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近比較忙,所以這篇文章拖了好久,真是抱歉啊!

我在上一篇「複雜體質的頭痛中醫治療」中,提到說這位患者在治療中有個小插曲,主要是這一次的門診:

患者出現眼睛不舒服及前額緊脹的症狀,在左寸及右關都有弦數的脈象,

左寸出現弦細數的脈象,屬厥陰肝經,宜以熱藥升散火氣

右關出弦數的脈象,屬陽明胃經,宜以涼藥降胃火

這次門診用的是中醫的名方「左金丸」

「左金丸」又稱「茱連丸」,只有黃連和吳茱萸兩味藥,但嚴格講起來,黃連要先用薑汁炒,吳茱萸要先用鹽水泡,應該說是四味藥。

不過科學中藥沒有辨法這樣處理。因此就以6:1的比例配了左金丸的藥粉給患者。而且囑咐:

照三餐吃,一次只吃一點點就可以(1克左右)。結果一罐中藥吃了快2個月才吃完。這段期間只要稍有不舒,吃點左金丸就能改善。


因此,有的時候,我們給患者吃很大量的藥,有些患者急性的胸悶、心悸、虛脫無力時,我會在門診當場就給一包10多克的藥給患者,以求藥物的力量足夠,能夠即時扭轉乾坤。相反的,有時候,一些藥物的處方,只要一點點的量就夠,像左金丸這樣的配方,一次只要半湯匙,重點是要讓患者的舌頭同時嚐到「苦」和「辛」的味覺。兩者相較之下,劑量的差異可能有十幾倍之多。

為什麼呢?因為中醫有一個「樞紐」的觀念。如果病在「樞紐」之上,藥就要用的巧,小量而精準。如果病不在樞紐,而是像乾竭的河床,或是難以移動的巨石,那麼用藥的力道就要大。因此,不是說藥給的多就「俗又大碗」,也不是藥給得少就「精確如神」,中醫的精神架構還是建立在「診斷」和「病機病因」之上。

但對中醫的初學者而言,劑量是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秘訣之一,和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