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案例是位小男生,大約8歲上下,走進診間時,一跛一跛的,據媽媽講,小朋友的屁股和大腿處已經疼痛好幾天了,帶去照x光檢查醫師都說正常,觸診上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疼痛之處,之前也沒有跌倒或外傷的病史。

病人除了過敏性鼻炎的病史,就是大便約2日一行,但不硬。看上去身材較瘦,食慾不好。

這個叫「做寒邪著脾」,出自於「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原文是這樣:「寒病,腹滿腸嗚,食不化,飧泄。甚則足痿不收。脈遲而濇。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湯主之。其著也,則髀樞強痛,不能屈伸,枳實白朮茯苓甘草湯(髀樞方)主之。」

文中的「髀樞」就是約莫臀部和大腿骨交接的地方。「寒邪著脾」的意思是說寒氣進入脾胃,使得腸胃的蠕動受到影響,反應到大腿的區域造成疼痛。病人有脾虛的體質,脈象上既沉又細又微有緊,是脾虛中又夾有寒氣的表現,應該就是「寒邪著脾」沒錯,因此我依「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原方,給了5日的「髀樞方」(枳實白朮茯苓甘草,都是脾胃藥),再加一味辛夷(治鼻過敏的藥)。今日回診時,媽媽說服藥後,疼痛就開始改善,大概三天之後疼痛全消,當然,走路就正常了,但媽媽還是要求孩子把藥全吃完。療效相當令人滿意,差不多是藥到病除了。

藥物本身平淡無奇,組成簡單,力量強大,收效迅速,這是這個案例的特殊之處;「桂林古本」中的方子的確好用,提出來和大家分享。

非中醫體系的人可能看不太懂,在這裏做一些補充:

「桂林古本」又是一本中醫師考試不考的書。為什麼叫做「古本」呢?這裏面可是有故事的,因為今日一般所讀的「傷寒論」,雖然是東漢醫聖張仲景所著,但是經過數次的傳抄(諸位看倌,以前可是沒有影印機的),流傳到數百年後,已經篇幅散佚,錯誤百出了,直到東晉的大醫師王叔和,把傷寒論重新整理之後,王叔和的傷寒論版本就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成為當今的標準教材。

但是,就在清朝未年,在廣西桂林發現了一個大大不同的「傷寒論」版本,據說這個版本才是東漢醫聖張仲景的真本,而且是由張仲景的第「四十六世孫」傳出來的,大家就把這個版本冠上「桂林古本」四個字,而稱之為「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乖乖隆得咚,這可引起喧然大波了,難道從宋代到清未,大家倒背如流的「傷寒論」都是假的嗎?於是有許多人都認為這一定是後人偽造的。不過,從書的內容看起來,「桂林古本」確實比王叔和編的傷寒論更加完整,也更有條理,還多了許許多多的寶貴內容。像這個「髀樞方」就是「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有,而「傷寒論」沒有的。如果只讀王叔和的傷寒論,沒讀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話,就不知道這個方法了。

到底誰是真?誰是假?真真假假至今沒有人能肯定。不過這就留給考古學家去研究吧!在我看來,桂林古本就算不是醫聖張仲景的原著,至少,編寫這本書的作者,也應該是個不世出的天才和偉大的醫學家。不但會抓老鼠,而且可抓得又快又準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