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乾燥體質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管您是病患,醫師,還是路人,請試著解答下列幾個問題:
 
1.「醫生我常口乾舌燥,我是乾燥症嗎?」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3) 人氣()

上一篇講了桑白皮湯的適應症,這一篇就來介紹主角吧!

 

各位看倌google一下,就會發現中醫有很多個桑白皮湯,只有這個桑白皮湯(審視瑤函)是用來治療乾眼症的。

 

組成如下:桑白皮(一錢半)澤瀉 玄參(各八分)甘草(二分半)麥門冬(去心)黃芩 旋覆花(各一錢)菊花(五分)地骨皮 桔梗 白茯苓(各七分) 上銼劑,白水二鐘,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裏面幾個藥味配伍起來,主要是清(肺)熱、滋陰、利水的方向。因為眼睛乾,想當然爾是火氣太大,水份不夠,所以要清除火熱,滋養陰液,這樣就能治療乾眼了!

 

但是為什麼要利水?眼睛不是已經很乾了?再用澤瀉和茯苓這些利水的中藥的話,不就水份都跑走了嗎?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1.乾燥症是什麼?

 

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細胞因為不明原因,持續攻擊正常的細胞,尤其是分泌液體的腺體(如唾液腺和淚腺),因而出現口乾和眼乾的症狀,所以被叫做乾燥症。

 

2.為什麼得乾燥症? 

 

發病的原因和過程,目前醫學研究尚無法有清楚的答案,和基因、荷爾蒙、病毒、環境可能都有關係。 

 

3.這個疾病很常見嗎? 

 

很常見。因為診斷的條件不同,舊的資料多說是1/1000;但近來有新的資料甚至認為每100人中就有2-3位乾燥症患者。

 

4.發病前的表現? 

 

乾燥症的患者以女性為主,剛開始的時候約5-10年左右,因為免疫系統紊亂造成發炎,造成慢性的疲倦、全身酸痛和免疫力變差(一直感冒),病人常被認為是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焦慮症,(各位中醫師朋友們,這是不是很像我們門診中很常見的中年女性患者呢?)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0) 人氣()

 

在中醫世界裏,乾眼症被喚做「白澀症」:


「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氣分伏隱,脾肺濕熱。
此症南人俗呼白眼,其病不腫不赤,只是澀痛,乃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濕熱,秋天多患此,俗稱稻芒赤目者,非也。」  (明.傅仁宇。審視瑤函)

 

 

這是中醫描述乾眼症的最傳神的一段文字,前半段講得很清楚,就是白眼=白澀,症狀是眼睛沙沙澀澀痛痛的,看東西會有點模糊,但不會腫,不會紅;造成的原因是「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濕熱」

 

不過後半段大家的解釋就不太一樣了,因為明朝的文字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是由讀者自行去斷句;一旦逗號放在不一樣的地方,整個意思就不同了,就像「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那個笑話一樣)。

 

跟據現代醫學的知識,我的解讀如下:(因為跟別人都不一樣,各位看倌就請自行判斷囉^^)

 

秋天乾燥,是白澀/乾眼好發的季節;秋天也是稻花的季節,會造成過敏性的結膜炎(稻芒赤目);這兩個病都容易發作在秋天,但一個白眼一個紅眼,作者特意並列在一起,做為鑑別診斷,提醒大家要注意分辨。

 

 

這個方子可說是治療乾眼症的起手式,方劑內容待後續再聊,先來讚嘆一下古人的觀察力囉!

 

  

--------------------------------------------------------------------------------------------

 

p.s.其他版本的句讀如下,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氣分伏隱,脾肺濕熱。此症南人俗呼白眼,其病不腫不赤,只是澀痛,乃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濕熱,秋天多患,此俗稱稻芒赤目者,非也。」

 

「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氣分伏隱,脾肺濕熱。此症南人俗呼白眼,其病不腫不赤,只是澀痛,乃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濕熱,秋天多患,此俗稱稻芒赤目者」

 

 

(本文同時發佈於doctor01jeng.blogspot.tw)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從西醫的角度來說,乾燥症是有很清楚的定義的,符合了必要的條件,就下診斷給藥治療就好。

 

but,人生最無奈就是這個but......

 

乾燥症不像是青春痘,昨天還沒有,今天就冒出來;所有的病友都有深刻的體認,在被診斷為乾燥症之前好多年,身體就已經出現很多警告的訊號,有的是眼睛反復的發炎,有的是莫明奇妙的關節紅腫,也有的是莫明奇妙的胃痛……

 

這些症狀往往出現一陣子後,又自動消失了,直到身體的許多部位都亮起了紅燈,這些病人才輾轉被轉診到風濕免疫科,確診為乾燥症。根據統計,被診斷出為乾燥症的年齡,大約是40歲到50歲。 

 

 

那30歲到40歲,或甚至,更早更早以前,我們能做些什麼?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