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過動症前來求診的患者愈來愈多。「過動症」到底是什麼?能夠治好嗎?到底需不需要服藥?這是所有家長所關心的問題。

 

雖然在近幾年「過動症」這個名詞才在台灣社會流行起來,但是這並不是個新的疾病。早在 18 世紀中期,德國醫師霍夫曼就曾在他的詩作中描寫一位過動症的孩子,而到了 20 世紀初,英國醫師史提形容這樣的孩子是熱情、不專心、目無法紀、衝動,容易有攻擊性、無法自我約束的。可見這個問題已經被醫學界重視以久,但直到近來,過動症需要治療的觀念,才漸為社會所接受。

 

 

過動症的全名,其實是「注意力缺失及過動障礙」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 ( 以下仍簡稱過動症 ) ;整體症狀的表現,可以區分為:

1.過動 :不管在那種場合,都無法保持靜態,不斷的扭動身體,不斷的擺動手腳,而且活動量非常大,其情緒的表現也比較強烈。

2. 衝動 :常常不經思考就回答問題,寫考卷時總是還沒看完問題就寫下答案。自我抑制能力不足,不由自主地重複違反規定,即使給予處罰,仍然持續違反紀律。常因沒注意到前方的障礙物而發生跌倒或撞傷。

3. 注意力不集中 :非常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而無法專心完成一件事,即使不斷提醒或指責,仍然很容易分心,在老師的眼中往往是一個十分散漫的小孩,而且在學業上常出現學習障礙的問題。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 5~7% 的學齡兒童患有過動症,換句話說,平均每個班上都有 1 到 2 個過動症的孩子,而男女比率相差甚多;男孩約為 9.2% ,女孩學為 2.9% ,差距的原因在於:男孩大多表現出衝動及過動的症狀,容易被注意到,而女孩常常是屬於注意力不集中型,常常被忽略。過動症也不是兒童的專利,據研究發現,有 3 成到 7 成的過動症持續到青少年及成人,成人患此病的比率約為 2% 。

 

造成過動症的原因目前仍眾說紛紜,科學家想找出過動症和遺傳及環境的關連,但是目前仍然沒有具體的結論。近年來檢測儀器快速進步,發現腦部的結構及化學神經激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過動症病童的前額葉平均比正常兒童小 10% ,而在網狀活化系統中,多巴胺 (dopamine) 以及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等神經傳導物質的缺失或異常,也可能誘發 ADHD 。證明了過動症是一種腦部的疾病,並非父母教育失敗所造成的。

過動症造成的問題,不單只是在於不聽管教、或是功課不好。更重要的是, 因為衝動、過動、注意力渙散,而造成溝通表達上的困難,以及衍生而來的學習挫折感,人際關係惡化,小朋友的成長之路可謂困難重重 。研究報告指出,過動症的孩子若未即時治療,日後成為問題青少年,飆車、嗑藥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