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是一個廣泛的名詞,包山包海,患者長期出現緊張、虛弱、睡眠品質不良、胸悶、呼吸急促、頭痛、心悸等等。類似的名詞還有「腦神經衰弱」、「身心官能症」等等,其實很難精確的定義及區分。

 

自律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是維持人體內在環境恆定的二大支柱,具有自我管理,互相調控的功能。雖然名為「自律」,事實上是不斷受著大腦中額葉、邊緣組織、下視丘等部位的明示和暗示,而進行著動作。所以看恐怖片時心跳加速,害羞時臉紅,緊張害怕時臉色慘白,手腳冰冷,都是由大腦下達給自律神經的指令。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大腦中的邊緣系統 -- 下視丘 -- 自律神經」,這套神經迴路是一套歷史悠久的優良系統,反應快速,能幫助體應付各種突發的狀態。

 

譬如小老鼠一聽到「喵 ~~ 」的聲音,早在大腦還沒認出是貓叫聲之前,交感神經馬上就已經認知到「生命受到威脅」,在第一時間發出警訊,安排各種逃跑的準備,令心臟加速、曈孔放大、肌肉血流增加、腸胃血流供應減少;一方面往上 ( 大腦 ) 提交警示的報告,簡直就是身體危機處理的總指揮官,在動物的生存本能中,佔有極為重要的角色。

 

一直要到威脅消失了,交感神經活性才會恢復正常,這時副交感神經開始作用,身體放鬆,腸胃開始蠕動想吃東西、血壓心跳也漸漸回復正常。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交替和配合,就是自律神經之所以能「自律」的精髓

如果這個「生命被威脅的感覺」一直沒有消失,久而久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自律」的功能就會失常;到最後威脅雖然消失,但是身體仍不由自主的處於「備戰狀態」,時間一久,造成身體能量的虛耗,就會開始出現吃不好、睡不香、容易緊張等情形。

再接著發展下去,這個「威脅的感覺」,會逐漸烙印在大腦之中,使得大腦的額葉、邊緣組織和下視丘等部位的功能受到影響。大腦中的激素異常,血清素開始降低、腎上腺素失調。西醫所定義的「焦慮症」以及一部份的「憂鬱症」便可能由此衍生而出。

所謂「生命受到威脅的感覺」,其實包括了「壓力」、「擔心」、「害怕」、「緊張」、「驚嚇」、「不甘心」、「怨恨」等等的感受。這些感受在大腦中累積,造成大腦的受損,使得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愈來愈差,變成惡性循環,這就是大部份的焦慮症和憂鬱症的本質。

其實一般用來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西藥,比較常用的,就是鎮靜安眠的藥物,以及 TCA( 三環抗鬱劑 ) 、 SSRI(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 、或是 inderal( 乙型阻斷劑 ) ;也就是治療「焦慮症」、「憂鬱症」、「二尖辨脫垂」的藥物。

 

臨床上,嚴格去定義或區分常常有所困難。簡單的來說,如果症狀已經影響到生活、工作的功能了,就會判為「焦慮症」、「憂鬱症」、不太嚴重的而以身體症狀為主的就判為「自律神經失調」或「身心症」,只有心悸、胸悶的,有時經由心臟超音波檢查,也可能判定為「二尖辨脫垂症候群」。

 

不過說來說去,這些許許多多的疾病名詞,可以使用的西藥,其實是差不多的幾大類。要把病人的情形穩住是可以的,靠(西)藥物是可以辨得到的,但想要從幽谷爬出來,還需要很多很多其他的努力。利用中藥改善體質,是可以選擇的方式之一

 


自律神經失調在中醫的範疇中,分布相當廣泛,幾乎各家的學說都有牽涉,但歸納整體的機轉,大概不脫離下列的模式:

「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進入人體,或人體中有心火或肝火;這些邪氣久留於人體之中,最後造成了肝脾腎的耗弱,再進一步影響奇經八脈中的沖脈、任脈、督脈。

其中的關鍵有二:第一在於本體肝、脾、腎的先天素質,先天素質如果好,對抗內火或外邪的能力就強,用白話來講,這就是身體有很高的「抗壓性」。相對的,面對高度壓力的工作或生活時,肝、脾、腎的先天素質如果愈差,疾病發展的速度就愈快。

 

因此,肝脾腎的素質與功能,就是中醫防範於未然的重點。或是用更精確一點的中醫語言來描述:「肝血 -- 肝陰 -- 膽氣,腎精 -- 腎陰 -- 任脈,肺氣 -- 脾氣 -- 胃氣 -- 沖脈」;這三個大項的平衡, 也就是中醫臨床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所最需重視的要點。

 

個人在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時,常採用的中醫學派,包括東漢張仲景醫師的「傷寒學說」以及「熱入血室」學說、金元時期李東垣醫師的「脾胃學說」、明代張景岳醫師的「腎及命門學說」,清代吳鞠通醫師的「溫病學說」,以及清末民初張錫純醫師的「胸中大氣 vs 脾胃真氣」的學說。提出來與諸位同道醫師互相勉勵。

第二個關鍵,在於「心主神明」,也就是一般大眾所說的「 EQ 」,心理學家講的「認知」,安寧醫學中談到的「靈性」、佛家所講的「般若」 ( 法界實相的自性 ) ,或基督徒把自己交付給上帝的境界。如果心火或肝火,能夠得到一些智慧或靈性的開解,使「威脅的感受」得到某種意義上的昇華,自然也能減少身體肝脾腎的耗損,進而達到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的效果。坦白講,這個部份是可遇而不可求。希望未來的心理諮商管道及資源更為通暢,帶給病患更多的機會和福利。

個人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疾病,重視的核心有三:第一是脾胃消化能力的正常,第二是睡眠的充足,第三是情緒波動的頻度和強度的減少。即使十分複雜的症狀,只要從這三點著手,則能事半而功倍。無論是中藥或西藥,都必須力求此三者的平衡和穩定。

對抗「自律神經失調」,患者以及家人朋友必須有下列的認知:

第一、 自律神經失調為慢性病,需要長時間治療,務必耐心服藥,短期之症狀起伏仍正常現象,病情評估以三個星期為一個週期較為合適。選擇信任的中、西醫師,建立可靠的醫病關係,才能減少疾病帶來的壓力。

 

第二、 本疾病的治療目標,不但要使症狀消失,最重要的,是使生活回歸常軌,進而能夠享受人生。把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在工作、家庭、休閒、自我獨立空間之中做適當的分配。

 

第三、 症狀多變化、病情多起伏是本病的特點,自律神經深受氣候變化、情緒、睡眠、月經、之影響,常常是今天比較好,明天又變差,後天又有新的狀況出現,使得患者終日煩惱症狀,擔心自己會死掉、擔心自己永遠不會好;如此一來,全部的體力和腦力都花費在煩惱之中,生活的秩序那有重建的機會呢?

 

第四、 患者宜積極培養的運動習慣,個人推薦的,包括李鳳山的甩手功、大極拳、瑜珈、游泳、自行車、或快走等等。運動必須規律有恆,每週至少 4-6 次,每次至少有 15-20 分鐘 ( 不包含運動前暖身和運動後收操 ) ,運動時的重點是關照自己的呼吸,放鬆肩膀、絕對不要一邊運動一邊想事情。運動的強度要配合自己的體力,不要造成勞累的感覺。體力培養並非本病患者運動的主要目標。運動在治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藉由肢體的活動,放鬆肌肉、讓大腦得以休息,重建自律神經的節奏感。

 

第五、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個消耗性的疾病,消耗個人的體力、時間、精力、生命意義;也消耗家庭與社會的資源和耐力。積極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是刻不容緩的,拖得愈久,內在和外在資源耗損得愈多,治療的難度就愈高,時間也愈久。家人和朋友常生出無力的感覺,但唯有「嘗試了解」以及「耐心的等待和陪伴」,也就是焦慮症和憂鬱症患者最有力量的後援了。

 

中醫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疾病的治療,可以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當我們從肝、脾、腎三處去鞏固身體的抗壓性,能夠進一步,去協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功能。

由於患者的情形千變萬化,應用的藥方也必須隨之靈活轉換。常常一位患者需要有二到三個階段的藥物治療。基本上並沒有什麼秘方或偏方,能夠一樣藥治百樣人的。少數不肖商人,利用患者的「求好心切」,誇大療效,牟取不當的利益,卻延誤治療的時間,分散治療的效力,反而使我們臨床專業的醫師難以插手,無力挽回。

因此, 請患者千萬不要迷信偏方,要努力的尋求正統醫師的幫助。希望所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都能找到您所信任的醫師,給予您專業的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