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小蟻日前在板上,提到有關「經方」和「經方派醫師」的問題,這也算是近年來網路的一個奇怪潮流。藉這個機會,也為大家說明一下。所謂的「經方」倒底是什麼,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就像基督徒有每天要讀的「聖經」,在中醫浩瀚的書海之中,也有一些著作,是地位崇高,而被奉之為「經典」的。

 

 

這些「經典中的方劑」,就叫做「經方」。

 

 

中醫傳統上有四大經典,分別是: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和內經。被大家像「聖經」一樣的尊崇著,其中內經是關於中醫基礎理論和針灸,而神農本草經是藥物學,只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介紹了許多的方劑。More...

 

 

所以一般講的經方,就是講 漢代張仲景所寫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一套書裏面所介紹的許多方劑,像: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湯、四逆湯、小青龍湯、大黃蟅蟲丸……這些等等。

 

 

相對於經方,還有「時方」這個名詞。時方就是泛指金元時期以後的醫學名家所創的方子,包括我們常聽到的: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龍膽瀉肝湯、桑菊飲、銀翹散、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等。

 

 

所以,對於善於使用經方的老醫師,我們會尊稱他為「經方家」。

 

 


 

「經方家」、「經方派」這個名詞的說法,其歷史的根源,來自於清朝的溫病vs傷寒之爭。

 

 

盛清(康熙、雍正、乾隆)以後,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張聿青……等醫學家,善於治療因為「溫熱」邪氣所引發的疾病,對於「溫熱邪氣」和人體的對抗、變化,也有很多的心得和發現。因此被稱之為「溫病學派

 

 

顧名思義,傷寒派的「寒邪傷人」和溫病的「溫邪傷人」,剛剛好是一個對立。許多崇古的醫家,如陳修園、柯琴、曹穎甫……等,站在維持中醫傳統的立場,突出「傷寒論」的重要性,而駁斥「溫病理論」。這些醫師就被稱之為「經方家」。

 

 

溫病學派和經方家,在那個時代,真的是罵來罵去的,基本上是一個「學術之爭」;尤其以經方家中的陳修園,更是對溫病派or時方派深惡痛絕,好像用溫病的方劑就是在殺人一般……。

 

 

不過時至今日,溫病和傷寒的學術之爭,已經落幕。中醫界也早已公認,溫病派的「溫病條辨」是中醫史上的重要經典之一。而溫病的中醫理論源流於傷寒論的想法,也廣為醫師們所接受。溫病方的使用時機,以及傷寒方的使用時機,也有很多人在後面做了詳細的闡釋。

 

 


所以,「經方派」、「溫病派」、「時方派」……這些名詞,是時代下的產物。理論上不應該在中醫理論發展完善的今日再看到這些「門戶」。只是有些很善於用經方的醫師,我們會尊稱他們為「經方家」,這樣而已。

但少數網路的風潮更為特立獨行,自命為「經方家」,只認同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而完全不認同、不學習,從秦漢以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民國初年的中醫進展,甚至連西醫的理論和治療也一概否定,並以此為榮。這樣的想法,真的夠成熟嗎?真的對自己和病人負起了責任嗎?我覺得很值得思考。

 

其實,就如同傷寒論的作者 張仲景 在序文中所提到,傷寒雜病論中的那麼多個方劑,也不全是他自己發明的,他也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採用了素問、難經、胎臚藥錄……等古人的方劑,再加上自己的臨床經驗,而終於完成這一部鉅作《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要略)

 

 

時至2009年的今日,不管是漢朝的「傷寒論」、或是清朝的「溫病派」、還是金元四大家,這些前人的醫學經驗,不都是我們該「辛知」的「古訓」嗎?這些各門各派不同見解的方劑,更是我們該「廣博採用」的「眾方」吧!

  

 

那麼,又何來,獨尊漢朝的「經方」,而不讀清朝的「經典」的錯誤想法呢?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