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59年(西元1794年),一名32歲的男性,得了嚴重的腫脹病,起初是從頭面開始腫,最後連肚子也腫起來;不但如此,肚子上還出現明顯的靜脈曲張,一條條的青筋暴起怒張,像是蛇一樣盤躆在皮膚上。已經給很多個中醫師把過脈吃過藥,依然也不見效,而且愈來愈糟,最近一個醫師給了八味地黃丸加牡蠣,結果不但沒有改善,病人居然開始吐血,後來聲音聽不見了,東西也看不見了。眼看這個年輕人就要嗚呼哀哉了
。家屬心急如焚,到處延請拜託,希望有人能救他一命。(註:此醫案吳鞠通的原文比我的翻譯更加精彩100倍,有機會的話大家一定要去查原文出來看。)
在去年的瘟疫大流行時,吳鞠通時年36歲,初次出手就救活了數十個重症患者,名震一時。在這個最危急的時候,家屬請到吳鞠通出診,做為最後的一線希望。吳鞠通一看,這個病人不斷的吐出血塊,正是古書上所說的「血脈凝泣」,情勢太過險峻,一時之間真的不知如何用藥。這時突然靈機一動,在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有記錄消水腫的良方:鯉魚去鱗片再用醋煮。於是囑咐病家,立即用一條六斤的大鯉魚,不用去鱗片也不用剖肚,加蔥薑各一斤,水煮熟透後再加醋一斤,用一整個晚上喝完。(二月初四)。喝完鯉魚湯後,病人的精神是恢復了,口腔裏也不再有血塊了。但是腹部和頭面部的腫脹依然存在,視力聽力也還是沒有恢復。吳鞠通仔細的詢問病史後發現,原來這個腫脹是從上半身開始的,古有名訓「上半身腫當發其汗」,於是決定開一帖〈金匱要略〉中的(感冒發汗)藥方:麻黃附子甘草湯來治療。希望可以把水份由毛孔中排出,以治療水腫的毛病。不料,才剛寫完麻黃、附子、甘草六個字,藥物的份量還沒寫上去,身旁的好友(陳頌帚),也是一位蠻厲害的中醫師,在旁邊一看,馬上打臉,搖著頭說:「斷然無效!」
OMG~~~遭受朋友無情的當眾打臉,我們的神醫吳鞠通要如何面對呢?病重垂危的年輕人有機會活下去嗎?請看下集分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