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上次我們在「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中,談到古人用酒精來減少/阻斷「憂傷負面情緒對於大腦的連續影響」。今天我們更進一步來談談,古人如何應用酒精和大腦的相關性來治療疾病。

 

我們要介紹一個更有趣的方劑:「辰砂散」

 

辰砂散的內容是:辰砂(就是「硃砂)乳香(一種樹脂)、還有酸棗仁

這個方的主治項目是:治風痰諸癇,癲狂心疾。

 

這個方子有意思的地方,不在組成,而在服用的方法:「溫酒調下,恣飲沉醉,聽一、二日勿動,萬一驚寤,不可復治」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本比較艱澀的心理學書籍,作者Anthony Storr(安東尼‧史脫爾)是一位英國的精神科醫師,有許多的精神醫學著作。

書籍本文的部份,因為涉及許多精神分析的專業理論,以及西方的哲學、音樂、和文學的舉證,所以在後半段的本文部份,一般的讀者會比較辛苦。(也許不會辛苦~~~因為可能直接睡著~~~~)

不過,這本書的「序」,包括余德慧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和林信男教授(台灣大學精神科)、以及作者本人的,總共三篇「序文」實在非常的精采,仔細慢慢品嚐起來,實在是字字珠璣,有興趣的讀者朋友,甚至建議用「朗讀」的方式來閱讀,也許可以有心胸滿溢的感受。

 

這是余德慧教授的序:

「孤獨本身,是一種自我沉納的狀態,孤獨的滋味不是寂寥。世人往往將孤獨與寂寞連在一起,其實也是誤導。寂寞來自一種熱鬧的冷卻,就如習慣家裡熱鬧的老媽突然在兒女外出之後感受到的冷清……。但孤獨卻不是依附關係的副產品,他本身有其自主性,就如深夜埋首燈下的作家、整夜未歸的實驗室學者,思考數學問題的教授等,他們不但有著強大的自主性,而且在他們的現實之外,還開啟了一個非現實的空間,所有的思慮、想像、樂趣,都在那非現實的空間熱鬧登場……」

介紹這本書給大家,主要是因為,我覺得不少我的患者,有類似這種孤獨的氣質,而這正是,能從情緒或人際關係困擾中解脫出來的重要天分,而與個人的創作、及自我價值習習相關。因為社會以及傳統心理學對於「孤獨」的負面認知,本書介紹了孤獨的許多面向和意義,也揭示了,在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幸福之外的,屬於某些人,能從心裡面的運作而得到,的另一種幸福快樂。

推薦給朋友們閱讀,不然,至少讀讀「序文」。

 

ps. 本書的出板社是「八正文化」,翻譯作者是張嚶嚶。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案原文:

 

 

一人功名不遂,神思不樂飲食漸少日夜昏默,已半年,諸治不效。此藥不能治,令灸巨闕百壯,關元二百壯,病減半。令服醇酒,一旦三度,一月全安。(原注︰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以灸法操其要,醉酒陶其情,此法妙極。)

 

 

這個醫案選自《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先幫大家翻成白話文:

 

 

「有一個人,因為科舉考試考了好多年都落榜,變得心情鬱悶,心情不好。食量漸漸變少,到最後,甚至整天看上去都癡癡呆呆的,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半年了,看過很多的醫生,但都沒有效果。

 

 

我讓他用艾草灸身上的「關元穴」和「巨闕穴」,其中巨闕穴100枚艾柱、關元穴200枚艾柱,當這些治療完成後,病好了一半。接下來,讓患者喝好酒,每天喝三次,歷經一個月後,患者的病就都好了。

 

 

註:「一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魂不免膽寒~~~」。要治療像這類「失志」和功名不遂的疾病,一定要就是要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用艾灸的方法來補元氣,讓患者喝到酒醉,來陶治他的性情,這個方法真妙啊!

 

 

 


 

這個醫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呢?

 

在古代,考科舉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全家的事,甚至全村的事,好不容易十年寒窗無人問,不事生產,靠著全家人的犧牲,才能去參加科舉考試。整個家族的人期待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結果卻是考場失意。這位患者,怎能不鬱卒,怎麼不傷心,一定是「憂思傷脾」、因為脾虛,所以連東西都吃不下了,久而久之造成「中氣虛弱」,最後「真氣不足」,變得整天神情恍惚(日夜昏默)。

 

 

本醫案中,使用了艾灸的治療,對於很多中氣不足、元氣虛弱的患者,在肚子上用艾草熱敷,一直是中醫很推崇的方法。不管是之前提到的「五柱穴」、市面上流行的「薰臍」,還是這個患者灸的「關元穴」,這些都是可以提升脾腎的元氣的好方法。

 


 

 

不過,今天的重點不在艾灸,是在於「醇酒陶其情」。「酒」在這個醫案中,可是佔了很重要的治療地位呢!

 

 

我們看這個醫案,患者每天「照三餐」喝好酒(令服醇酒,一日三度),那不就整天都醉茫茫嗎?這樣醉茫茫的狀態,雖然什麼事也不能做,但是也剛剛好,可以不用想這件失魂落魄的事情,忘了「功名不遂」所帶來的自責和怨嘆!

 

 

大腦是個「自動學習」的器官,不管是情緒或知識,長時間的沉浸其中,則大腦自動的強化這段記憶。像這位患者,因為科舉考不好後,整天24個小時都陷在懊惱與痛苦的情緒之中,大腦就不斷的學習「懊惱與痛苦」……最後這個患者就變成了一個「懊惱與痛苦的專家」。

 

→→→隨便什麼事都可能讓他聯想起「懊惱與痛苦」的情緒!

 

 

古人能想到用酒精來麻痹大腦,藉以讓患者暫時「脫離苦海」,不要讓負面的情緒在大腦中留下過深的刻痕,實在是很聰明的一件事啊~~~~

 

 

同樣的道理,西醫常合併鎮靜劑來治療憂鬱症的患者,患者服藥之後,雖然覺得大腦有點昏昏沉沉,但也不會讓心中「悲傷」的情緒那麼的「深刻」、「清晰」,也是可以減少負面情緒在大腦中的重複學習呢!

 

  

 

 

 

不過,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這個方法的,不是有一句話說「藉酒澆愁愁更愁」嗎?酒精只能麻痹大腦,卻不能改變事實。萬一喝得過頭,造成酒精成癮、或酒精中毒……那不就得不償失了嗎?

因此,現代的鎮靜劑能夠在安全的範圍內,穩定大腦的情緒反應,比起使用酒精麻痹大腦的古老方法,更為安全,也更為可靠,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適合再用大量飲酒的方式來處理憂鬱情緒。

況且,大量的飲酒,可能對肝臟造成傷害,也會造成睡眠品質的下降。最重要的是,酒精會與其他的藥物,包括抗憂鬱劑及鎮靜劑造成交互作用輕則影響療效,重則造成死亡,不可不慎!

因此,對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的患者,我要特別提醒一下,絕對不可以喝酒喔!


 

另外一提,從這個地方再延伸下去,當我們在治療恐慌症、憂鬱症、焦慮症這類情緒障礙的疾病時,要觀察患者對於「負面的想法」有沒有「跳脫的能力」。患者若能有「跳脫負面想法」的能力,那麼他的大腦,就不會24小時沉浸在「憂傷和痛苦」之中,就有機會溫習人生的溫暖和美好。這樣的話,患者的康復之路就邁出了一大步! 

 

→→→總有一日,可以變成「快樂和放鬆」的專家啊!!!

 

 

 


 

 

 

Ps相較於「醉酒陶其情」,我是覺得「酒陶其情」(醉→醇),在對仗和文義上似乎更順暢。不過一天喝三次酒……也差不多是醉酒啦~~~所以關於「醇」和「醉」的問題,無關本文的要旨,就不鑽牛角尖了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接續上一篇文章的內容,這位患者,雖然來如風、去如風,但也留下了一些線索,逼得我們不得不深入去思考。  

 

首先,最大的疑問就是,為什麼會出現「類固醇濫用後遺症」?

 

 

明明她控制紅斑性狼瘡的藥物---類固醇,用量只有5mg,是在生理劑量之內(我們體內也會自行分泌類固醇),所以這位患者5mg的用量並不算高。不應該對病患的身體造成影響。

 

 

體質特殊?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但更令我懷疑的,患者是不是從其他途徑,服用了大量的類固醇

 

 

令我更好奇的,是她在大陸所服用的「中藥」。內容到底是什麼?其實,我懷疑這位患者在大陸的中藥是摻有類固醇的

 

 

中藥添加西藥的情形,在十幾二十年前的台灣是很常見的亂象。一些來路不明的「黑藥丸」,號稱「仙丹妙藥」,吃下去馬上就有效,但是其中有不少其實是添加了「美國仙丹」、「止痛藥」……等等。

 

這個亂象造成很多類固醇濫用的後遺症,包括「庫欣氏症」、「腎臟傷害」、「皮膚萎縮」、「骨質疏鬆」、「消化道出血」……等等,至今老一輩的患者,有很多仍深受其苦。即使台灣的法規三令五申,中藥不得混加西藥,但因為種種因素,在那個時代就是無法有效的管理。

 

 

但近十年以來,因為健保給付科學中藥藥粉、醫療法規的嚴格執行、以及中藥檢驗機制的便捷性,現在只要正統的「健保中醫診所」,幾乎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