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你的背、腰、臀、腿疼痛不已,你會怎麼做?

大部份的人的情節如下:到醫院去,醫生說:來照個 ( 腰椎 )X 光吧!

 

醫生指著 X 光片,解釋說:因為骨刺造成坐骨神經痛,要安排做復健,開些止痛藥回家吃。

 

 

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包涵了很多意味在裏面,讓我來為您仔細的講解一番:

 

 

我們的脊髓神經是在「龍骨」的內側,所以一般的骨刺是壓不到神經的,「椎間盤突出」才是最常見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而 真正的 「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必須符合下列三個條件:

1. 「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確定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2. 「神經電生理檢查」確定有腰椎神經因為壓迫而功能失常。

3. 理學檢查上,病人出現的症狀和受壓迫的神經根位置必需符合。

如果完全符合上述三點,下一步就是接受手術治療,解除痛苦。

事情如果這麼簡單就好了……但其實,研究數據卻不是這樣說的:

第一、只有大約 2% 的下背痛病患真正符合上列三個條件。大部份的病人即使做了許多的檢查,仍然無法得到確切的診斷。醫學教科書甚至建議,初期的下背痛「不要」 照 X 光。 ( 不要照!不要照!不要照! )

第二、有 9 成的病人,在三個月內可回到平常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狀態。那麼這三個月內,就只能復健和吃止痛藥嗎?病人就得痛三個月嗎?吃了三個月的止痛藥所引起的胃潰瘍、小腸黏膜傷害,又得花多少時間和金錢來才能療癒呢? ( 參見筆者先前發表於本部落格的文章 < 止痛藥傷腸胃有證據嗎 >)

是啊!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落差?那這 98% 的下背痛病患到底在痛什麼?

「坐骨神經痛」和「骨刺」,因為喊起來響亮動聽、因此被媒體和廣告所濫用,社會大眾對這二個名詞啷啷上口,卻很少人知道「骨刺」並不是個專業的醫學名詞,骨刺只是骨頭旁邊的自然增生物,大部份不會造成任何不舒服,上了年紀的人幾乎每個人的脊椎 X 光片上都能看到這種增生物。因為 X 光的發展比肌肉疼痛機制的瞭解來得早太多了,所以當初以為脊椎旁邊的小骨刺就是造成酸痛的原因,直到後來才發現,肌肉、肌腱、以及韌帶才是真正造成疼痛的原因,只是因為解釋上的方便,所以醫生常常使用「骨刺」這個名詞來和一般的民眾溝通。「坐骨神經痛」是講從臀部到腿部出現電流般的疼痛。如果出現電流般的疼痛,就真的要懷疑有沒有「壓到神經」,這種痛的感覺,和一般的酸痛有很大的不同。

事實上大部份背痛、腰痛、臀痛、腿痛的病人,問題都出在肌肉、肌腱上面。也就是所謂的「肌筋膜症候群」,可以說幾乎大部份的酸痛都和「肌筋膜症候群」有關。個人認為:目前治療「肌筋膜症候群」的最佳方案,就是用針炙處理肌肉的「激痛點」以清除肌肉內的癈物累積,再用中藥和針炙輔助經絡系統的能量,可以把患者疼痛的期間和程度減到最少。可惜的是善於處理筋肌膜症候群的醫生實在是少之又少,同時精通中西醫的醫師更是鳳毛麟角。

 

開止痛藥倒是每個醫生都會,所以民眾因酸痛的問題去求診,大多換來的是一大包止痛藥。問題是「肌筋膜症候群」服用止痛藥,止痛效果並不佳,而且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所以過一陣子,還是有復發的可能性。單純的復健效果也不佳,如果沒有針對受傷的肌肉做特殊的復健動作,光是每天千篇一律的牽引、熱敷、超音波、紅外線等等,即使認真的做了一兩個月,進步仍然很慢。最不幸的是某些氣虛體質的病人,肌肉的力量不足,發炎之後不易修復,如果每天跑去「橋」,過度的推拿和按摩反而增加肌肉的負擔,使得發炎更嚴重。

和下背痛相關最常見的肌肉群,包括:腰方肌、腰骼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等等。不予處理的話,有的人症狀會自動消失,有的人會愈來愈嚴重。變嚴重的原因,是因為肌肉及肌腱長期處於受傷、緊縮的狀態,久而久之,肌肉的力量開始退化,然後影響附近的肌肉群,造成酸痛的範圍擴大、轉移。

尤其是梨狀肌、腰骼肌、臀小肌的肌筋膜症候群,常出現酸痛傳至腳跟的症狀,很容易和坐骨神經壓迫的症狀混淆,我們把臀小肌的肌筋膜症候群,暱稱為「假性坐骨神經痛」。甚至曾經出現坐骨神經開刀後,神經痛的症狀仍然沒有消失或進步有限,後來才發現是肌筋膜症候群的問題,如果當初能先查清楚疼痛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不用挨這一刀了。

 

結合中西醫治療下背痛的優勢在於:

 

1. 避免使用消炎藥。尤其是慢性的下背痛,常常需要長期服用止痛藥,可能造成胃潰瘍、小腸潰瘍、消化吸收因難等等。 ( 詳見拙作:止痛藥傷脾胃?有證據嗎?

http://blog.tstcm.com.tw/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3&blogId=2 ) ,從中醫來講,西醫的消炎藥容易損耗脾胃的正氣,導致氣虛體質的酸痛的症狀難以得到徹底的解決。

2. 以針灸或放血的方式處理經絡系統的異常;下背痛通常和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氣滯血瘀有關。如果症狀在氣候溫差變化時加劇,或是不明原因突然出現的下背痛,要考慮是否有風寒邪侵犯脾腎的情形,個人的經驗上,如果在脈象和症狀上有這種察覺,而清除體內的風邪或寒邪,有些病人甚至在幾天內就會有進步。

3. 以中藥修補經絡系統的循環

身體有自療的能力,出現慢性的下背痛,代表自療的能力減弱了。最常見的有幾種惡性循環:嚴重的血瘀加上督脈虛寒及肝經血虛,膀胱經的寒濕加上脾腎虛弱,肝膽經的濕熱加上胃肺經的火氣,嚴重的氣虛加上局部的血瘀,等等。必需從體質上進行調理,以加速經絡系統的修復能力及避免症狀的復發。

4. 配合西醫理論,以針灸處理肌筋膜中的「激痛點」

這是中西醫結合的最佳優勢。先以西醫的理學檢查的基本手法,排除坐骨神經壓迫、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等等。再進一步,以肌筋膜症候群的理學檢查手法,確認受傷的肌肉以及嚴重的程度。最後針對受傷肌肉上的「激痛點」,以針灸清除激痛點中的癈物,使得解除癈物造成的肌肉緊縮及疼痛,新鮮的血流得以重新進入肌纖維,使受傷的部位得到修復。

「激痛點」治療的特色,是扎針時,有的肌肉常會有跳動的反應,或疼痛感向未梢傳導。嚴重的血瘀體質患者,在治療後一至三日,針灸的位置可能持續酸痛,這是肌肉內的癈物持續釋放出來的關係,再過幾日酸痛會自然消失。嚴重的氣虛體質患者,在剛針灸完之後雖然療效不錯,但隔三至四日,針灸的效果會稍稍減弱,這是因為體內循環不良,癈物又重新累積的關係。一般來說,在針灸的當日及隔日,配合適當的中藥,甚至是水煎藥,具有加成的治療效果,而且可以減少針灸後的酸痛情形,加強治療的效果。因此個人鼓勵「針」、「藥」雙管齊下。

「激痛點」是肌肉裏面的特定位置,如果把神經和血管比做高速公路和省道,運輸大量的能量和養分給肌肉細胞,那麼「激痛點」就是交流道。一但交流道有阻塞或是遭到破壞,高速公路 ( 神經 ) 和省道 ( 血管 ) 必然接連出現回堵的現象。如果回堵得太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到下一個交流道 ( 激痛點 ) 。

治療的過程要密集,不宜因症狀稍而改善而中斷。否則功虧一匱,酸痛又會再次出現。如果沒有密集治療,使得症狀時好時壞,惡性循環的結果,疼痛的區域常會擴大延伸,或是導致肌肉無力等情形。一旦病情遷延到這個地步,要花費的數倍的時間和力氣治療。

因此,下回當您的 ( 骨科 ) 醫生,用「骨刺」來解釋您的下背痛的話,您不妨客氣的請教他幾個問題:

1. 我的坐骨神經有被壓到嗎?如果有,是那一節?證據是什麼呢?需不需要用電腦斷層和神經電生理檢查來確診?

2. 我的脊椎本身有受傷嗎?有沒有滑脫或骨折?如果有的話,可以告訴我在 x 光片上的那一處嗎?

3. 如果都不是,那我的疼痛是出自於肌肉受傷嗎?還是韌帶的問題?還是有其他的問題,像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髖關節發炎……等等?。

了解自己的病情,是病人的基本權益。有做功課的病人,總是會遇上細心耐心的醫師。醫學的術語雖然不太好懂,但只要病人有興趣了解,大多數的醫師都會願意儘量講得白話一些。如果您的下背痛真的是肌肉、肌腱、肌筋膜症候群的問題,就應迅速接受正確的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