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上述的案例,如果是稍微學過中醫的朋友一定會有疑問:
第一、是關於懷孕的脈象。孕婦到底應該要有什麼脈象呢?
古書有講: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或是:少陰動甚,謂之有子;尺脈滑利,妊娠可喜。《瀕湖脈學》。動、滑利,都是指有力而強的脈象。但,那這位患者明明是少陰脈變弱(在第三次門診時,左尺脈變弱,左寸關脈變強);為什麼會懷疑是懷孕呢?
這個要闡釋一下, 所謂的少陰脈動,多半是指懷孕已八周以上,甚至三個月了,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所說:“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別”。
所以尺脈的動或滑,並不是剛剛懷孕的主要脈象表現。大部份的古文對於初期懷孕的論述,還是認為如果月經沒有來,而患者是平脈(即,從脈象上看起來是沒有病的)那就要懷疑是否是懷孕。(也就是說,不是因為生病/氣血有問題而造成的月經失調,所以脈象是正常脈)←非常合理,但是坦白講,稍嫌粗糙,完全是沒有辨法的辨法。
可以理解的是。古人因為科技不如今日發達,在缺乏良好的數據及臨床表現的佐證下,很難能累積足夠的經驗,而單從脈診來百分之百的確認最”初期”的懷孕。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的中醫師中,精研脈法,有能力由光憑脈法辨認出早期懷孕,沒有誤差的到底有幾人?嗯,這是個好問題。我不知道,但我想是不多。
然而又何妨?把脈的目的本來就在於決定治療的方向和用藥的輕重。再準也拚不過7-11的一支驗孕棒。還有全家的、康是美的……#$%*())*^%$#@。(我個人是從病史+脈象的變化+吃藥後的反應綜合才判斷出來的),時代在進步,中醫師總不能永遠依靠三根手指頭吧?
臨床的經驗中,不同體質的人,懷孕前的脈象本來就不一樣,當然懷孕後脈象的變化也不可能會一樣的。
如果依中醫醫案的書寫慣例,硬要套一句古人的話(這樣看起來醫案比較漂亮嘛!),張仲景的話比較適合這個案例: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 》。
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主要是因為懷孕後,尺脈所代表的先天之氣(腎氣)就比較不夠用,所以會有由此來理解
想進一步了解的話,這篇文獻整理得很不錯。http://www.med66.com/html/2008/12/liuyil3096344458152180026072.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