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好書共享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age.jpg 

(圖片取自博客來)

 

好吧我承認這本書的標題實在不怎麼吸引人,字又超多,幾乎是完全逐字從英文翻過來的。

不過,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非常的豐富,作者Dr. Joe Schwarcz是加拿大的一位化學家,從科學的角度,告訴我們許許多多,和生活相關的正確資訊,讓我們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可以不要因為媒體的錯誤報導而造成多餘的恐懼,或金錢的浪費。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延續上一本書「憂鬱情緒是毒也是藥」,這次再來推薦一本書,提供大家一些「不一樣的想法」以作為參考。

「不當好人沒關係:為自己活,遠離取悅他人的夢魘」

 

週遭的人 / 身邊的人 / 重要的人,都能快樂幸福,大概是每個人的夢想。因為當我們能與伴侶及父母,維持著良好的關係時,我們常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以及安全感。因此我們常常想要,盡自己的所有能力,讓他們快樂。

 

然而,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當我們愈去努力,試著去取悅身邊的所有的重要的人,有時得到的效果反而很差,自己覺得不快樂,而關係也不見得能夠和諧

 

這是什麼原因呢?

 

本書作者:海芮葉.布瑞克 (Harriet B.Braiker) 本身是臨床心理學家,提出 ( 取悅症 ) 「 the disease to please 」的觀點,提醒我們,要為了自己的價值而活,不要「無法克制的取悅他人」

 

…… 本書並不是要談「一個和善的人偶而想讓別人快樂,卻做過了頭」;事實上,取悅症是一種惱人的心理問題,會成深遠而嚴重的後果。 ~~ 摘自作者序

 

進一步的說,想要取悅身邊的所有人,可能會造成很多和預期中相反的效果,譬如說:讓自己心力交瘁,或是不斷的逃避衝突或溝通,甚至因為無法得到他人的認可而使自己處於長期挫敗的低價值感。 ps 有點像孔子說的「鄉愿」(鄉愿者,鮮矣仁……好像是這樣說的吧?)

 

取悅的行為、思想是一種慣性,這個慣性的形成,往往和內心的不安全感、恐懼感習習相關。也就是說,取悅的背後動力,是對於衝突的害怕,對於表現自己內心負面情緒的一種恐懼。

 

不同於一般心理書籍的紙上談兵,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冊、武功秘笈,除了「武功心法」、還傳授「拳腳招術」。書上有實際的教學,每日的作業,讓您自我訓練,一天一天的,一步一步的擺脫「取悅症」的惡性循環。

 

自律神經失調,許多是純體質因素;但也有不少人,是不斷的往內心積壓負面的情緒,積得太多太久,造成身心的疾病的。閱讀此書,可以讓您在人際關係中,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和價值。在此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書,一定會有很多收穫的!

 

這是博客來網路書站的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75902

 

不過這本書好像已經絕版了……大概得去圖書館借了……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註一)

今天來推薦一本好書,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米莉亞.葛林斯潘

悲傷、恐懼與絕望都是人類基本的情緒,倘若沒有了這些情緒,我們的生命也就不再完整。正是因為我們並不孤獨,所以我們才會憂傷;親密將我們、他人及世界聯繫起來,但同時它也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

哀悼失落讓我們得以獲得療癒及重生,而恐懼是為了悍衛生存的權利,這些自我保護的本能不僅能防護自己,還會延伸出對別人的掛念與關懷。絕望讓我們看清那團看似混沌與無謂的紛中所蘊含的意義,唯有淬鍊出苦難的意義時,人類才能藉此倖免於難,並超越災厄,得到重生」~~摘自本書p89


不同於一般談憂鬱症的書或是勵志類的書籍。在本書中,作者以親身的經歷,融合她從事心理諮商治療多年的經驗,提出「healing through the dark emotions」的觀念。

書中最重要的觀念在:如果人能正視、體察心中的「悲傷、恐懼與絕望」,就能更加認識自己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進而達到痛而不苦,也就是「心無罣礙,無有恐懼」的境界(這一句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這個觀念的重點在於:我們的社會的文化不斷的教導我們,人要快樂、要樂觀、要成功,並期望而灌輸我們「悲傷恐懼絕望等等負面的情緒是不好的、是不對的、是不應該表現出來的」。因此,我們必須認清,並擺脫這種錯誤的態度,才能正視面對我們自己的各種情緒

作者也提到,人的身體,會記憶各種情緒,甚至,是上一代甚或上上代的情緒。轉而表現成胃痛、頭痛、胸悶、背痛……等身體症狀。這也是我臨床在處理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所經常遇到的。逝者已已,但活著的我們,是否能把這些秘碼解讀出來,而不再為之困擾呢?面對並感受自己的負面情緒是一個可能的契機。

這是一本有「心理學理論系統」作為基礎的心理療癒書藉,作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譯者(陳亭瑩)的文筆也很流暢。因此真心推薦給各位朋友。

但請不要看完這本書後,就急著用書中的內容去啟發別人,因為心理療癒的題材,其感動是因人而異的,您有感覺,不一定別人有感覺,也不見得對您的朋友或家人有益處,這本書講的東西,是可以放在心中沉澱再沉澱、發酵再發酵的,等到這些觀念在您的心中生了根發了芽,自然而然的,對您自己,以及您週遭的家人朋友有所影響

謝謝收看,我們下次見!

(註一:本圖引自博客來書店網站)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