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接上文)

對於經前症候群,中醫治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長久以來,傳統醫學對婦女疾病已經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中醫認為月經的正常運作,需要體內任脈、衝脈、肝經、腎經、脾經多處氣血的協調合作。因此經前症候群的多變的症狀,看似眼花瞭亂,但在中醫的眼中,則自有一套規則,體質和症狀之間的關係其實非常密切,簡單將經前症候群以中醫觀點分類如下:

1. 經前出現:乳房脹痛、頭痛、躁動、易怒,這一系列的症狀,是屬於「肝氣鬱結」或「肝火」。常使用柴胡、白芍、牡丹皮、梔子……等藥物治療。

2. 疲倦不堪、渾鈍、腸胃絞痛,身體浮腫是屬於「脾虛」或「氣虛」,通常要從脾胃的功能來調理。

3. 失眠通常會合併疲倦,就是又累又睡不著,伴有頭暈頭痛,這種是「血虛」體質,可以使用熟地、遠志、當歸、龍眼肉……等藥物治療。

4. 如果月經來前會有躁動、焦慮、沮喪、甚至憂鬱的情況。這種比較複雜,必須由脈象上仔細判別「虛火」和「實火」的比例。虛火多者,以補養肝腎為主,實火多者,以瀉心火、胃火、肝火為主。

5. 每逢月經來潮,就覺得自己感冒了,中醫有個專有名詞,叫做「熱入血室」,可以用小柴胡湯的變化方加以治療。

月經是女性同胞了解自己身體的一個途徑,月經不順或經前的症狀,其實是身體表述的語言,中醫師聽得懂。經前症候群不用苦苦忍耐,改善體質要及早,生活的品質其實可以更好!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水腫最常出現在眼瞼和腳踝。醫學上以按壓後會不會有指痕來區分:

1. 「凹陷性水腫」 (pitting edema) :按下去後會有指印,數秒後才會逐漸恢復,像心肝腎功能不佳,營養不良所造成的水腫皆為此類。

2. 「非凹陷性水腫」 (non-pitting edema) ,按下去後,不會有指印,諸如甲狀腺素不足所造成的 "myxedema" ,或是長期發炎或靜脈回流不良,因而造成皮膚組織增厚及失去彈性。

如果出現上述的情況,通常需要到醫院做一些檢查,包括:胸部 x 光片、尿液檢查、肝腎功能、白蛋白、體內鈉離子、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甚至心臟超音波、局部血管的超音波、免疫功能等等……總之視病情的需要而開立一系列的檢查。

查出了原因,就能依個人情況加以治療。可惜的是,並非每個人都查得到原因;常有患者一進門,就苦惱著訴說做了多少的抽血和檢查皆一無所獲,這些不明原因的水腫,是中醫門診經常處理的問題,一般常見的情形有下列幾種:

第一.女性朋友只要坐太久或是站太久,就出現雙下肢的水腫,早晚的體重可能會相差很多;有的人會在月經前腫得更嚴重。西醫也注意到這個族群,將這種情形歸類為「非特異性水腫」 (idiopathic edema) ,或叫做「不明原因水腫」,目前認為是荷爾蒙所造成的變化,但詳細的原因仍不清楚。臨床上觀察到這類病人常伴隨有頭暈目眩,虛弱無力的症狀。老一輩的中醫師稱這種問題為「水毒」。是體內水份調節失調的情形,中醫上常使用健脾利濕的方法來處理,若合併有經前症狀,則必需同時進行月經的調養。

第二、病人覺得自己某部份的肢體脹脹的,看起來腫腫的,用力壓下去的話,也看得到輕微的壓痕。可是到醫院檢查,得到的回答是檢查結果一切正常。中醫上認為是經絡的「氣腫」。在人的的身體,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運行全身,如果經脈中的「氣」堵住了,就會出現腫脹不舒的情形。

第三、有的人是「喝水也會胖」的體質,明明已經吃得很少了,但是體重還是不斷的增加,有的患者就會認為自己是不是有水腫的問題,可是醫生檢查身體後卻說沒有水腫,不用治療。這是身體新陳代謝的問題,除了建議檢查內分泌及婦產科的狀況以外, ( 不明原因的體重增加,至少須排除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障礙、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泌乳激素過高、腎上腺素過高等狀況 ) ,中醫認為在體質上多半有陽虛水泛或濕氣阻滯三焦的體質,這類病人濕氣很重,大多都需要長期的調理。

第四,即使是心臟及腎臟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也有可能出現足踝水腫的情形。中醫認為是老年人腎氣衰弱所造成,常用的藥物有鹿茸、附子、乾薑、仙靈脾等等。不過臨床上也見到一些高齡患者,水腫以外更合併有口苦、口臭、嘴破等症狀,這類屬於濕熱體質,就不宜補腎,而使應用茯苓、豬苓、滑石等藥物清利濕熱。

最後,別忘了要告訴醫生自己正在服用的藥物,像女性荷爾蒙、某些高血壓藥、某些消炎藥,這些也可能是造成水腫的原因。總之,造成水腫的原因有非常多的可能,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切勿自行服用成藥或來路不明之健康食品。

 

 

Ps. 本文僅探討全身性及對稱性的水腫,但為使讀者能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此特加叮嚀,若出現單側下肢的顯著水腫,東方人的體質比較少出現靜脈栓塞,但更有可能腹腔內的淋巴結有關,建議馬上就醫檢查,切勿耽誤。至於心腎衰竭或肝硬化所造成的水腫,其體質及病理因素更為複雜,限於篇幅,暫不於本文討論。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去年的 case ,趁著記憶猶新的時候,整理一下:

病人為女性,年紀約 40 歲,主訴為前頸部腫痛,間歇性發熱。經西醫抽血,甲狀腺功能正常;超音波及臨床症狀診斷,懷疑為「亞急性甲狀腺炎」,處方以類固醇、消炎藥、抗生素等。病人表示有吃藥就前頸部就不痛,但一停藥,就出現身體發熱,頸部疼痛等症狀,反反覆覆已經數個月。 ,來門診找我時,病人已經開始出現月亮臉。後來病人到台大醫院找最好的教授看病,教授肯定的說這就是亞急性甲狀腺炎,仍然給予類固醇及消炎藥。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甲狀腺發炎,病程一般比較緩慢。既然有「亞急性」就有「急性」和「慢性」。「急性甲狀腺發炎」多半由細菌所引起,會造成高燒化膿劇痛的症狀,而「慢性甲狀腺炎」就是指葛瑞夫氏症或是 Hashimoto's disease 等免疫相關的甲狀腺疾病。

中醫的典籍中,並沒有仔細記錄「亞急性甲狀腺發炎」。比較類似的是「甲狀腺腫大」,傳統醫學歸為「癭瘤」一類。治療常使用海帶、海藻、昆布等藥品治療,這些都含有大量的碘元素。

碘是甲狀腺素的原料之一,如果身體攝取的碘不足,甲狀腺素的濃度不夠,腦下垂體就會命令甲狀腺要加工努力生產,結果就是工廠不斷的擴廠 ( 甲狀腺腫大 ) 。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7) 人氣()

服藥後出現副作用,您會怎麼做? 1. 自行減藥。 2. 改看別的醫師。 3. 到門診和醫師討論?

在此提出這個案例供您參考:

患者為約 60 歲男性,曾有右側中風病史,經由努力復健,走路已幾乎看不出步行的障礙。西藥方面服用 plavix(保栓通錠) ,無高血壓病史。先前曾歷次來診,陸續處理了頭痛、手麻肩酸、口乾、走路無力、自覺氣喘、盜汗等症狀,服藥後皆有改善。

今年 10 月13日病患來診,表示近來出現胸悶有痰,腳掌常外翻等症狀。

 

痰的出現,大多是因為脾虛不能處理身體的濕氣,而中風患者因為大腿內外側肌肉不協調,常出現腳掌外翻的情形。肌肉力量較差,還是脾虛的問題。處方以附子理中湯,加四物湯牛七桂枝

10 月 23 日 回診,腳掌已無外翻,但胸悶痰多色黃,偶覺頭脹。診斷為脾虛痰濕化熱,處方以理中湯加溫膽湯加厚朴。(脈診圖如下)

病人於隔日來電,表示在服藥之後,馬上感覺後腦部悶脹不已。不知道是否仍應繼續服用藥物。

我詢問病人服藥的水溫,病人說用溫水沖服,我請他改用冷水沖服試看看。

10 月 30 日 回診時,病人表示,改用冷水沖服,就再也沒有出現後腦悶脹的情形,而且痰也變少了。

很奇怪的現象喔!同樣的藥物,同一個人,怎麼會用冷水和溫水沖服有這麼大的不同?

中醫老早注意到這個問題,這叫做「格拒」。

在某些上熱下虛的特殊體質。若想補下焦的陽氣,必須使用帶有辛辣的熱性補藥。可是,這些藥物在經過腸胃時,往往馬上和中上焦的熱結合,因此造成中上焦更熱,藥物也補不到下焦的陽氣,結果反而使得病人的症狀更加嚴重。

這個時候,就會建議病人要「冷服」。藉由溫度的降低,而減少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作用,讓藥物能吸收入身體,從而達到補益下焦陽氣的作用,這有點像是要欺騙身體的味道。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個名方叫「四逆湯」,內含乾薑、附子,是大辛大熱的藥物,有回陽救逆的效果。方子的後面,就有註明要「不拘時冷服」,尤其是服藥後嘔吐者,一定要冷服。

這位病人是脾胃化濕能力不良,造成上焦及中焦有痰濕化熱,用理中湯治其本,溫膽湯及厚朴治其標。病人用溫水服藥後頭暈腦脹,是中上焦的痰濕和辛熱的藥性,合而上衝,也算是一種「格柜」。因此改用冷水服藥,就不再出現頭暈腦脹的問題。

「格拒」是中醫理論中很特別的一環。連吃藥的水溫都有學問,這是中醫很精微,很有趣的一面,也是前人無數觀察和嘗試的經驗累積。個人認為,中醫實在是太令人著迷了……。

所以這到底算不算是中藥的副作用呢?如果這個患者沒有來和我討論,而自行決定停藥不吃的話……這個故事的結局就不會是「神奇的格拒」,而變成了「中藥的副作用」了。

 

中藥和西藥不同,服藥後的反應,常常和個人的體質相關,因此可以讓醫師更加了解您的疾病和身體。在此鼓勵所有的患者們,要勇於和醫師討論自己服藥後的感覺。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