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好久沒有寫醫案了,這篇醫案其實在一年多前就已經寫好,不過一直壓在箱子底下,今天剛好看到,就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醫案並無任何聳動之處,我只有幫這位洗腎患者解決了一些小小的困擾而已;患者也沒有因為我的治療,就從此不用洗腎。

.

 

 

(謎之音:那你還寫這個醫案做什麼?)

.

.

 

 

因為,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才能表現出這類(洗腎)患者的體質的特殊處、對藥物的反應、以及體質和脈象上的變化。基於這樣的理由,在此將這位患者的治療過程,做一個真實的記錄。也提供大家做個參考。

 

 


 

 

女性患者約60歲,是腹膜透析的洗腎患者。急性腎臟衰竭後洗腎已經4年。主訴是食慾不振,整天都腹脹想吐吃不下,這樣的感覺已經有好幾個月,而最近的情形更加嚴重,因此來門診求助。

 

 

在這兒先說明一下,洗腎有2種方式,比較常見的是洗腎機,患者每週去醫院2次或3次,藉由手臂上的人工血管和洗腎機連結,把身體內的毒素和癈物洗出來。這位患者,是用「腹膜透析」的洗腎方法,患者的肚子上接了一個管子,每天夜間,藉由這根管子,將大量液體輸入腹腔中,把肚子當成一個大水袋,然後和腸子的血管進行毒素和癈物的交換。

 

 

順帶一提,病人還有糖尿病和高血壓,胰島素的劑量是早上10單位,晚上8單位。抽血報告是這樣:

BUN/Cr: 93/12.3   alb:4.3   Ca:11.3  P:7.8  chol:237  TG:127  AC:105  Hb:9.8(大致都ok)

 

 

 

病人體形微腫,面色暗而黃,皮膚乾燥。自訴口中一直有一段甜味。舌胖大多齒痕,色淡紅,苔薄白。大便日1-2行,量不多。近日大便量更少。

 

 

患者的症狀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覺得口腔內很熱,一直想要喝水,可是腎臟病患者因為不能喝太多的水,患者也很怕熱,因此她每天都含很多的冰塊,以解決她口腔的燥熱情況。

 

 

 


 

初診脈象是這樣子:(2008/4/29)

 

舌頭的形狀白而胖大,是一派虛寒。雙手脈沉而滑數,中間有一弦細滑的脈象,此為水邪。老中醫說這是「水毒」(台語發音),所謂「水邪」的意思,就是身體內水分代謝失去平衡,該有水的地方沒水,不該有水的地方反而積水口乾口渴口燥熱,喝再多水也不能解渴,身上反而有水腫的情形,就是水邪的最好證明。

 

 

病人的膚色暗沉乾燥,眼白的顏色也偏暗,這是久病而造成血液循環的障礙。

.

 

 

 

 我當時是使用「緩中補虛」的「大黃蟅蟲丸」為主,先處理血瘀的問題。另外,水氣的部份,就先用陳皮、茯苓健脾利水,以及加肉桂、附子溫腎氣。另外,因左關尺滑數有滯,再加重芍藥以破陰凝。

ps(大黃蟅蟲丸中原本就有芍藥)

  

《張仲景.金匱要略》

五勞虛極贏瘦,腹滿不能食……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者,大黃蟅蟲丸主之。

 

複診時患者表示效果很好。已無口甜想吐的症狀,食慾也恢復正常。不過由坐而站時,會覺得喘,像是快要暈倒的感覺→這是水邪還在,真氣不能上昇到頭頂的關係。另外,口中燥熱口乾的情況也仍存在,還在吃冰塊。

 

 


(2008/5/31)

 

一個月後,患者又回來了,這次是出現有食慾差,腹脹想吐。不過沒有出現上次口中甜味的現象。

 

這次因為以脾胃症狀為主,脈象也沒有第一次的虛熱表現(上次的脈比較寬,是虛熱的現象)。我採用的方式是直接補陽氣,用的是四逆湯的加減:茯苓四逆湯加吳茱萸半夏

 

 

服藥一週後,患者的腹部已經不脹,食慾也恢復正常。

 

 

 

  

 

 

這時我想進一步處理患者水分代謝的問題。

 

身體的水分代謝,大致由三個出口:汗、尿液、大便。所以,水溶性的癈物,也是循著這三個途徑排出。雖然科學已經能用腹膜透析的方式把身上的水份和多餘的毒性排出,但是中西醫都相信,腹膜透析還是沒有辨法取代人體的腎臟所有的排毒和解毒功能。中醫的思維是,如果不能由尿液排毒,那是否可以用汗液來排毒呢?

 

患者本來是不會流汗的,吃了上次的方之後,漸漸腋下開始有汗出來了。從中醫角度來看,這是件好事。我用越婢湯和真武湯交替,斷斷續續的幫她治療了2個多月。以上都是去年中旬的事情。下一篇再來講今年的事情。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主要在探討:憂鬱症患者在古中國及現代社會,其症狀表現的差異性。

 

科學統計發現:憂鬱症在「工業化國家」比「發展中國家」來得多。所以如果我們說,憂鬱症的增加,乃是現代文明的贈禮,其實,也不為過。

 

 

 

 

現代化所帶來的,是人與人之間更頻繁的交流。以往在農業時代,就算是清乾隆時期好了,代步的工具最快的,是陸上的馬、河上的船。也沒有所謂的報紙、電視、和網路、手機。我常想像,如果資訊是有形的包裹,那麼現代的天空,大概充滿了飛來飛去的包裏吧!

.

 

 

現代人其實蠻辛苦的,而且活得愈「摩登」,也愈辛苦。一下子手機響,一下子收email,一下子誰誰誰的部落格更新了,打開報紙注意遠在地球另一邊的流感疫情,電視則24小時報導著大大小小的和自己好像有關係又其實沒有關係的新聞。

 

現代人的腦子被這些資訊塞得滿滿的。也難怪說,憂鬱症和焦慮症,是現代的文明病。

 

 

然而,工業化國家的憂鬱症比發展中國家來得多,我認為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醫生的認知,以及患者的表達能力。落後地區的民眾沒有心理學的概念,所以即使心裡生病了,也不會講醫生若沒有警覺性,也不主動詢問,這些病人就不可能被發現及治療。

 

情緒的表達並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是需要天份、啟發、與訓練的。人雖然生下來,高興了就會笑,餓了就會哭;但是長大了之後,心理裝的東西愈來愈多,就不一定能找得到合適的字彙和表情,來表現出來。 

 

是的,合適而精準的字彙。今日我們的教育程度是古代的醫師所無法想像的。我們之中隨便一個人,回到古代,以「識字」之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程度,大概都會被古人當做是「神」來膜拜。

 

不識字或識字少,就必然影響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精確程度,尤其在醫病的溝通上更是如此。對於沒機會受教育的人,如何使用精準的語彙,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其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更不用說,要進一步,請他們說說「心中的想法」,因此在心理學的「諮商」和「會談」上就有其難度在了。 

 

所有的統計都顯示,憂鬱症以女性為主。古時候的婦女大多不識字。我們很難想像不識字又沒看過電影小說連續劇的古代婦女,從何學習,從何去表達她的憂鬱情緒。(大概是從周邊的人以及地方戲曲中學習,不過一定很有限)

 

 

很多情緒的表達方法,什麼時候該笑,什麼時候該哭,也是學習而得的。我們所看過的小說、電影、音樂MTV、灑狗血的連續劇……我們跟著哭、跟著笑、跟著閉上雙眼冥視蒼天、跟著懊惱捶胸頓足、跟著從臉龐上滑下一滴眼、跟著從心裏面酸酸的又甜甜的……這些情緒的精確表達,也是現代人的能力與特色。 

  

古代的憂鬱症患者,到底有沒有能力,精確的表達她的情緒,真的很值得懷疑。而古代的醫師,到底有沒有把嚴重的悲傷情緒,視為一種疾病?也是值得推敲。

 

 

現代的醫學發現到,嚴重的憂鬱症會造成自殺。可是在古中國,自殺是一個隱晦的話題。大部份的自殺,都被視為家庭事件or社會事件,而與「醫學健康」無關。所以,自殺的防治其實是現代的概念。 

 

在自殺的主題上,中西文化的解讀有很大的差異。西方文化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是反對自殺的。然而,在東方許多的稗官野史中,女子跳樓、跳河、投井、懸樑、服毒自殺……的情節,不斷的出現,而自殺的人被懷念、被尊敬、或者像一粒砂子般的隨風而逝

 

 

 

 

在某些情形之下自殺甚至被社會強迫及鼓勵,如受到盜匪凌辱、或作戰失敗,城池被奪的將軍。不自殺的人還會被冠上一個「苟且偷生」的罪名,一輩子抬不起頭來。相對的,自殺的人則可以得到一尊牌坊,或是遺蔭子孫。這真的是東方文化,對於生命價值的一個很特殊的觀點。

 

 

在這樣一個「病人不講憂鬱,醫生不管自殺,(社會還鼓勵自殺)」的「憂鬱症防治蠻荒時代」我們不得不認真的思考,到底憂鬱症,或說,憂鬱的情緒,是如何在人與人之間運作?

 

統計發現,相較於工業化國家有較多人被診斷為憂鬱症,發展中的國家,或是比較落後的國家,其憂鬱症的患者,有較多的比例,是以身體的症狀作為主訴

 

 

古中國的情形和今日相比,當然是落後國家。我們更可以大膽的推測,在古中國的憂鬱症患者,可能不會講出「醫生,我覺得人生沒有希望」……這樣的「情緒症狀主訴」。而是會說,「我吃不下」「我睡不著」「我這裏酸那裏痛一直好不了」這一類的身體症狀主訴。

 

 

 

也就是說,受限於情感經驗、語言能力、資訊不足,而不善於用言語表達自己情緒的這一個族群,並不是就沒有憂鬱的情緒,而是,用身體的語言來表述

 

胸悶、心悸、失眠、疲倦、陽萎、手腳無力發抖……這些就是身體表達的方式,從古到今,完全相同。這些問題,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自律神經失調、焦慮、恐慌、憂鬱、躁鬱……。

 

因此,在研究中醫治療憂鬱症的同時,就必須深入「胸悶、心悸、失眠、疲倦、陽萎、手腳無力發抖……」這些自律神經失調的醫案,從中學習古人治療這些憂鬱症或焦慮症的身體症狀的方法。這也正是我們現代中醫師,汲取古人的智慧,開創現代疾病的治療方針,的最佳途徑

 

 

ps本文雖枯燥繁雜,但有志於此業者, 在這個議題上,必需要下深功夫,本文則可以做一個墊腳石,讓後學者踩著前進。千萬不可學市井售藥者,但憑一句「中醫什麼都能治」,心中能不傍惶?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承上文,羅太監為什麼用「牛肉豬肚甘肥等煮糜爛」就能治療僧人的憂鬱和虛弱呢?其中道理何在?

 

 

中醫的理論中,原本就有使用動物性蛋白來作為補養劑的傳統,只是後來這個部份漸漸和食療混淆,逐漸的生活化。直到現代,吃十全排骨或羊肉爐,已經不是為了治病,而是為了祭五臟廟啊!

 

 

不過早在東漢,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中提到:「產後腹中()痛,及寒疝腹痛,虛勞不足,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就是說,凡是長期慢性的虛弱疾病,或是生產後元氣損失,造成肚子絞痛、或腹股溝疼痛者,可以用當歸、羊肉、薑三味煮成藥來喝。

 

 

這大概是中醫典籍中,最早出現的「羊肉爐」吧!

 

 

其實不止是羊肉,包括豬皮、驢皮、雞蛋、鮑魚……等等,這些食材,都曾被中醫的正式典籍,編入藥方中治療疾病。

 

 

最早在黃帝內經,就有治療肋間疼痛吃不下,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的「烏鰂骨藘茹丸」,用烏賊骨和茜草磨碎後,用麻雀的蛋做為混合液,揉成小丸,吃的時候再用鮑魚煮湯配著吃。

  

這個方子,又是鳥蛋又是鮑魚的,如果煮成火鍋一定不錯。不過鳥蛋是生的,鮑魚也沒有用金華火腿等調味過,整個藥想必瀰漫著濃濃的「腥臭味」。揑著鼻子才能下嚥啊~~~

 

 

難吃的藥不止這味,像下面這個「豬皮湯」;連心狠手辣如我自個兒,都不敢開給病人吃……

 

 

《傷寒論.辨少陰脈證並治》: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豬皮、白蜜、米粉)→想像一下"一碗加了蜂蜜的米粉湯"?→阿娘喂~~~雞皮疙瘩掉滿地~~~(ps.不過最近聽到有人說可以做到蠻好吃的,可能是豬皮的油要刮的乾淨一點吧?)

 

 

有一種藥材叫「阿膠」,是驢子的皮,和山東阿縣的井水熬成的。很多方子像「黃連阿膠湯」、「芎歸膠艾湯」……都有用到。這個藥就還好,已經濃縮成塊狀,水藥煮好後再放進去,就會自動溶化,這個藥的味道就還能接受,只是整碗藥湯變得有點稠稠的。拜現代科技之賜,阿膠也有科學中藥的顆粒的選擇。在服用上就更方便了!

 

個人認為,最最最噁心的,就屬清代吳鞠通的「大定風珠」和「小定風珠」,治療因為熱邪久留,造成嚴重陰虛甚至出現抽筋昏倒的現象。這兩種藥方的命名,都以「珠」用做為結尾。這個「珠」是什麼呢?就是「生蛋黃」。 也就是說在水藥煎好後,要加入生蛋黃攪均後服用。如果真的要完全照他的方法吃這個藥的話,患者和醫師都要有很大的「覺悟」才行啊~~~~~

 

ps.關於黃連阿膠湯的正確服法,是加了阿膠後,趁藥半溫半涼時還要再加一顆生蛋黃。雖然是又苦又腥,但兩個味道配在一起,互相制約的結果,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吃XD

 

ps有興趣的可以再去看吳鞠通治復發性早期流產用的方子,整個味道更是……集腥臭於一方啊~~~ 

 

動物藥的運用,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不勝枚舉。不管是內經的烏賊骨.茜草方、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豬膚湯、黃連阿膠湯、大小定風珠……等等。這些難吃又味道腥臭的方子,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治療「慢性虛弱疾病」。更正式的說,就是「補奇經八脈」。

 

 

清新的味道,像茶香、荷香、柑橘香……能讓人神清氣爽,在中醫上歸類成「氣」的調整。而腥臭的味道也自有他的作用。基本上就是能進入人體的深處,達到補「形體」的作用,讓人能由瘦變胖,肥肉變肌肉,枯乾變潤澤。補氣vs補形體,剛好是一個對比的概念。

 

 

動物藥是很有意思的議題,講起來又是落落長,我們先就此打住,回到羅太監身上。

 

 

蛋白質的補充,從一般大眾的觀念來說,認為對於病人是很有幫助的。像是開刀後都要吃鮮魚湯。另外民間也有「滴雞湯」的習俗,把整隻雞濃縮成一碗精華,幫助患者痊癒,或是針對不孕的婦女的營養補充。然而這些蛋白質從醫學來講到底有什麼樣的地位?

 

 

在西醫部份,有一個類似的議題,就是在一些虛弱或老年患者,血液中白蛋白的含量,常常是疾病是否能痊癒的重要指標。甚至一度認為,補充患者的血中的白蛋白,可以減低死亡率和增強身體的恢復速度。

 

 

ps我知道還有很多營養學上的證據,可以做為佐證,不過我只是中西醫師,就先提我比較熟悉的部份。

 

 

羅太監用大量的內臟和牛肉來熬煮,為患者補充營養,其現代的意義,大概和每天吃一瓶雞精,或虛弱的患者住院打白蛋白差不多的意思吧!

 

 

而很多虛弱的患者,初來門診時,脈一搭根本沉到快摸不到,這種患者雖然舌頭紫瘀、皮膚乾燥,看上去身體內就是有循環不良的情形,但此時活血化瘀的藥不能用,只能先補氣血,待體力較好後,此時脈象也浮了上來,有瘀有滯就會在脈象上表現出來,此時再來清身體的瘀血,用藥上就更能精確了!

 

 

羅太監用「桃仁承氣湯」讓僧侶拉出體內的「瘀血」,也是類似這個道理。

 

 

至於,為何能治憂鬱和虛弱,因為奇經八脈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如果不從根本上去修復已經受損的奇經八脈,五臟六腑幫助情緒舒緩宣洩的功能根本無法正常發揮,憂鬱情緒也就自然跟著久留不去呢!

 

 

《待續》……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燒滾滾的翻譯來了,請小心食用,不要燙傷哦!

 

 

 

 

 

有一個醫案,是一位姓羅的太監,醫治了一個生病的僧侶的故事:

 

 

這個又黃又瘦的和尚,看起來累到一個不行,好像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羅太監問他說,你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僧人答說:我本是四川人,17歲時告別了家裏的老母親,出家四處飄泊,最後定居在江南,就這麼不知不覺的,過了七年。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母親他老人家的樣子,也不知道她還在不在人世?好想回家看看她,可是身上又沒有旅費。

 

 

 

從早到晚,眺望著遠在西邊的老家,就這樣子,眼淚從眼眶裏不知不覺泊泊的流下來。後來我就病了,變成現在這樣。

 

 

看到這個情形,羅太監心生不忍,於是羅太監讓他在旅店的隔壁房間住下來,每天煮東西給他吃。煮的是什麼呢?把牛肉、豬肚等甜美多汁的肉類和內臟煮到入口即化的糜爛程度。

 

 

ps這可真是「太監替和尚開葷」啊!~~by朱丹溪(格致餘論作者)

 

 

羅太監還不時的幫患者慰問打氣。甚至還和患者約定:「等你病好了,我會送你十錠銀錢作旅費,讓你回家探親。我不求你的什麼回報,只要你病好起來,不要死掉就好!」

 

 

就這樣一邊「養」他,一邊鼓勵他,大概過了2個星期,和尚的身體比較壯了。於是羅太監開了三帖桃仁承氣湯,(來清患者體內的瘀血),結果患者解出很多有血塊和黏液的大便

 

 

瘀血清除了之後,隔日就開始能進食一些正常的粥菜。大概過了半個月,僧人的病就好了。再過了半個月,羅太監果然依照當時的承諾,給了他旅費回家省親。

 


 

 

<討論1>關於病因部份:

 

 

「忽一日……朝夕西望而泣」,這個強烈而持續的悲傷情緒出現得非常突然。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應該是肺肝的氣已經支撐不住累積已久的情緒。所以造成一個「潰堤」的現象。

 

 

許多突如其來的情緒,其實早有徵兆,愈是敏感的人會愈早查覺。當然也有神經比較大條的,一直到醫生問起來,才發現自己的肩頸僵硬已久,視為平常的頭暈目眩,手麻腳無力原來是自律神經和情緒失調的表徵。

 

其實,中醫早在《內經》就提出:-魂-怒,心-喜-神,脾-意-思,肺-魄-悲,腎-志-。這個理論是整個中醫心理學的中心。

 

不過長期以來,都只能為用五行相生相尅的概念來解釋,而醫師/學者對這一段文字的理解,也大多望文衍意,難以和現代的心理學以及臨床應用上連結

 

我從臨床的驗證經驗中,以個人的方式提出新的解釋方法,先簡單說明如下。有機會再另文說明←←我好像已經欠很多了……^_^|||

 

五臟六腑一直在幫忙去化解情緒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腎氣會幫忙我們抵抗或排除「特定」的恐懼的情緒,

 

肝血/膽氣會幫我們處理「不知名」的擔心/畏懼的情緒,

 

肺氣則提供情緒,尤其是悲傷情緒宣洩的能量;

 

心/腦的作用在於轉化/昇華/情緒。

 

脾則負責吸收營養,灌概五臟六腑,所以脾是所有情緒穩定的源頭。

 

 

 

 

 

所以,體質的強弱,身體承受各種情緒的能力,其實和五臟六腑的稟賦強弱,很有關係,就是所謂與生俱來的「抗壓性」吧!而許多形容情緒和個性的詞彙,如「膽大包天」、「膽小如鼠」、「細心」、「發脾氣」……在此時看起來,也就更加有意思了!

 

 

 

……待續……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