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在我們每日的行醫過程中,覺得針灸和中藥對於頭痛的治療,真是有效到A咂舌。但是,偶爾也要用潛望鏡,從我們深不可測的井中,看一看這個世界(或是說,非華人世界)是如何看待這個疾病和各種的治療策略,今天為大家介紹這篇文章,雖然已經歷史久遠,仍不失為可讀性很高的學術文章:(請點選下列連結,以連結到台灣頭痛學會的頭痛電子報)

 

頭痛的另類療法         作者:William Young, MD and Mary Paolone, RN  譯者:台北榮總神經內科賴冠霖醫師(現為關渡醫院主治醫師)

「許多頭痛患者對找出新的療法相當感興趣。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患者曾經嘗試過另類療法,例如補充維他命、草藥療法,甚至於生理或心理的調控等。而這些嘗試過另類療法的患者,有百分之六十覺得這些方法是有幫助的。客觀來說,許多患者可藉由包含傳統療法以及非傳統的療法,來獲得最大成效。整體而言,適當且平衡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規律的睡眠和運動,對降低頭痛的頻率和嚴重度是有幫助的。使用另類或是非正統的療法可以幫忙達到此目標。」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健保的制度是依據西醫給藥方式來設定的,譬如;拿了七日分的藥物,一日服三次或四次,然而又只學了一半,西醫是每種藥有不同的服法,所以norvasc降血壓藥每日一回,但降血糖藥metformin就是照三餐吃;

中醫的健保設定,要求中醫師把所有的藥包成同一包;給患者照三餐吃……雖然是一個「簡單方便,可以節省醫師患者和健保局諸公腦力」的作法,但卻也限制了中醫師給藥的彈性,甚至違反了中醫藥的治療原則

下面的醫案是從<清.陳士鐸.本草新編>的「桔梗」一章中節錄出來的;照慣例,先po原文再給翻譯。

「余猶記在襄武先輩徐淑岩,聞余論醫,陰虛者宜用六味地黃湯,陽虛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徐君曰:余正陰陽兩虛也。余勸其夜服地黃湯,日服補中益氣湯,服旬日 而精神健旺矣。別兩年復聚 驚其精神不復似昔,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是中醫很重要的理論;古人依觀察所得,將「突然出現」、「變化多端」的疾病或症狀皆歸為「風」;因此感冒是「風寒」(突然)、stroke叫「中風」(突然),痙攣叫做「羊癲風」(突然)、月子沒坐好會有「月內風」(變化多端),蕁麻疹叫「風疹」……等等。

(如您所見;前半段是為一般民眾所寫的;中醫師請直接跳最後一段的筆記整理及心得)

隨著經驗及觀察的累積,在今天的中醫系統中,「風」包括了許許多多的慢性病、急性病;包括了眩暈、梅尼爾症也是「風邪」、顏面神經麻痹、頭痛(頭風)、甚至因心律不整所造成的昏厥、甚至自律神經失調的眩暈及昏厥等……在中醫的治療系統中,皆是依照「風邪致病」的理論來治療。

風邪分類,簡單可分為「外風」和「內風」;相對於「內風」的成因是本身體質有偏差,如陰虛陽亢而造成的頭暈目眩,生氣過度而造成的肝陽上亢、嘴歪眼斜。「外風」則被認為是內臟沒有太礙,但是因為體質虛弱+皮膚腠理虛弱(抵抗力差),加上節氣變化太大(季節性流行的病毒?),譬如:感冒、肺炎等疾病皆可能被歸類為「外風」的體系而加以治療。

凡「突然發生」的疾病,經由醫師望聞問切後,先分成「內風」或「外風」分別給予不同的方法治療;

「外風」既然是外來的,就要把他趕出去,基本上是以麻黃湯、桂枝湯、小續命湯……等「發汗」的方法驅除風邪。

內風則以補充臟腑能量,重建體內平衡為主要手段;通常是處理「肝火/肝風」的系統,如最有名的「鎮肝熄風湯」,是清代名醫張錫純所創;他認為病人體內的肝火上衝,造成「腦溢血」,因此重用能降肝胃火氣的藥物來治療,也為中醫治療中風疾病開創了新的面貌。

「內風」和「外風」的症狀有許多雷同之處,若醫師誤把內風的病,用外風的藥治療,反而會讓疾病更加的嚴重。

 

(補充資料)http://www.theqi.com/cmed/class/class4/fj64.html;教科書比較完整,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研讀。

有趣的是,儘管從漢代就有這個「風邪」的理論存在,卻是一直發展到清朝,由一代名醫葉天士,才把這個「內風」的理論系統發展到完整的境界。


PO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分享下面這段筆記。因為,在治療自律神經系統的患者的過程中,內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病機,舉凡患者的心悸、頭暈、昏厥、顫抖……其根源往往是一種元氣不足而引發的「內風」。因此,回溯葉天士的理論和用方,能夠提供臨床上處方用藥許許多多的幫助。

 

 

(以下文字是從<<潘華信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P.9>>中節錄及整理的筆記;提供給臨床同仁參考)

甘味熄風是葉天士善用的手法,共有甘濡、甘溫、甘酸、甘寒、甘鹹、甘辛等法:

1)甘濡:肝血不足而生風者,以甘濡治之(緩肝潤血熄風),如錢案用首烏、杞子、歸身、牛膝、天麻、胡麻、甘菊、石斛、黑豆

2)甘溫:益氣護陽,如周案用參、耆、附、朮

周,大寒土旺節候,中年勞倦,陽氣不藏,內風動越,令人麻痹,肉瞬心悸,
汗泄煩躁,乃裡虛欲暴中之象,議用封固護陽為主,無暇論及痰飲他歧〔陽虛衛疏〕。
人參、黃耆、附子、熟朮。

3)甘酸:益體損用。如某案用生地、阿膠、牡蠣、炙草、萸肉

4)甘寒:治在滋腎之液以驅熱,緩肝之急以熄風;如丁案用生地、元參、麥冬、川斛、遠志、菖蒲、蔗漿

丁 大寒節,真氣少藏,陽挾內風旋動,以致痱中,舌邊赤,中有苔滯,忌投攻風劫痰,益腎涼肝,治本為法。
生地 元參 麥冬 川斛 遠志 石菖蒲 蔗漿

5)甘鹹:旨在填陰、熄風。

張(四九)中風以後,肢麻言謇,足不能行,是肝腎精血殘憊,虛風動絡,下寒,二便艱阻,凡腎虛忌燥。 以辛潤溫藥。
蓯蓉 枸杞 當歸 柏子仁 牛膝 巴戟 川斛 小茴

6)甘辛:溫養下元(甘辛化風)

曾(五二)脈弦動,眩暈耳聾,行走氣促無力,肛痔下垂,此未老欲衰,腎陰弱,收納無權,肝陽熾,虛風蒙竅,乃上實下虛之象,質濃填陰,甘味熄風節勞戒飲,可免仆中。 虎潛去鎖陽知母,加大肉蓯蓉煉蜜丸。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這些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觀念,因我個人常常在門診對病人叨絮不休;因此索性將這些觀念寫成一篇專文,以供病患朋友閱讀。

問題一:我能不能不要吃安眠藥了?

Dr.Lin說:不要急著停藥,在這個緊要關頭,切忌「呷緊弄破碗」。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