仍必須藉助醫療系統 24 小時的急診及住院照護 )

b. 憂鬱症患者之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 ( 包括:失眠、頭痛、關節或肌肉疼痛、心悸胸悶、食慾不振……等 )

c. 頑固型憂鬱症之體質改善,對於 ( 西藥 ) 療效不佳之患者,協助症狀之改善。

d. 對於服(西)藥後憂鬱症狀已經穩定之患者,予以體質的改善,以縮短西藥治療的時間、劑量、及減少安眠鎮靜藥物之使用

e. 對於已經停藥之憂鬱症患者,予以體質的改善及穩定,以預防疾病的復發。

因此,在憂鬱症患者的不同時期,以及不同體質狀況下,中醫可以擔任特殊的角色,來協助目前西醫治療所無法兼顧的部份。

 

 

 

在精神醫學領域,台灣的中醫界應該可以和西醫合作,而提供患者非常多的福利和助益的。只是以台灣目前的中醫師,擁有長期的西醫訓練背景的並不多,較為冷澼的精神醫學領域的就更顯不足。中西醫衝突、互斥的現象屢見不鮮,能互助合作的就更少了。中西互斥的結果,反而使某些患者無所適從,讓癒合的時間更為延後。

其實如果能從體質的角度來處理,對於病情的穩定、副作用的減少、復發機會的降低,應該都可以有所幫助。更重要的是,中醫藥的治療,能提供患者更多的能量及穩定的精力,以從事更深入的心靈活動、自省和 ( 心理 ) 復建,對於克服心中的陰霾,掃除胸口的障礙,都是很有幫助的。

這些頑固的憂鬱症,體質上最常見的,就是陽氣受到濕氣及寒氣的阻礙,以及先天肝腎不足的問題,將在後面的篇幅,為大家拋一下磚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