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萌芽時期 ( 春秋戰國時代 ) 開始,中醫就認為男女的生理構造是不同的。女性以血為主,而男性以氣為主。因此,月經是中醫判斷女性體質的重要因素。

中醫的理論系統,將月經解釋為氣血 ( 或能量 ) 經由肝經絡,進入沖任系統,而富予女性生殖的能力。這個能量 ( 熱 ) 如果沒有轉換成胎兒,就應該隨著經血而排出。月復一月的經血,代表了女性的特有體質和能量循環的模式。

東漢時代,張仲景醫師就在金匱要略中,提出「熱入血室」的觀念。這個觀念的概要是說,在月經前或月經時感冒,將會影響月經的循環,造成月經突然中止,而病人會出現少陽經的症狀。張仲景醫師並指出,這種疾病,在某些適當的時機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然而,到底是月經期間感冒影響經絡系統,或是經絡系統的異常造成類似感冒的症狀呢?東方文化慣有的思考模式是「演繹」而非「邏輯思辯」,因此順理成章的,接受感冒影響月經的想法,可是哪有人每個月月經來都固定感冒的道理呢?身為中西醫師,接受了西方邏輯思考的訓練,自然而的生出懷疑。當然在臨床上,能夠見到感冒影響月經。但是更常見的,是肝膽經絡的能量不順暢,所造成的少陽經的阻滯。少陽經絡的阻滯,會造成頭痛,寒熱、欲嘔、基本上就讓人以為自己得到了感冒。因此,月經和月經前後感冒的症狀,到底誰是因誰是果,個人認為,其實互為因果。因此,不論是感冒造成月經不順,或是經期來時有感冒的症狀,個人常常都遵從東漢張仲景醫師的想法,使用小柴胡湯的加減方治療,臨床上十分有效。

熱入血室,是中醫論治經前症候群的最早思想,也是一貫以來的中心思想。西醫雖然觀察到經前症候群的水腫、腹痛、頭痛、憂鬱症狀,但並沒有有效的方法來處理或治根,說得坦白點,其實就是見憂鬱治憂鬱,見腹痛治腹痛,見水腫治水腫。整個西醫的調經手法,仍然是以荷爾蒙製劑來強制月經的運行。事實上,臨床的觀察顯示,許多氣血虛弱體質的病人,因為月經遲至,接受催經針的治療,或是荷爾蒙治療,強制月經來潮的結果,反而使月經的血量愈來愈少,某些患者甚至後出現不打催經針,月經就不來。從中醫的觀點來講,這是虛上加虛。因為氣血虛弱的人,過多經血的流失,會更加損傷體內的氣血能量。身體將月經的週期延長,減少經血的消耗,是一個正常的保護機制,等待氣血的修復。如果強迫月經每個月來的話,反而使氣血受傷更多。不孕症的婦女為了實行人工受孕,不斷的施打排卵針,經歷數次的週期之後,往往也造成氣血大傷,反而更增加受孕的困難度。有的時候,休息幾個月,以中藥加以調養,反而能夠受孕,就是這個道理。

更進一步來講,從排卵期到月經來潮,女性體內能量出現快速而大量的傳輸程序。肝血的能量下行至沖脈、任脈、子宮,而造成子宮內膜的增厚,以等待受精卵的著床,如果沒有受精卵,能量將會隨經血而排出。這個能量,如果過強,就會造成血熱,產生瘀血,形成類似月經多血塊、月經提前、巧克力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等疾病。如果能量不足,可能造成月經遲至,經血量少。如果從肝血下行至子宮這條道路上不暢通,這個能量有可能上逆。造成頭痛、胸脹等等症狀。如果上逆的方向是往膽經的系統,就會造成類似身體酸痛、自覺冷熱交替、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等症狀,這就是東漢張仲景醫師所觀察到的「熱入血室」症狀,通常用足少陽膽經的方子如小柴胡湯,稍加變化,能夠立即的緩解經前或月經的不適症狀。如果能量往胃經的方向進行,就容易造成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口渴、甚至流鼻血,臉紅等症狀。在清朝初年的陳修園醫師,以及清朝末年的張錫純醫師,都觀察到這個現象,而建議用「加味麥門冬湯」治療月經前後流鼻血的症狀。

雖然目前醫學日新月異,可是在月經調理、經前症候群、子宮內膜增生、巧克力囊腫、甚至不孕症部份,其實在西醫的藥物治療方面仍然十分有限,可以說有很多現象或疾病的根源,都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釐清。反觀在傳統醫學方面,因為長期以來重視臨床的觀察和症狀的解除,在婦科的治療手法上,有著靈活、快速、有效等特點。

中醫臨床上,治療月經不順、經前症候群,大約都要經過三個月的時間,才能算是體質調整到穩定的狀態。有些患者,服用一至兩週的藥方之後,症狀得到緩解,就自行停藥,結果過了二、三個月後,同樣的症狀又復發,還是得回來門診從頭治療起,浪費了不少時間,十分可惜。一般的調經及經前症候群的療程大約是三個月,但如果是子宮內膜增生、巧克力囊腫、不孕症等,就建議要服藥半年的時間,以求藥力的貫徹及體質的穩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