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前些日子,有位患者朋友來治感冒,說因為自己星期天時感冒了,吃了三天的葛根湯,結果沒有比較好。

一問之下咽喉是疼痛的,脈是滑數的,斷定是風熱感冒,趕緊跟他說,葛根湯是治風寒感冒的,不要吃了,我開銀翹散給你吃。

 

過年後,又有另一位患者來訪,說自己春節假期間,嚴重的鼻炎,濃涕、頭暈脹。研究我之前開給他的鼻炎的藥方後,

決定自行服用清鼻湯,結果不到三天,整個症狀就快速解除了,剩下一些鼻水和咽喉不適,脈把起來是濕氣還未清乾淨,再加一些藥處理一下。

 

很有趣的對照,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呢?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各位朋友好久不見,在兔年第一發,祝大家事事順利,閤家平安囉!

繼上篇介紹了張醫師的好書之後,也引發了我不少的省思。因此撰文抒發一下。

 

醫療的模式,其實深受文化及政治的影響,做為醫師或病人,我們常常只關注醫病的關係,而見樹不見林。所以我們先飛到月球上,來看看整片樹林的模樣。

 

各式各樣的整合醫學或替代醫療(包括中醫藥),為何能在近幾十年,於全球快速的發展,主因是主流醫學的尚未完備,以及人類對於生命的重視,已經從過去的長度,漸漸更加重視生命的品質。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書的封面

 

作者張之申醫師除了是醫學博士以外 更是位很有經驗的內科醫師,她深感國人對醫療的不夠了解,以致國內的醫病關係及醫療照護體系難以提升

奮力從事如唐吉訶德般的「病患教育」志業。繼之前深感我心的作品「一定要看名醫嗎?」之後,張醫師又寫了這本書。

 

個人覺得這本書就好像是一個您的醫生朋友,向您娓娓道來,也是一本很好的小百科,讓我們了解醫療的許多「眉眉角角」

台灣的醫療制度基本上是學美國的,但由於「轉診制度」無法建立,使得病人可以不經由家庭醫師的轉介,直接找上專科醫師

病家憑著自己的想法和社會媒體的教育,自行就醫的結果,造成了許多奇怪的現象,原本該看神經科的跑到精神科去,該看腸胃科的跑到心臟科去,該看神經外科的都跑去看骨科……造成台灣的專科醫師每一個都像是三頭六臂、應接不暇。也是醫療資源的重大浪費。

這些無奈的現象,有關當局看起來也不打算正視了。台灣的病人只好自求多福,一個星期要看好多個醫師,至於診斷到底對不對,用藥有沒有衝突……病人也搞不清楚。

要找到一個良醫,可以治病也可以諮詢,還要在你家附近。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好像並不是那麼容易。

這本書就提供了像這樣的功能。如果仔細的閱讀,就可以知道在面對什麼情況時,應該尋求那一種的醫療服務。

 

「當我們走進LV時,會有專人來為您服務,確認您的需求。但走進家樂福時,要買什麼,只有你自己能決定。」

台灣現在的醫病環境,就像是後者一般。

 

本書真的是完全從病人角度出發,教導患者如何在「名醫叢林」中殺出一條血路,例如

P106~130

這一段談論有關病人如何和醫師進行良好有效率的溝通,這真的是很重要的。在現有的體制下,台灣的醫生為了生存,不可能像美國的醫師一樣,一個上午只看6個病人,既然能分到的時間很這麼有限,那麼如何加強與醫師的溝通,當然就直接關係到您所接受到的照護品質。

 

總之。每篇小文章,都可看得到作者的苦口婆心與熱心。

魔鬼藏在細節中,求醫真的是一個滿是坑洞的路,如何不掉下去,只有多多增加自己的功力。作為武功秘笈的話,本書不錯,值得推薦。

 

附上金石堂的網址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4290247425&actid=newbooks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中醫與科學?今天來談一談這個老話題。

因為blog上面的觀眾背景都不同,有中/西醫學界的朋友,有患者/病人,也有不小心點進來的各路英雄好漢,對中醫或西醫的認識程度都不同,因此這個話題其實題很難一言以貫之的。

曾經看過,網路上有不少的討論文,大概都在爭論什麼是「科學」,我想我的定義是:能用重複的方式將已知的現象展現給所有人看,這就是科學。目前為止,中醫的研究或臨床,距離這個國際標準化的「科學」定義,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或許其他人對「科學」的定義與我們不同,那當然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就各自表述吧!

這並不是今天要談的重點。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