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是頭骨內的空腔 ,每個鼻竇都有自己的出口,以供空腔內的黏膜所分泌的黏液順利排出。如果這個出口的功能不順暢,鼻竇內的黏液就會累積,細菌開始滋生,造成發炎現象,原本空空如也的鼻竇,到最後就累積了一大堆黏液或是膿鼻涕。這就是鼻竇炎的成因。

 

臨床上如果感冒超過 10 天還沒有好,而且愈來愈嚴重,就要考慮是不是急性鼻竇炎。急性鼻竇炎的主要症狀包括鼻塞,鼻涕黃稠、鼻涕倒流、頭痛、口臭……等等。

 

不論中藥或西藥,在治療鼻竇的急性發炎現象,效果都不錯。西醫的標準療程,是用抗生素治療 7-14 日,抗生素能殺死鼻竇內的細菌,大部分的病人都會在 2 週左右,達到鼻涕由黃轉白、鼻塞、頭痛減少的效果。

 

若能夠精準的掌握病人的脈象和病因的話,用中藥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而且有時中藥的效果比西藥還快。「清鼻湯」、「辛夷散」、「辛夷清肺湯」是治療急性鼻竇炎的代表方劑,其中的大黃、黃連、黃芩、銀花、石膏……等藥物都具有清熱解毒的效果,能夠退燒、抑制細菌生長、減少組織發炎。

 

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才是真正的重點,有些患者雖然沒有黃鼻涕了,卻出現一些慢性鼻炎的現象,譬如說病人常常主訴有濃鼻涕卡在鼻腔或喉嚨,流不完又擤不掉。有的是出現慢性的咳嗽,失去嗅覺、甚至影響夜間的睡眠和日間的工作學習效率。

 

有些患者則是在不久之後鼻竇炎再度復發,嚴重的患者甚至每個月都會復發,而每次復發就服用二週的抗生素,以及二至三週的抗組織胺和消炎藥。一年 365 天中,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服藥。

 

因此,減少鼻竇炎的復發以及根治慢性鼻炎,才是整個鼻竇炎的治療之中,最關鍵也最根本的問題。這個部份中西醫雙方的看法如下:

 

1. 西醫主張用手術移除鼻竇發炎的因素,如鼻息肉、腺體腫大等等可以用開刀處理。另外目前常用鼻竇沖洗法,洗去鼻腔中殘留的細菌及鼻涕。

 

2. 中醫的看法是要根除身體的濕氣,要從「健脾袪濕」著手:如果濕氣挾有火氣,個人常使用「三仁湯」、少量的「龍膽瀉肝湯」、或依溫病條辨中的「伏暑」治療。如果濕氣挾有寒邪,常常使用「苓桂朮甘湯」、「半夏厚朴湯」、「麻黃湯」、「小青龍湯」等等來治療。濕邪的變化很大,上面幾個方例只是舉例,臨床實際應用的狀況太多了,不是三言兩語能道盡。


 

 

 

一般人常常有這樣的觀念:認為急性期要吃西藥,等到比較好了再用中藥調養。殊不知這樣反而造成中醫在後期調養上的困難,因為在二週的消炎藥和抗生素療程後,虛寒體質的患者,脾胃的陽氣大多已經受傷,而出現胃脹、胃口較差、大便較軟、較少、或腹瀉、或精神疲倦的現象。脾胃是身體水分代謝的主軸,如果脾胃弱,則水分的代謝就容易失衡,身體的濕氣就無法由正常的途徑排出,造成流鼻水、打噴嚏、鼻涕倒流……等症狀。「脾胃為後天之本」,如果脾胃受傷,則濕氣的去除就會更加困難。濕氣愈重、脾胃愈虛,則慢性鼻炎的根治也就愈困難,鼻竇炎的復發也就愈頻繁。

 

因此從中醫的立場來看,虛寒體質的病人即使出現黃稠鼻涕、甚至發燒的情形,我們仍然建議要堅持使用中藥來治療。在這種情況之下,利用一些「補藥」來加強身體的免疫力,往往可以讓身體的白血球發揮其正常殺菌的力量,從而達到解熱退燒、黃痰轉白痰、黏鼻涕轉稀鼻涕等症狀解除的效果。這也就是中醫常講「扶正袪邪」的觀念。在急性期就開始使用補藥,不但能有效減緩症狀,更能縮短未來調養的時間,以及提升調養的效果。

 

鼻竇炎不一定要開刀,但是耳鼻喉科最常使用的「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能夠清除阻礙鼻竇出口的障礙物,並擴大鼻竇出口。而採取手術治療,對於已經非常嚴重的鼻息肉、小兒鼻咽腔的腺樣增殖體肥大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個人認為經由手術解決鼻竇出口的阻塞,而使鼻竇的功能恢復,從中醫的角度而言,亦具有相當正面的意義,而且也能讓後期的中藥調理更加迅速有效。因此,如果藥物治療及「鼻沖洗治療」對於現階段的鼻竇炎效果不佳,不妨接受醫師的建議施行手術,然後再由中醫接手調養體質,以避免鼻竇炎復發。

 

ps 如果只有一個鼻孔出現鼻塞或流膿鼻涕的現象,我們通常會建議患者先尋求耳鼻喉科專科醫師的幫助,以內視鏡、 x 光或電腦斷層排除鼻內腫瘤、鼻腔異物、黴菌感染……的可能。因為一般細菌性感染所造成的鼻竇炎多半是兩側鼻腔同時出現症狀,如果只有單側鼻孔的問題,還是得謹慎一些,多做一些檢查。

 

ps 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關於鼻竇炎在西醫部份的詳細知識,建議大家可以參考台北榮總網頁中,由耳鼻喉科的林清榮教授所寫的一篇文章,深入淺出,簡單明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