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原文:

 

 

一人功名不遂,神思不樂飲食漸少日夜昏默,已半年,諸治不效。此藥不能治,令灸巨闕百壯,關元二百壯,病減半。令服醇酒,一旦三度,一月全安。(原注︰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以灸法操其要,醉酒陶其情,此法妙極。)

 

 

這個醫案選自《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先幫大家翻成白話文:

 

 

「有一個人,因為科舉考試考了好多年都落榜,變得心情鬱悶,心情不好。食量漸漸變少,到最後,甚至整天看上去都癡癡呆呆的,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半年了,看過很多的醫生,但都沒有效果。

 

 

我讓他用艾草灸身上的「關元穴」和「巨闕穴」,其中巨闕穴100枚艾柱、關元穴200枚艾柱,當這些治療完成後,病好了一半。接下來,讓患者喝好酒,每天喝三次,歷經一個月後,患者的病就都好了。

 

 

註:「一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魂不免膽寒~~~」。要治療像這類「失志」和功名不遂的疾病,一定要就是要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用艾灸的方法來補元氣,讓患者喝到酒醉,來陶治他的性情,這個方法真妙啊!

 

 

 


 

這個醫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呢?

 

在古代,考科舉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全家的事,甚至全村的事,好不容易十年寒窗無人問,不事生產,靠著全家人的犧牲,才能去參加科舉考試。整個家族的人期待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結果卻是考場失意。這位患者,怎能不鬱卒,怎麼不傷心,一定是「憂思傷脾」、因為脾虛,所以連東西都吃不下了,久而久之造成「中氣虛弱」,最後「真氣不足」,變得整天神情恍惚(日夜昏默)。

 

 

本醫案中,使用了艾灸的治療,對於很多中氣不足、元氣虛弱的患者,在肚子上用艾草熱敷,一直是中醫很推崇的方法。不管是之前提到的「五柱穴」、市面上流行的「薰臍」,還是這個患者灸的「關元穴」,這些都是可以提升脾腎的元氣的好方法。

 


 

 

不過,今天的重點不在艾灸,是在於「醇酒陶其情」。「酒」在這個醫案中,可是佔了很重要的治療地位呢!

 

 

我們看這個醫案,患者每天「照三餐」喝好酒(令服醇酒,一日三度),那不就整天都醉茫茫嗎?這樣醉茫茫的狀態,雖然什麼事也不能做,但是也剛剛好,可以不用想這件失魂落魄的事情,忘了「功名不遂」所帶來的自責和怨嘆!

 

 

大腦是個「自動學習」的器官,不管是情緒或知識,長時間的沉浸其中,則大腦自動的強化這段記憶。像這位患者,因為科舉考不好後,整天24個小時都陷在懊惱與痛苦的情緒之中,大腦就不斷的學習「懊惱與痛苦」……最後這個患者就變成了一個「懊惱與痛苦的專家」。

 

→→→隨便什麼事都可能讓他聯想起「懊惱與痛苦」的情緒!

 

 

古人能想到用酒精來麻痹大腦,藉以讓患者暫時「脫離苦海」,不要讓負面的情緒在大腦中留下過深的刻痕,實在是很聰明的一件事啊~~~~

 

 

同樣的道理,西醫常合併鎮靜劑來治療憂鬱症的患者,患者服藥之後,雖然覺得大腦有點昏昏沉沉,但也不會讓心中「悲傷」的情緒那麼的「深刻」、「清晰」,也是可以減少負面情緒在大腦中的重複學習呢!

 

  

 

 

 

不過,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這個方法的,不是有一句話說「藉酒澆愁愁更愁」嗎?酒精只能麻痹大腦,卻不能改變事實。萬一喝得過頭,造成酒精成癮、或酒精中毒……那不就得不償失了嗎?

因此,現代的鎮靜劑能夠在安全的範圍內,穩定大腦的情緒反應,比起使用酒精麻痹大腦的古老方法,更為安全,也更為可靠,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適合再用大量飲酒的方式來處理憂鬱情緒。

況且,大量的飲酒,可能對肝臟造成傷害,也會造成睡眠品質的下降。最重要的是,酒精會與其他的藥物,包括抗憂鬱劑及鎮靜劑造成交互作用輕則影響療效,重則造成死亡,不可不慎!

因此,對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的患者,我要特別提醒一下,絕對不可以喝酒喔!


 

另外一提,從這個地方再延伸下去,當我們在治療恐慌症、憂鬱症、焦慮症這類情緒障礙的疾病時,要觀察患者對於「負面的想法」有沒有「跳脫的能力」。患者若能有「跳脫負面想法」的能力,那麼他的大腦,就不會24小時沉浸在「憂傷和痛苦」之中,就有機會溫習人生的溫暖和美好。這樣的話,患者的康復之路就邁出了一大步! 

 

→→→總有一日,可以變成「快樂和放鬆」的專家啊!!!

 

 

 


 

 

 

Ps相較於「醉酒陶其情」,我是覺得「酒陶其情」(醉→醇),在對仗和文義上似乎更順暢。不過一天喝三次酒……也差不多是醉酒啦~~~所以關於「醇」和「醉」的問題,無關本文的要旨,就不鑽牛角尖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