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自律神經失調 (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很多病人來到診間,第一句話就是「我想戒掉安眠藥/西藥;我不想上癮。」

「上癮」這兩個字真是沉重的標籤,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寧願睹上生活崩裂的風險,也要逃避這兩個字。

親愛的,不要聽那些沒經驗的人講的話:讓真正的醫生告訴你,「藥,是幫你渡過難關的。等你好了,自然就不需要吃藥了。

把安非他命得到快感的上癮,跟抗憂鬱藥/安眠藥解除病人的痛苦,這兩件事劃上等號,是一種販賣恐懼的行為,真的是糟透了。不管出發點是良善的還是別有居心都糟透了。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談我的發病與治療 - 自律神經失調

 
我是一家小型公司的負責人 , 自從 2008 年底 (我 58歲) 金融風暴席捲而來 , 我背負著公司內部數個員工家庭的生計 , 造成我極大的壓力 , 我不忍跟我共同奮鬥幾十年的員工因此失業 , 我們達成減薪與共同努力的共識 , 但是壓力還是非沉重 , 我的健康開始出現異狀 , 起先外表的改變了 , 最明顯的是 : 頭髮與眉毛開始變白 , 眉毛開始無止境的變長 , 看起來有些像電影中的 『太極張三豐』, 頭髮也大量的掉落 , 形成 『中島型的頭髮稀疏』狀況 , 我真的不知道發生了何事 ?


我天天幾乎超時工作 , 這種無止境的壓力 , 我發現好像身體有些吃不消 , 為了紓解 , 我每天晚上(飯後) 走路 2 – 4 公里 , 每個星期六 , 只要天氣可以 , 就到陽明山 , 從青山小鎮 走到涓絲瀑布 再到擎天崗 , 約 兩公里多 的緩坡 , 讓全身大量流汗 , 為了不傷害膝蓋關節 , 只往上走, 再搭公車下來 , 一直到 2010 九月間 , 一個重感冒後的一個星期中 , 身體開始發生很多症狀 , 恍如就要掛了 , 這是一個恐怖的經驗 ,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5) 人氣()

在這個blog上陸陸續續寫了不少中醫和自律神經相關的文章;也有許多的網友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

這段時間以來,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網路實在太方便,可是很難去判斷資料的正確性

網路上的朋友的留言說吃什麼不錯?某個blog的一篇文章說某某病要怎麼治療?

甚或某篇網路新聞所說的要幾點睡比較好?

還是近來各大書局狂賣的拍打功對身體真的好嗎?……到底要相信誰呢?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自律神經失調」疾病在社會上愈來愈普遍,也漸漸為民眾所熟知。今天讓我們更進一步來了解「自律神經」和中醫的關係。

「自律神經」是大腦和身體的連接,也就是「身-心」的橋樑。許許多多不知名的身體病痛,其實都是「心理」/「壓力」的問題,影響了大腦的功能和自律神經。

很多人都覺得說,既然是心理的問題,那就「看開一點」、「不要管他」就好了!這真正是阿婆生子→真拼啊!(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為什麼呢?如果只是單純的腦中的想法,當然可以看點一些不要管它。不過如果是長期累積,已經造成了大腦或自律神經的失調/創傷,就不可能是「看開一點」可以解決的。

治療的重點應該是要修復大腦和自律神經的失調和創傷。而使用藥物(中藥)來治療,是一個可靠的方法。

而且,現代的社會,壓力的來源實在太多,有內在、有外在。大多數的患者其實很難清楚的認定自己的壓力來源。 更惶論,要從心理的角度去處理這些不適。

自律神經的功能,像是翹翹板,負責調整體內器官「作戰」或「休息」的功能。當大腦非常緊張時,會藉由自律神經傳達緊張的訊息。因而出現流手汗、心悸、肌肉緊繃或抽動、胃抽筋……等交感神經興奮的症狀。

不過,交感和副交感的功能並非是對立的,相反的,是平衡的。

當壓力造成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時,大腦和自律神經也會「自救」,啟動副交感神經的功能。譬如有些患者就會自發性的閉氣、深呼吸、想喝水、想吃東西、不自主的動來動去、走來走去……大腦和副交神經適度的介入,可以暫緩身體的緊張不適。

也就是說,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在腦幹的系統,有一個「魚幫水、水幫魚」的互助電路,可以穩定身體。當交感過強時,副交感並非削弱,反而,常常會起而制衡。

但是,如果壓力太大,上述的介入都沒有辨法緩解腦中的壓力來源,超過身體的極限,那麼就會造成整個平衡系統的崩盤。

「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大多數已經經歷了這個平衡系統的崩盤。因此出現各式各樣的不適,長期胃病、緊張、頭痛、背痛、失眠、胸悶……。這些症狀,有些是交感神經興奮所引起的,有些則是副交感神經興奮所引起的。

臨床上在做自律神經檢查時,我們會看到有些患者是交感神經過度,有些是副交感神經過度,其實就是這個「平衡」過程中,失去控制的緣故。

(註:其實有不少的年輕女性的自律神經失調,是潛在的乾燥症表現,如果合併有乾眼,反復口瘡,蕁麻疹,甚至是淋巴結或關節腫脹的朋友,應該考慮乾燥症的檢測。)

請參考拙文:乾燥症的中醫看法乾燥症十問乾眼篩檢對中醫乾燥體質的重要性

 


從中醫的角度看又如何呢?

交感是陽,副交感是陰。有的患者是陰陽皆弱,有的患者是陰陽皆盛,但大多都是不平衡的狀況。

那麼,要如何利用中藥來治療這類的疾病呢?

像四逆湯、真武湯、小柴胡湯、桂枝湯,這些傷寒論中的重要方劑,都能夠「扶陽」,陽氣不較不穩定,容易補,但也容易散掉。補得太過,更會造成煩躁不安的感覺。

因此,扶陽藥的重點,在於劑量和方向的掌握,少陽、厥陰、少陰、太陽……到底要選擇那些方劑,而何時進、何時退、何時停、何時換方。絕對是治療初期的重點。

至於「陰」的部分,由於長期的疾病,多半會損傷身體中「陰」的成分,就造成陰氣的不足。「陰」是情緒穩定、身體休息的重要因素。如果身體有「陰虛」的現象,往往會造成體內的「虛火」現象。很多失眠、暴燥易怒、心悸、手足發熱、口乾舌燥……都是這一區塊的症狀。

養陰的藥物有很多可以選,像白芍、當歸、熟地、天門冬、麥門冬、枸杞、柏子仁、酸棗仁……這些藥物都是很好的選擇。

但滋陰藥不容易消化,可能會造成腸胃的脹氣。而且,滋陰藥必須久服,至少要2-3個月以上,才能算是一個基本的療程。所以「滋陰」的困難性,反而是醫師和患者間的互信、以及患者本身的恒心和耐心。

養陰的重點,除了在治療的初期減少症狀以外,更重要的,是要預防未來的復發。如果有必要,超過半年甚至一年以上,長期少量的服用養陰藥,我個人認為都是可行而且有意義的治療手法。陰氣愈足,則患者「自律神經」的「自律」、「平衡」功能就愈佳,愈能抵抗壓力的侵襲。

由於治療的細節繁雜,所以,我們只能大致的介紹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給大家認識。

希望藉由這些文章,可以讓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委,以及中藥介入治療的原理。

祝大家,新年快樂,2010年 幸福、健康喔!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3) 人氣()

補中益氣湯是台灣科學中藥複方使用的前幾名。今天講的這個題目,是要探討「補中益氣湯」的源由和使用規範。

國人喜歡進補,唸過一些中醫的,更喜歡自己配一些藥來嘗試看看。如果您平常有吃補中益氣來養生的習慣。這篇文章不可不讀喔!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

上回我們把這個方子的來源揭曉了,可是還沒有仔細的探討,這個方子是如何的作用,又要如何去使用呢?也許不少內行人已經抓到這個醫案的精髓了,但今天我們還是不厭其煩的,把其中的線索拿出來討論一下:

薛醫師在文章中指出陰火的二個症狀:


累過了頭使元氣受傷,會造成「陰火下注」的現象,而導致失眠,腿部酸熱好像快要抽筋……等現象。這是其一。


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上床睡覺的時間,即使今天已經很累了,仍然無法入睡,一定要搞到很晚很累才能入眠。這是其二。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這個睡前的方子,也曾經有患者懷疑說是不是摻了西藥,不然怎麼會吃了就想睡→我一整個無言,- -|||,怎麼會,中藥的效果這麼不被民眾相信呢?
→當然不會加西藥啊!光用中藥就很有效了,何必再加西藥呢?

話說名聞天下的「補中益氣湯」,雖然是李東垣所創,但是,真正讓「補中益氣湯」大放光彩,成為當今中醫界人人愛用的名方,不能不歸功於明初的薛立齋醫師!這個超有效的方子,就是薛醫師的發明。

 

薛醫師是名「儒醫」,相對於民間慣用偏方的「走方郎中(鈴醫)」,所謂的儒醫,就是看得懂古書,寫得出文章,對於中醫理論有比較深入的研究。

薛醫師的父親是太醫院院士,而在父親死後,薛就承接了太醫院的職院。因此薛醫師在很早的時候,就在明朝的政治圈中有名氣,治療了很多達官貴人。

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和「上流社會」頗有交流。

薛立齋的特色,就是喜歡「溫補」,注重脾腎,最常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來治療患者各式各樣的疾病。

個人認為,如果要好好的學如何使用補中益氣湯,除了要回去把東垣的書翻一翻以外,更是要花時間研究一下薛立齋的醫案和醫論。

幾年前我在薛立齋醫師的醫案《內科摘要.飲食勞傷虧損元氣等症》,讀到到這一段,如獲至寶,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如下:

余(薛立齋本人)素性愛坐觀念案,久則倦怠,必服補中益氣加麥門(冬)、五味、酒炒黑黃柏少許,方覺精神清妥,否則夜間少寐,足內酸熱,若再良久不寐,腿內亦然,且兼腿內筋似有抽縮意,致兩腿左右頻移,展轉不安,必至倦極方寐。此勞傷元氣,陰火乘虛下注。

丁酉五十一歲,齒縫中如有物塞,作脹不安,甚則口如有如瘡然,日晡益甚,若睡良久,或服藥始安。

至辛丑時五十有五,晝間齒縫中作脹,服補中益氣一劑,夜間得寐。

至壬寅有內艱之變,日間雖服前劑,夜間齒縫亦脹,每至午前諸齒併肢體方得稍健,午後仍脹。觀此可知,氣血日衰,治法不同。

 

我就順便幫大家翻成白話文吧!

《白話文翻譯》
一直以來,我(薛)都喜歡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念書,念得久了,就會感到倦怠,我就會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麥門冬、五味子、還有一點點的酒炒黑黃柏。服藥後,才會覺得精神比較好,也比較穩定。

如果沒有吃這帖藥的話,晚上就不能好好的睡,腳掌內會酸酸熱熱的,如果更晚睡的話,連大腿和小腿內側都會酸酸熱熱的,而且內側的筋好像要收縮抽筋的樣子,迫使雙腳非得左右不停的移動,躺在床上也翻來覆去難以入睡,一定要到累得不得了才能入睡。

這個情況,就是累過了頭,使元氣受傷,(脾腎元氣不足),導致虛火就往下焦影響。

我到了51歲時,牙齦腫脹(牙周病?),更至會嘴破,到了傍晚時就更嚴重了。除非好好的睡久一點,或是有吃藥,症狀才會消失。

到了55歲時,出現連白天的時間牙齦都會脹的情形、服了一帖補中益氣,晚上才能入睡

後來母親過世,我的舊症又復發,白天雖然有吃上面這個方子,但是都要到接近中午時,牙齒和四肢才會比較舒坦,可見年輕人和老年人,氣血強弱不同,治療的反應也不一樣啊!


這個醫案,是我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失眠的起源

一般的醫案,可能會因為患者的描述、醫病的溝通、記憶的追溯……造成和真實面的些許差異,可是這種「醫生醫自己」的案例,連「以前醫得好,後來醫不好」,這樣的事實,都寫了進來,這篇醫案,雖然,可以說幾乎是百分之百真實,百分之百可以相信。

不過,各位有沒有從中發現其他一些有趣的事呢?這暫且先擱著,後面再講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這個醫案值得記錄的地方,除了療效甚好,而且完全使用科學中藥,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醫案中,我使用了「標本並治」、「分時治療」的方法。

上一篇已經談過「標本並治」,本篇來談談「分時治療」的中醫理論。
  

這位患者會睡不著的原因,是因為腎虛體質患者,如果太過亢奮,造成身體疲倦而腦袋亢奮的情況,這個就是我們說的「虛火」,或是李中垣在「補中益氣湯」所要討論的「陰火」,所以我們就在虛火出現的時間點,用小量的藥物來做體質的微調,從而達到安眠的效果。

所以,整個來說:

大補陰丸→治本→白天吃→讓患者的長期腎虛體質得到調整
補中益氣加黃柏麥冬五味→治標→睡前吃→讓患者體質中的陰火暫時抑制

有看中醫的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大部份的科學中藥處方都是每日三次飯後or飯前服用。不管要治療的是失眠、心律不整、疲倦、頭痛……反正一概都是每天吃三次就對了。

不知道各位對於這個很普遍的中醫醫療現象,有沒有深入想過,或曾經質疑過?

既然中藥的處方,是有時間性的。而中醫也認為經絡循行是有時間性的(早上三點到五點是肺經循行、五點到七點是大腸經循行……),那麼,為什麼科學中藥的服用時間會沒有時間性呢?

為什麼是一日三次,不是一日兩次,像我們喝水煎藥一樣?

或是一日一次,像西藥的長效劑型一樣,簡單方便?

大家心裏不知道有沒有這個「

其實,傳統的中醫是很重視服藥的時間,在古醫書上面都有記載,有些藥要食前服,有些藥要空心服,有些藥要臨臥(睡前)和酒一起服用
不過,不知道是習慣使然,(或是便宜行事?)→(個人偏激想法 ^  ^|||),總之現今我們看到的科學中藥處方,大部分都是一日三次,餐後服用。

個人覺得,一日三回,對於醫師的處方來說,雖然簡單方便,對於大多數的民眾都適用。但是這樣多多少少,削弱了中藥的潛能啊~~~

個人在中醫臨床上,應該算是「崇古派」吧!個人主張從前人的醫案中去大量汲取經驗。像這種白天吃一種藥、晚上吃另一種藥的模式,並不是我自己的發明,從古醫案中,也不乏一些疑難雜症的案例是用這樣的方式治癒的。個人非常讚同這種依患者體質量身訂做的服藥方式。

可惜現在已經很少有醫生用這樣的方式治療患者了。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多多推廣這個對患者的療效、醫師的功力、還有九泉之下的古代創方的中醫師………三方都有益處的「分時治療」觀念。

......

至於個人是如何領悟到,補中益氣湯有這麼好的治療失眠的效果的呢?而且又可以用在睡前服用來幫助入眠呢?

這得要從補中益氣湯的發揚人:薛立齋 說起了……(待續)

不好意思又賣關子……會不會變成放羊的小孩呢?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上次分享「中藥就像金桔檸檬的秘招,得到不少迴響。今天就藉一個年輕人的失眠案例,來談談中醫的「標本並治」以及「分時用藥」的理想與實踐。

青壯年男性,身材中等,主訴為常常睡不著覺,已經好幾年了。通常如果2-3天沒睡好,人變得很累之後,就能好好的睡一個晚上,可是到隔天,又開始失眠的循環。

脈象左脈弦滑,而尺部力量很強

處方如下:

白天大補陰丸(知母、黃柏、熟地、龜板),分三次飯後服用

睡前(),詳見後文

 

病人一週後回診,說有吃睡前的藥的話,就一定能睡得著,精神也都維持不錯。脈仍弦滑,但左尺的動勢已經消退。方子不變,照樣再吃一週。

第二週病人回診,說他有時不用吃睡前的藥自己就想睡了

第三週完全不用吃睡前的藥。已經能正常入眠。建議患者繼續服用大補陰丸 2-3個月,以穩定體質,鞏固療效。


一般來說:年輕人的失眠,通常是火氣太大,比較少有氣血虛的現象,所以一般年輕男性的失眠,大概歸脾湯、酸棗仁湯這些藥的效果會比較普通。重點是:這種「日夜週期失調」、「愈夜愈有力」的現象,正是「腎火」的體質表現。

 

怎麼說呢?

 

滑而有力的脈象,乃是年輕人的正常脈象,可是尺部(腎火)過強,這就不對了。

 

因為腎火太強,導致患者到了半夜,還是精神亢奮,無法入眠。等到腎火消耗得差不多了,水/火恢復了平衡,又可以再次安枕而眠了。但是這樣下去,就是一直消耗腎的元氣。所以這種情況,是需要矯正的。

 

用功的讀者們也許還記得,在之前的文章(學方四境界),有稍稍提過「大補陰丸」這個方子。

 

大補陰丸,堪稱是金元名醫朱丹溪最具代表性的方子之一。其中知母黃柏可以降腎火,熟地龜板可以補腎水可以治療腎火上亢而腎水不足的情況,恰好符合這個患者的需求。因此服藥之後,尺部的動數脈就減退了,轉而成為寸關尺三部平均的脈象。

 

一般來說,體質抓得準,吃大補陰丸,應該二到三週就可以出現療效。

 

但是,為了讓中藥療效發揮到最高,我還是開了睡前的藥物給患者服用,所以這個患者才能當天晚上就酣然入眠。這個藥是什麼呢?當然不是stilnox,也不是ativan……這個讓這位患者吃了就能倒頭就睡的神藥就是……

 

鏘.……… 

 

<補中益氣湯+黃柏+麥門冬+五味子>

 

懂中醫的讀者不免要問:「有沒有搞錯啊?睡前吃補中益氣湯?吃了補氣的藥不會反而更亢奮而睡不著嗎?」

 

關於這個問題嘛……其中有一個很長的故事呢!讓我賣個關子,且聽下回分曉囉!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醫案原文:

 

 

一人功名不遂,神思不樂飲食漸少日夜昏默,已半年,諸治不效。此藥不能治,令灸巨闕百壯,關元二百壯,病減半。令服醇酒,一旦三度,一月全安。(原注︰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以灸法操其要,醉酒陶其情,此法妙極。)

 

 

這個醫案選自《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先幫大家翻成白話文:

 

 

「有一個人,因為科舉考試考了好多年都落榜,變得心情鬱悶,心情不好。食量漸漸變少,到最後,甚至整天看上去都癡癡呆呆的,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半年了,看過很多的醫生,但都沒有效果。

 

 

我讓他用艾草灸身上的「關元穴」和「巨闕穴」,其中巨闕穴100枚艾柱、關元穴200枚艾柱,當這些治療完成後,病好了一半。接下來,讓患者喝好酒,每天喝三次,歷經一個月後,患者的病就都好了。

 

 

註:「一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魂不免膽寒~~~」。要治療像這類「失志」和功名不遂的疾病,一定要就是要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用艾灸的方法來補元氣,讓患者喝到酒醉,來陶治他的性情,這個方法真妙啊!

 

 

 


 

這個醫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呢?

 

在古代,考科舉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全家的事,甚至全村的事,好不容易十年寒窗無人問,不事生產,靠著全家人的犧牲,才能去參加科舉考試。整個家族的人期待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結果卻是考場失意。這位患者,怎能不鬱卒,怎麼不傷心,一定是「憂思傷脾」、因為脾虛,所以連東西都吃不下了,久而久之造成「中氣虛弱」,最後「真氣不足」,變得整天神情恍惚(日夜昏默)。

 

 

本醫案中,使用了艾灸的治療,對於很多中氣不足、元氣虛弱的患者,在肚子上用艾草熱敷,一直是中醫很推崇的方法。不管是之前提到的「五柱穴」、市面上流行的「薰臍」,還是這個患者灸的「關元穴」,這些都是可以提升脾腎的元氣的好方法。

 


 

 

不過,今天的重點不在艾灸,是在於「醇酒陶其情」。「酒」在這個醫案中,可是佔了很重要的治療地位呢!

 

 

我們看這個醫案,患者每天「照三餐」喝好酒(令服醇酒,一日三度),那不就整天都醉茫茫嗎?這樣醉茫茫的狀態,雖然什麼事也不能做,但是也剛剛好,可以不用想這件失魂落魄的事情,忘了「功名不遂」所帶來的自責和怨嘆!

 

 

大腦是個「自動學習」的器官,不管是情緒或知識,長時間的沉浸其中,則大腦自動的強化這段記憶。像這位患者,因為科舉考不好後,整天24個小時都陷在懊惱與痛苦的情緒之中,大腦就不斷的學習「懊惱與痛苦」……最後這個患者就變成了一個「懊惱與痛苦的專家」。

 

→→→隨便什麼事都可能讓他聯想起「懊惱與痛苦」的情緒!

 

 

古人能想到用酒精來麻痹大腦,藉以讓患者暫時「脫離苦海」,不要讓負面的情緒在大腦中留下過深的刻痕,實在是很聰明的一件事啊~~~~

 

 

同樣的道理,西醫常合併鎮靜劑來治療憂鬱症的患者,患者服藥之後,雖然覺得大腦有點昏昏沉沉,但也不會讓心中「悲傷」的情緒那麼的「深刻」、「清晰」,也是可以減少負面情緒在大腦中的重複學習呢!

 

  

 

 

 

不過,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這個方法的,不是有一句話說「藉酒澆愁愁更愁」嗎?酒精只能麻痹大腦,卻不能改變事實。萬一喝得過頭,造成酒精成癮、或酒精中毒……那不就得不償失了嗎?

因此,現代的鎮靜劑能夠在安全的範圍內,穩定大腦的情緒反應,比起使用酒精麻痹大腦的古老方法,更為安全,也更為可靠,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適合再用大量飲酒的方式來處理憂鬱情緒。

況且,大量的飲酒,可能對肝臟造成傷害,也會造成睡眠品質的下降。最重要的是,酒精會與其他的藥物,包括抗憂鬱劑及鎮靜劑造成交互作用輕則影響療效,重則造成死亡,不可不慎!

因此,對於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的患者,我要特別提醒一下,絕對不可以喝酒喔!


 

另外一提,從這個地方再延伸下去,當我們在治療恐慌症、憂鬱症、焦慮症這類情緒障礙的疾病時,要觀察患者對於「負面的想法」有沒有「跳脫的能力」。患者若能有「跳脫負面想法」的能力,那麼他的大腦,就不會24小時沉浸在「憂傷和痛苦」之中,就有機會溫習人生的溫暖和美好。這樣的話,患者的康復之路就邁出了一大步! 

 

→→→總有一日,可以變成「快樂和放鬆」的專家啊!!!

 

 

 


 

 

 

Ps相較於「醉酒陶其情」,我是覺得「酒陶其情」(醉→醇),在對仗和文義上似乎更順暢。不過一天喝三次酒……也差不多是醉酒啦~~~所以關於「醇」和「醉」的問題,無關本文的要旨,就不鑽牛角尖了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羅太監治一病僧,黃瘦倦怠。詢其病,曰︰乃蜀人,出家時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經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歸無腰纏,徒爾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時僧二十五歲,羅令其隔壁泊宿,每以牛肉豬肚甘肥等煮糜爛與之,(太監替和尚開葷。)凡經半月餘,且慰諭之。且又曰︰我與鈔十錠作路費,我不望報,但欲救汝之死命耳。察其形稍蘇,與桃仁承氣湯,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塊痰積。次日與熟干菜稀粥,將息又半月,其人遂愈。又半月,與鈔十錠遂行。《格致余論》。

  

 

這個醫案,雖沒有明確的提到「睡眠障礙」、「食慾減退」、「失去快樂感」……等現今憂鬱症的診斷要件,但是看起來的確是因為情緒因素,而導致營養不良,而接近憂鬱症的診斷。

 

 

我提出此醫案的重點,並不是放在疾病的診斷上面。畢竟古代醫師比較不會去詢問病人的「心情」。而古代的醫師也不可能問病患「你會不會覺得未來沒有希望?」或是問他「你會不會有自殺的念頭?」……等等這些問題。

 

 

憂鬱症的診斷條件是西醫的標準,自然不可能期望古代中醫師能完全依照我們現代的標準來描述患者的症狀。這是我們在浩翰的中醫古籍中,尋求憂鬱症的治療方法時,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觀念

 

 

如果要說明這個觀念的緣由,和文化因素、時代背景、醫療角色……等等都有相關,說起來又是「落落長」一大串,有時間我再另文和大家分享。

 

 

但這個醫案的「病因」、「身體症狀」、「治療方法」、「治療時間」……等等,都和現今的憂鬱症十分相似。所以提出來和大家分享。

 

依部份讀者的要求,希望我先po原文,再po翻譯,今從善如流(其實是我偷懶啦!),等一、二天後,再把我的翻譯和討論的部份補上來。

 

 

Ps.寫這些深澀的醫學專文實在很累人。不過努力筆耕的目的,還是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回饋。不管任何文章相關的問題或想法,不分中西,不要客氣,請多多提出來和討論;如果可以順便幫我翻譯的就更好了……(肖想中),總之,只要能讓這個園地能更加的茁壯!在下我就含笑了……^_^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續上一篇的內容,我們再回到中醫的觀點來看這個醫案: 

 

就像我們會喜歡一些峰迴路轉、不可思議的故事一樣,這個醫案,也因為他的「」、「」、「」而被流傳了下來。至於張醫師之後,有沒有用同樣的方式治療過其他患者而成功的?我想大概沒有,不然一定會被大書特書。一般而言,那個時代,醫師治療失敗的案例,很少被記錄下來的。(不過到清朝以後,有些醫師在書寫醫案時,也會把自己失敗的經驗寫進去,非常令人佩服。)

 

 

 

另外一點,就是衛夫人在被張醫師治療之前,已經吃了一年的補藥了,因此,張醫師的治療,是否只是在時間點上湊巧的臨門一腳?就像我們看感冒,看到一家沒效、再換第二家,換到第三家診所,藥總是特別有效,一吃下去感冒就好了。其實是10天的時間到了感冒自己要好了。

 

 

 

而且,病情在這一年的調養之下,顯然已經有改善了,不然,當衛夫人突然的,被張醫師敲桌子的聲音嚇了一跳時,為什麼沒有立即暈厥?也許張醫師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會接著用這麼猛的方法。

 

 

 

或是以我的猜測看來,衛夫人的病情除了要補心之外,還要補他的膽氣,所以在服用養心湯、或安神藥,把心氣補足了之後,也可以改用溫膽湯、或仁熟散、桂枝甘草湯……等方劑來治療,說不定衛夫人也可以好起來。這也是另一種想法。

 

 

 

總之,衛夫人如果活在現代,大概能藉由正式的心理諮商治療幫助,而不用走這步險棋吧。

 

  

 

  

 

有趣的是,「轉化症」的名詞,雖然是西方的發明,但是在,中醫的文化中,反倒是在一開始,就認同了這個概念。

 

 

 

怎麼說呢?中醫「身心合一」的醫學概念,從很久以來,就認為精神壓力會引發身體的症狀。

 

 

 

舉個例子來說,像是遇到挫折(譬如說和老闆意見不和被海K,又不能到處說),心情鬱鬱不樂。中醫叫做「肝氣鬱結」。心情鬱足,造成肝膽經的氣卡住了,結果兩邊肋骨的位置就會出現悶痛的症狀。

 

 

 

這個時候,要用「舒肝理氣」的藥來治療,像是「加味消遙散」(姑嫂丸)、「四逆散」之類的。

 

 

 

反過來說,如果個性上就是比較放不開,像上面「鬱足」的例子,那中醫也會鼓勵這位患者,要經常服用「舒肝理氣」的藥物,來減少情緒對身體的傷害

 

 

 

中醫的做法,就是把人的個性,以及心中的想法,和身體的經絡系統做一個連接:金木水火土,肝心脾肺腎,魂神意魄志,喜怒哀思悲恐驚……。再來用這個系統去連接藥物和針灸的使用。

 

 

 

 

中醫是用這樣的理論架構,去處理心理學上的動力,在身體上所產生的問題。其實這就是一個「轉化」的概念。中醫其實處處都是「轉化」。沒想到這個西醫的名詞,居然是中醫的一個「基本概念」啊!

 

 

 

依循這個「轉化」的模式,從醫案和古代醫學典籍的記載,我們不斷的能挖掘出,中醫看待心理疾患和自律神經失調疾患,所使用的藥物和治療方法。基本上還是由身體治心理的概念為主。

  

至於古醫案中,看到的心理諮商治療,仍停留在比較「想當然爾」的形式。醫生會講要「順遂其志」、要「大智大慧」、要「淡泊其志」……等道家的概念來做心理的輔導。或是像內經提到的「喜勝憂」,對於憂愁的人,就做一些讓他高興的事。甚或如這個「張子和治衛夫人醫案」中的別出心裁的方法。

 

 

 

相對來說,西醫的心理學,很有系統的去解構夢境,家庭背景,人際關係……。發展到後來,就出現了所謂的精神分析學派,出現心理諮商的模式,就是醫生和病人在一個獨立的房間中談話。藉由醫生和病人之間的對話,試圖找出病人生病的徵結。

 

 

至於因為情緒問題,引起的失眠、厭食、暴食、暈眩、歇思底里、心情沮喪到想自殺……。諮商者也試圖由會談,引導患者發展出正確的心理概念。也就是一種「由心治身」的做法。

 

 

 

 

這是很有趣的比較,由於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讓「身心症」、「自律神經失調」、「歇思底裏」……等疾病,在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方法上,居然這樣子是兩極化的,一個主張「由身治心」,一個則主張「由心治身」。很有意思吧!

 

  

 

 

 

一直到最近十幾二十年來,腦中血清素和情緒的關係被科學家所闡明,抗憂鬱的藥物發展出來之後,「吃藥能改變心情」的概念才為醫學界所接受。而才在西醫的歷史上,正式揭開了「由身治心」的概念。不過「百憂解」並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像本文所提到的「轉化症」就是西醫很棘手的問題。(ps這樣看起來,衛夫人還是活在古代中國好了……ccc)

 

 

 

截至目前為主,精神科學界也仍有一些分岐,有些醫師會以藥物治療為主,有些醫師還是以心理諮商為主。這也是很有趣的現象。

 

 

扯得有點遠了,總之,中醫和西醫的系統,對於「腦袋影響身體」這件事,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處理方法。而我相信,對於我們這些受過現代醫學的教育的現代中醫身上的確是肩負著一些使命的。如果,我們能將這兩個系統,做一個很好的銜接,相信可以為患者發展出更多有效的治療模式。

 

謝謝大家的收看,這個醫案的分析到此結束。我們下回見了!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續上篇)。

為什麼說這個案例是「轉化症」呢?讓我們先花一些時間,來了解這個名詞。轉化症的英文叫做"conversion disorder",是指患者出現了麻痹、失聲、看不見、暈厥、或像癲癇發作等症狀。

這些症狀看起來,像是腦部或神經的問題,可是檢查起來都是正常。所以呢,這些問題應該不是腦或神經的病變,而是歸究於「心理壓力」所造成的問題。

所謂的「轉化」(conversion)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佛洛依德」所提出,意味著內在的精神壓力「轉化」成外在的身體的神經學症狀來表現。換句話說,因為精神上的壓力和衝突,沒有辨法由社會文化層面的正常管道來宣洩,累積之下,大腦一個成了壓力鍋,而發展出一些特殊的症狀來表現

 

 

然而轉化症的成因,至今仍然是醫學上的一個謎,沒有一個確切的醫學證據或心理學的根據,可以適當的解釋這個現象。我們只能從病患的統計數字中,知道一些訊息,像是「轉化症」的發生,基本上各式各樣的年齡都有,不過最常出現在30到40歲之間的女性身上。症狀有可能一直持續下去,也有可能在數年之後自動消失。

 

 

像是上篇文章中的「衛夫人」,在旅行之後,出現反覆昏倒的症狀,如果衛夫人活在現代,依現代的醫學觀念,醫師應該會先替她安排一系列的檢查。像是:

電腦斷層來檢查看看腦內有沒有腫瘤或大腦血管是不是通暢?

腦波圖來看看腦內是不是有異常的放電(癲癇),

或是用24小時心電圖來看看有沒有心律不整的問題?

……畢竟這些問題是會造成生命的威脅的,必須在第一時間排除這些可能性。


 

如果身體部份的檢查都沒有問題了,內科醫師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找不出造成衛夫人暈厥的原因,才會被轉診到身心科醫師的門診,然後身心科醫師,依據這個患者的病史和症狀,我猜衛夫人應該會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加上「轉化症」

進一步呢,可能會依照衛夫人的病情,給予SSRI(血清素)的藥物治療,以及安排長期的心理諮商治療。

 

補充一點,暈厥昏倒是轉化症的其中一種,其他的患者也有出現手或腳麻痹失去知覺、看不見、無法講話、抽筋、不會走路、聽不到……等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症狀。但是,疼痛以及性功能障礙不在轉化症的範圍內。

 

 


 

 

神經內科的門診,有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症狀,而其中沒有辨法解釋的症狀,據統計大概有30~60%這麼多。如果要以廣義的角度來說,這些患者是不是都可能和轉化症有關呢?

並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身心科醫師的協助。這些無緣無故一手一腳麻痹,突然沒辨法講話、或常常暈倒抽筋,一切檢查又正常的患者,常常社會大眾及家屬被認為是「裝病」、「歇斯底里」,「電視看太多」、「中邪」、「被詛咒」……等等。

統計數顯示,在整體的人群中,真正被診斷為轉化症的比例,只占了5%左右,被診斷的比例,事實上是和各個民族文化的特性不同,以及整個國家的精神醫學發達情形有關。但不管如何,至少和上述的「無法診斷的30%~60%的神經學症狀」的數字,有很大的差異,教人不禁思考其中的問題所在。

這些「無法診斷的30~60%的神經學症狀(感覺異常、動作失調、突然昏倒……)的患者」,如果沒有接受精神科醫師的診斷和治療?那麼停留會在那裡呢?

我個人認為就在巫師、乩童、氣功、靈修……等各式各樣的民間團體裡。而且應該是大部份的患者,被診斷為「撞邪」、「上輩子做了壞事」……之類的。而進一步以「符水」、「改運」、「翻修祖墳」……等等來”治療”。


 

至於患者在這些「民間心靈治療機構」治療成功的例子呢?或許會有一部份的幫助吧!但就整體的病況來講,依精神科專科醫師的經驗而言,他們手上的轉化症案例,是否因為接受了這些民俗療法而得到整體的改善呢?答案是:「很少很少,幾乎可以說是沒有。」

 

像上一篇醫案之中,衛夫人所接受的「心理治療」(殘忍啊~~~~),我個人是認為張子和醫師的做法,太過激烈了一些,也沒有顧及到萬一治療失敗所造成的二次傷害

(我是自己在想,衛先生因為張醫師的治療成功而將他奉之為神明,那是好險治療成功了,像衛生先這種個性激烈的人,萬一張醫師的治療是失敗的話,可能衛先生會拿把刀子把張醫師給xx了,最後變成社會新聞的頭條吧……)

 ……待續,西醫的部份我們就講到這兒,下一篇我們再回到中醫的概念來看這個醫案。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介給中醫醫案的目的,除了和大家分享這些有趣的case之外,也趁機為各位介紹一些精神科的疾病,希望可以讓大對這個領域有多一點的認識:這個醫案,同樣,是出自清.魏之琇的〈續名醫類案〉;主角是張子和,他是金元時期的名醫,以善用「汗法、吐法、下法」聞名。←(開個玩笑,顧名思義,凡是吃了他的藥,不是流汗、就是上吐下瀉←好個手法殘忍的醫師啊~~~~我真不想當他的病人)

為了增加樂趣,醫案原文我放在本文的最後一段,以下是林醫師翻譯的現代惡搞版)


衛德新先生的妻子,就是衛夫人啦!有一次出門在外,寄宿在旅館,半夜剛好遇到強盜放火打劫,她受到驚嚇~~~嚇到從床上摔下來,從此就得了一種怪病,就是呢~~每次如果有突然的聲響,這位太太就會受到驚嚇而昏倒。全家人為了她,連走路都用踮著腳尖走,深怕發出聲音而嚇到她。


一年多的時間,請過不知多少的醫師,都認為是心的氣血不足而生此病,吃了人參、珍珠、定志丸……這類安神養心的藥,衛夫人還是不見起色。

ps(林醫師補充)張子和在當時是算名醫吧!這個衛先生本來是很討厭張子和的,雖然太太生了這樣的病,但是就是不想把太太的命交到他手上,可是搞了這麼久都沒有辦法,只好還是請張醫師來幫她太太看診)

張醫師看完病,很有把握的說:「驚嚇是由外而來的,恐懼是內心生出的。恐懼的人都知道自己怕什麼,而驚嚇的話……就是事先不知道才會被嚇到←明明很有學問的一句話,怎麼我翻譯出來這麼腦殘?各位忍著點)

張醫師又講:「膽」這個字唸起來和「敢」很像,意思上也差不多。膽如果受傷,就會容易驚怕。
(林醫師os:報告張醫師,還有一個十曰十人干唸起來也很像,還比「膽」更有膽一些……逃~~~~)

那麼,張醫師是如何來治療這個患者的呢?

他叫兩個「瑪莉亞」(按:即女嫞)把衛夫人架在椅子上坐下來,說:衛夫人哪~~現在請您認真注視茶几啊~~

(衛夫人os:是要變魔術給我看嗎?等一下是會飛出鴿子嗎?)


突然之間,「!」的一聲,張醫師從背後拿出一根棒球棒,大力的往茶儿上敲了下去!衛夫人被他嚇了一大跳,這時張醫師說話了:夫人您害怕個什麼勁兒呢?我只是拿棒球棒敲桌子而已啊!←(林醫師os:這簡直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嘛!)


等到衛夫人稍微恢復了,張醫師又故技重施,用力的敲桌子來嚇她。不止這樣,還叫人用棒子敲門、敲窗戶。衛夫人差點沒被嚇到「蔡尿」~~~(這句是我自己加的)~~~等到她好不容易平靜下來徐徐的笑的問張醫師說:這是那門子的治療方法?
←我怎麼看,都覺得這個徐徐而笑」,裏面應該藏有很深的恨意吧……就是那種「你最好不要有一天落到我的手裡的感覺。

 

張醫師解釋說,內經裡面有提到,「驚者平之」,這個平可以解釋為「平常心」的意思,就是說受到驚嚇的人,要讓他平常心,常常看到這些東西,就不會再被嚇到。注視茶几的目的是讓她往下看,因為受驚就是元神向上散失,而往下看就有收斂元神的效果(就跟我們打坐時,眼觀鼻、鼻觀心一樣的效果吧?)


那晚,衛夫人可真不好過,張醫師找人敲她房間的門窗,敲了整個晚上。硬是這樣幹了一、二天,衛夫人連打雷也都不怕了

 


 

番外篇part 1:

衛夫人後來恢復得很好,他老公從原來的「張子和反對派」搖身一變,成了「張子和是神醫應援團」團長,到處宣揚張子和的醫術高明,如果有人敢講張子和的壞話他絕對和他摃上!

(上面是真的,但是下面又是我自己加的)


番外篇part 2:

只有一件事很奇怪,一個多月後,有次張醫師從夜店喝完酒正要回家時,突然衝出一群人把他「蓋布袋」,痛打一頓後,揚長而去。警方到現在還沒找到犯案的兇手,這個案件也就不了了之。只知道張醫師背上一直留有一個高跟鞋的鞋印………



 

各位觀眾,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1.要惡搞別人之前,記得要先叫「瑪莉亞」把對方抓住

2.君子報仇,三年太晚。絕對會輪到你的!

3.打雷沒什麼好怕的(衛夫人os:何止打雷,現在我連打人都不怕了)

(ok,以上都是好笑的,正經的要開始了!)

4.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案例,特殊到驚世駭俗,讓人瞠目結舌!但是,我不同意這樣的治療方法。是的,各位看清楚了,

不同意、不同意、不同意!


5.………

 

(啊嗚~~~我好累喔!先寫到這裏好了~~~~~下回待續)

 

搞笑歸搞笑,有興趣的人,還是建議您看一下原汁原味的原文如下吧!


張子和治衛德新之妻,旅中宿於樓上,夜值盜劫人燒舍,驚墮床下,自後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家人輩躡足而行,莫敢冒觸有聲,歲余不痊。諸醫作心病治之,人參、珍珠及定志丸皆無效。


張見而斷之曰︰驚者為陽從外入也,恐者為陰從內出也。驚者謂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陽膽經屬肝木,膽者敢也,驚怕則膽傷矣。

乃命二侍女執其兩手,按高椅之上,當面前置一小幾。張曰︰娘子當視此,一木猛擊之,其婦大驚。
張曰︰我以木擊幾,何以驚乎?伺少定擊之,驚又緩。又斯須連擊三五次,又以杖擊門,又遣人畫背後之窗,徐徐驚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張曰︰《內經》云: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

是夜使人擊門窗,自夕達曙。夫驚者神上越,從下擊幾,使其下視,所以收神也。一二日雖聞雷亦不驚。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一句是這樣說的,溫「古」而知新;當我們面對21世紀最難纏的敵人:焦慮、憂鬱、恐慌……等等,重新用精神醫學的角度來解析幾百年前的醫案記錄,不但可以讓我們了解,古代中醫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的理解,更能提供我們很多治療的方法。

今天讓我們來看一個頗有意思的古醫案。這個醫案的出處是清.魏之琇所寫的《續名醫類案.驚悸篇》,書中搜集了很多名醫的醫案,內容精彩,值得中醫愛好者用心細覽。 

好,廢話不多說,讓我們先看一下原文:

 

施沛然治呂孝廉沈仆,患驚悸三月,聞響則甚,遇夜則恐,恐甚則上屋逾垣,旋食旋飢,日啖飯無算。或謂心偏失神,用補心湯益甚。
脈之,右關洪數無倫,兩尺浮大,按之極濡。病得於酒且內,腎水枯竭,客熱犯胃。


經云:腎主恐。又曰︰胃熱亦令人恐。又曰︰消穀則令人飢。又曰︰足陽明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甚則逾垣上屋。
此病在胃與腎脾。心屬火,是脾之母,補心則胃益實,火盛則水益涸,故藥之而病反甚也。


但病本在腎,而標在胃也。先治其標,用瀉黃散,後治其本,用腎氣丸。
一病而寒熱並用,補瀉兼施。第服瀉黃散三日,當不飢矣,服腎氣丸十日,當不恐矣。已而果然。

 


 

這段古文其實不難,不過我還是多此一舉,把上文翻成白話文:

施沛然醫師治療呂沈仆的案例:

呂先生患有「驚悸」的病已經三個月了,每次聽到比較大聲的聲音,就被嚇到而心悸更甚,在晚上這個症狀更加的嚴重,甚至怕到爬上屋頂或圍牆。另外他的食量變得特別大,甚至於,才剛吃完馬上就覺得餓,導致每日要吃很多很多的白飯。


之前的醫師認為這是「心偏失神症」,開了「養心湯」補他的心氣,沒想到患者吃了藥後,反而症狀更加嚴重了。

因此,請到施醫師給他治療,施醫師給他把脈後,發現右手關部跳得很厲害,尺部脈象則浮起來,按下去又軟軟的。

(ps林醫師補充,關部是胃,關部跳得很厲害,代表有胃火;尺部是腎,尺脈浮按下去又是軟的,代表腎水不足)

於是,施醫師問病人:「你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得到這個病的?」病人說:「三個月前,我在喝了酒後又和太太行房,之後就變成這樣了。」

施醫師在心理盤算……根據患者的病史,這是一個胃火兼有腎水不足的體質,因為喝酒會造成胃火,而酒後又行房可能太過勞累,造成腎水不足。

內經有講:「恐和腎氣有關」。又講:「胃火也可能造成人類恐懼的感覺」,又講:「有胃火就很容易餓」,又講「足陽明病(脾胃的病),聽到木頭撞擊的聲音,就會突然被嚇到,甚至跳到圍牆或屋頂上去

(ps林醫師補充:我們常講說:「嘿!被你嚇了一跳!」,但在二千年前的內經,居然就有這麼傳神的敘述,不但嚇一跳,還一嚇跳到屋頂去,可見這個嚇一跳的強度之高啊~~~)

從上述的推理來講,這個病在於脾胃和腎。之前的醫師用「養心湯」,五行中心屬火,火生土,脾胃屬土,所以用養心湯補心,脾胃的火氣就更大,而腎水就更不夠了,因此,吃養心湯後症狀反而變得更嚴重。

(ps林醫師補充:明明有食量大增的症狀,為什麼之前的醫師還是開養心湯?不是他沒問清楚,就是他辨脈不清,不然就是經驗不足啊~~~)

施醫師認為:食量大增與「驚悸」的現象都和胃火有關,這是疾病的標;先治其標,等到胃火改善之後,再治其本(補腎)。因此他擬定了治療計畫:先用「瀉黃散」來治療,三天之後,食量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然後再改用「腎氣丸」吃十天。

果然,這個病人接受治療之後,就如同施醫師所預測的一樣。對於聲響不再恐懼害怕。

(ps林醫師OS:厲害厲害!藥到病除!來賓請掌聲鼓勵~~~拍拍拍~~~~)


 

 

是吧~~中醫真的很神奇!聽完了這位施醫師的精彩故事。讓我們轉個角度,用西醫的知識和觀念來看,其實也有不少的啟發:

1.這是一個類似恐慌症or特定事件恐懼症的案例。在臨床上,對於聲音敏感,容易受到驚嚇的患者十分的多,許多的焦慮症患者或是憂鬱症患者也都有對聲音非常敏感,易受驚嚇的症狀。(只是沒有這麼誇張啦!)。因此這是一個臨床上可以做為診斷及治療參考的好醫案。

 

2.本案例的病史記錄非常詳盡。對於病症的發作時間(三個月)、造成因素(酒後行房)、加重因素(晚上)、特別的表現(驚嚇到跳到屋頂上),吃藥後的反應……等等。都寫得非常清楚。

     基本上,這樣的「病史探查」的功力,在我一個西醫專科醫師(主治醫師)的眼裏,都要拍拍手,給個90分以上的高分了。值得我們好好的學習喔!(ps大部份的中醫醫案,可能是篇幅關係,很少有寫得這麼清楚的。)

 

3.施醫師有為患者擬定「治療計劃」。治療計劃也是西醫很重視的一環,在家醫科專科醫師考試審查時,就是要看你在病歷中,有沒有為你的患者擬定治療計劃,包括藥物的治療時間、預計下一步的檢查、下次回診時要向患者做什麼衛教、是否應轉介給其他的醫師會診……等等。

     治療計劃的擬定,代表一個醫師對患者整體的了解,並願意負起長期的醫病關係的責任。

可見西醫重視的東西,中醫也是同等重視的呢!

 

其實讀醫案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為我自己有西醫的背景,在看患者的症狀時,有時就已經猜到這個患者的診斷了,有的病不用治會自己好,有的病就算暫時治好了,還是會複發。所以到底是患者自己好的,還是醫師治好的,在看醫案時,我們心中是有另一把尺去衡量的。

中醫醫案習慣上把症狀類似的患者放在同一章節內,像這個案例是放在〈驚悸篇〉之中,但是同篇之中的數個案例,雖然有類似的症狀,如果來到現代,送到醫院的急診室,不見得是送到精神科,有很多是要送到腸胃科病房、感染科病房、心臟科……等等,或甚至留在急診處理一下,打個針灌個腸就可以回家的。

所以,在看醫案時,如果把現代醫學的觀念加進去,能學到更多臨床經驗鑑別診斷的功力呢!

因此,我打算把一些有趣的醫案寫到部落格上面來和大家分享,只是不知道這樣子的「醫案賞析」會不會太學術性了?能不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呢?還有,下次我需不需要把古文翻成白話文呢?拜託大家給些意見囉!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上一篇文章,從「注意力不足」談起,我們聊到了如何去補充大腦和身體的能量,以及興奮劑如何消耗身體元氣的過程,事實上在漫長的中醫發展史中,有一段非常特殊的歷史,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大概在魏晉南北朝左右,王公貴族或文人雅士,流行服用一種由五種礦石所組成的「五石散

,這五種礦石依文獻上的記載,可能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和赤石脂。「五石散」具有壯陽、增強體力、性情興奮……的效果。不止這樣,服食「五石散」根本就是當時的一種「時尚流行」,該怎麼說呢?有點像現在的白領階級手上如果沒有拿著一杯starbucks就不夠雅痞一樣 ……

(這個比喻好像有點不倫不類……不過暫時想不到更好的例子,我的意思是說,服食五石散,在當時代表著某種高尚的階級和品味啦!)

服五石散要配酒以行藥氣,藥性發作後,會有身體發熱、精神亢奮的效果,一段時間之後,因為代謝效率加快,也會有瘦身的效果。當時頗負盛名的「竹林七賢」,他們在竹林中坦胸露背,身著寬鬆的衣服,搖著大扇子,發表話不驚人死不休的「清談」,其實就是服五石散之後的情形。

服五石散的風氣之盛,甚至連北魏的開國皇帝拓拔硅,雖然是外族,但是他心儀漢文化,也是長期服用「五石散」。然而,這些礦石類的亢奮藥物,雖然能會造成一些短期的亢奮和強壯效果,但長期來說,這樣的藥物組成,太過劇烈,對於體質的傷害非常大。

而且,當時的製藥技術(尤其是礦石的「煉金術」部份)十分拙劣,藥物中常混有許多的重金屬,砷中毒的情形十分常見。一世英雄拓拔硅在十年之後,變成一個了性情怪異的狂人,最後被忍無可忍部下所殺,應該就是長期服藥造成大腦病變的結果。

五石散終究由於藥性猛烈,副作用強,到了唐代之後就沒有人再使用。但是,追求「強壯」「長生不老」的願望,並沒有隨著「五石散」而消失。對於「煉丹之術」的崇尚取而代之,上層社會廣泛崇拜可以長生不老或變成神仙的仙丹妙藥,而許許多多的皇帝也死在丹藥之下。

到了宋朝,政府發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也就是法定的藥物手冊,這些丹藥的組成做法,更是正式被推行到民間。這些丹藥雖然已經經過後代醫師的修訂,不像五石散的組成那麼粗糙,但由於當時提煉的技術不佳,仍然含有許多的重金屬,造成不少藥物中毒的後遺症。

而且,原本只在王公貴族之間流行的「仙丹妙藥」,因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刊行,正式被推廣到基層,藥物誤用、濫用的情形更是屢見不鮮,危害更多的民眾。因此宋代以後的元朝和明朝的醫師,還大聲疾呼,反對亂服這些丹藥(像李時珍就是其中一位)。

不過,追求「強壯」「精力充沛」的人性,是不會消失的。只要有需求,就會有產品。宋之後,由於技術的進步及方劑的修訂,丹藥的金屬含量減少,或改用其他有效的動植物藥來代替,以減少毒性和副作用。不過元、明之間,自行進補的觀念仍然很流行,但因為這些強壯藥物的毒性減少,服藥後急慢性中毒的案例也就不常聽聞。像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等等,就是當時較為流行的補藥。

當時不像現在,現在吃藥都有醫師的處方。當時 對於醫藥的專業觀念很模糊, 文人貴族常以搜集藥方為樂,也常自行配藥來服用,這些文人雅士,不明醫理、不診脈象,亂吃一通,只求強壯的結果,因而衍生出元氣過度耗用,腎水不足的虛弱慢性疾病

這些虛弱性的疾病,十分難以調養。因為腎陰可以說是體力的源頭,精神銀行的存款,如果不斷的耗用元氣,不斷的提款,就會導致腎陰的衰竭,帳戶破產……這部份就很接近我們現代在處理,因為長期服用興奮劑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患者體質

後來的中醫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開始注重「腎陰」的調養。明代的張景岳醫師就是其中的姣姣者,他善用熟地,來補充患者的腎水,所以又有人叫他「張熟地」。

我個人常常藉用張景岳的方子,如左歸丸、右歸丸、補陰益氣湯、六味回陽飲……等等,來處理「恍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退化」……的患者。總之,經過了漫長的演變,中醫發展至今,才算是真正的成熟,能夠瞻前顧後,整體的調整身體的五臟六腑。

行筆至此,是不是令人喟嘆:古往今來,人類對於「健康」、「強壯」、「長生不老」、「精力充沛」……的需求,其實,從來就沒有改變過。應該說,這根本就是人性的一部份

為了追求這些慾望,古老中國的中醫師和民眾們走了很長很長的冤枉路。歸結來說,造成這些不幸,其實不外乎三個原因,一是中醫理論未臻成熟、二是製作藥物的技術不足,三是藥物的濫用問題。而第一和第二個因素,在現代來說,算是已經獲得解決了。

尤其是藥物製作方面,台灣在衛生署的「藥物食品檢驗局」數十年的努力之下,對於中藥的把關,尤其是在台灣製造的科學中藥以及相關中成藥,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和規模,堪稱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

因此,只要是在台灣,合法的中藥,幾乎 不可能有「重金屬中毒」或「中藥摻西藥」的情形,可以安心服用無虞。對岸的中成藥檢驗及法規,目前為止還落後我們很多,因此對於對岸的成藥,個人是不太建議服用的。至於來路不明的中藥,更是千萬不可以吃啊!

在此要感謝「藥物食品檢驗局」長期以來為我們中醫藥界所做的努力,讓我們中醫師可以安心而驕傲的開立中藥給患者服用。

回過頭來說,現代社會中的高度壓力,迫使我們不斷的勉強自己的大腦和身體。說實話,為了生活,為了家庭,這又是沒有辨法而不得不然的事啊!於是乎,香煙、咖啡、茶、x牛、口香糖、xx藥酒、甚至頭痛藥水(內含咖啡因)……各式各樣的興奮劑成了每個人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其實,在這些興奮劑壓榨您的體力和元氣的同時,你也許應該考慮,可以與中醫師合作,為您把把脈,適當的調整體質。讓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在長期過度使用之下,也能得到適當的修復和補養,來維持大腦的注意力與記憶力。用一個更安全,更合理的方式,來幫助自己,繼續「顧身體、拚事業」!

謝謝大家的收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種「歷史」的題材有沒有興趣呢?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的畏懼症 (phobia) 指的是對於某種特定情境的害怕,更精確一點來說,是一種「感到羞辱或困窘」的感覺。這個特定的情境,因人而異,常見的有:社交畏懼症 (Social Phobia) ,懼曠症 (Agoraphobia) ,甚至是對於一些特殊物體、情境或活動的害怕,如怕狗、怕尖銳物品、怕乘坐交通工具等等。

舉社交畏懼症來說,一般人在上台演講、或參與社交活動時,原本就出現會緊張害怕的心情,但大多仍然能完成活動,即使表現並不是很好。但社交畏懼症患者,在此時不僅出現緊張害怕的心情,並且是不成比例的,莫名而極大的焦慮和恐懼。導致患者不能夠完成活動,或甚至害怕擔心下次的活動。

這些患者在緊張畏懼的同時,也常伴隨一些身體的症狀,例如:臉紅、腸胃不適、手汗、手抖、心悸、尿急……等等。

定義上,畏懼症 (phobia) 和恐慌症 (panic) 並不盡相同,恐慌症所著重的,是患者的「恐慌發作」,恐慌發作是指突然出現長達十多分鐘的胸悶快要死掉的感覺。然而,畏懼症患者也常常併發有恐慌發作。

目前這些畏懼症,在醫學上被歸類於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 之內。治療的方式主要以藥物合併心理認知治療。藥物像: BZD, SSRI, b-blocker, MAOI 等等,依患者的個別差異以及藥物反應,一些新的藥物像是 wellbutrin, remeron, mesyrel 等等,也可能作為單獨或合併的治療。

從中醫的觀點,這些患者多半具有「膽氣不足」、「心脾血虛」或「脾腎陰陽兩虛」的體質;從前我在「 從仁熟散談中醫在精神疾病的治療」這篇文章中,曾概略的提到「膽氣的虛弱」和「恐畏」之間的關係

其實膽氣的強壯,是有賴於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依據中醫理論,我們的五臟六腑,像是一個精密的多功能工廠,從脾胃吸收營養之後,轉送各臟腑,然後依各臟腑的分工協調,分別生產出:衛氣、營氣、膽氣、肺氣、心血、肝血、脾血、腎精……等各式各樣的成品,而膽氣只是其中的一項,因此當膽氣不足時,治療上並不是單純地直接補膽氣這麼簡單,而是要依五臟六腑的脈絡,去找出失調的路線,加以整體的矯正才行。

有一句成語叫「肝膽相照」,形容朋友間意氣相投,彼此依恃的情感。而在中醫上,「膽」和「肝」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明代的大醫師張景岳,在他寫的 < 類經 > 中說:「膽附於肝,相為表裏,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為中醫精神醫學中「肝 - 膽」的關係做了最好的注解。也就是說,「肝血」像是賽馬場中呼之欲出的馬匹,而「膽氣」就像是那聲開跑的槍鳴,肝和膽的充份合作,才能讓一個人勇敢不怕事。

因此,「心脾血虛」體質會影響肝臟氣血的生成,長期的畏懼則會造成「肝腎陰陽兩虛」 ,一是前因,一是後果。而生活中的經驗和刺激,當然也是促發和加強「畏懼症 (phobia) 」的重要因子。所以,在診斷和治療之中,包括體質條件與心理因素,都有其「前因後果」的關係,這一點非常的重要,也應該是未來中醫在精神醫學的領域上,所應當更加著重的

依照脈象及症狀的不同,個人比較常使用的方劑有:「千金溫膽湯」、「仁熟散」、「歸脾湯」、「桑螵蛸散」、「桂枝加龍牡湯」、「六味回陽飲」、「右歸丸」、「三鹿丸」、「參茸湯」……等等。

服藥一段時間之後,通常患者漸漸有能力面對原本令人畏懼的情境。譬如懼曠症患者,原來因為無法去菜市場,變得每週可以去一、二次,或原本不敢搭火車或公車的,也逐漸能夠忍受群眾的畏懼。而能逐步回歸正常的生活。積極的治療十分重要。

第一次認識這種疾病的朋友,大概無法理解這種沒有道理的恐懼,而以為,這些人是很膽小的人。其實他們是因為體質和腦內激素的關係,才出現這些現象。而且,跟據臨床上的經驗,恐懼症的患者不但不是膽小的人,往往,還特別堅強

怎麼說呢?這些患者,雖然明知對於事物的畏懼,但為了能恢復正常的生活或工作能力,常常強迫自己不斷去練習。像之前那位不敢搭公車的患者,明知上車就害怕全身發抖,卻還是每天故意去坐公車,希望有朝一日能適應或克服。這就像有懼高症的人每天到 101 頂樓去往下看,或怕坐雲霄飛車的人每天強迫自己去坐大魔神一樣……。如果用這樣子的比擬,也許,畏懼症的親朋好友比較能了解,這群患者所受的痛苦和所做的努力吧!

雖然勇敢,但是,這樣的方式是絕對錯誤的。患者千萬不要一直強迫自己進入畏懼的情境。雖然有所謂的「減敏療法」,但並不是用這種想當然爾的方式可以成功。長期處於畏懼的狀態,會大量消耗身體的能量,反而減低了身體自行修復的能力,讓病情更嚴重。足夠的休息、服藥,絕對是更重要、也更有效率的方式。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大家對於「畏懼症」有粗淺的認識。


 

 

ps.下面這一段,算是比較進階的部份,並不適合所有的患者,所以,看完有感覺的就試看看,沒有感覺的就是時候未到,也不用勉強:

 

 

患者要全心全意著重的,是內在的開發,而不是外在的嘗試

 

 

所有畏懼的源流,是存在於潛意識之中,所以,光是告訴自己「我不怕、我不怕」是沒有用的,因為你的潛意識並不受大腦意識的支配。那麼,潛意識存在那兒呢?在你的每一個起心動念之瞬間。也就是看到、想到、聽到一件事時萌發心中的第一個念頭、情緒、或身體反應。你所要做的,是去體認、接受自己有這樣的「念」。

 

 

有時要讓「它」更明確的表達出來,有時要讓「它」轉化出去。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和經驗。但是,不要急,像個旁觀者一樣,去看自己每一次的「起心動念」,你會逐漸發現,原來在我們的身體和潛意識中,有這樣一股我們並不熟悉的巨大能量和情緒。試著去認識它、了解它,而且,記得,不要急著否定或沮喪。要記得:這是禮物,也是功課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僅管憂鬱症的治療藥物不斷的進步,截至目前為止,憂鬱症在經過治療之後,只有三~四成的患者終生遠離此病,換句話說,有6~7成的患者,在完成治療,停藥之後,未來仍會有憂鬱症復發的機會。本文搜集最新的醫學研究,融合中醫的理論體系,為憂鬱症的患者提出「預防複發」的解決之道

憂鬱症的患者,常伴有下列症狀:頭暈、頭痛、頸部僵硬、胸悶、胸痛、吸不到氣、心悸、腰痛、背痛……等等,在現代醫學裏,統稱為「憂鬱症的身體症狀」(the somatic symdtomes),一直以來,這些症狀被認為是因為憂鬱症所引起,理論上來講,只要把憂鬱症治好,這些症狀應該就會跟著好。

然而,有不少的患者在接受抗憂鬱劑治療之後,雖然悲觀、哭泣、沮喪、失眠、企圖自殺……等心理的症狀減輕了,但是上述的身體症狀並未得到改善。

這些嚴重的頭痛、背痛、肌肉僵硬、胸痛……甚至全身酸痛。對於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的效果並不好。這些患者,除了心理受苦,長期以來身體也受苦,常常還被週遭的人認為只是「心理因素」,實在是「啞巴裝黃連,有苦說不出。」


近年來,醫學家開始注意到這個議題,陸陸續續的做了不少研究,結果有驚人的發現,在此簡述如下:

1.伴有身體疼痛症狀的患者,其憂鬱的時間比較長,憂鬱的發作也比較多

2.疼痛症狀愈嚴重的患者,則憂鬱的情緒也愈厲害。

3.伴有身體疼痛症狀的患者,對於抗憂鬱劑的反應較差

4.即使抗憂鬱劑的療程已經結束,情緒已經恢復正常,若身體的疼痛症狀從發病一直持續,則復發的機率比較高

(資料來源:Physical symptoms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3:64[supply 7], 3-28)

也就是說,這些「身體症狀」,包括:頭痛、頸緊、胸悶心悸、腰痛……等等,對於憂鬱症的治療以及預後,都是一個「負面因子」。是治療憂鬱症的一個重要的議題。


這個恰巧和我們中醫臨床上的觀察吻合:

憂鬱症患者,因為體質的狀況特殊,常會有合併有「氣虛」、「虛寒」、「肝腎陰虛」……等現象。(請參考前文:談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和憂鬱症的本質動力)。所以就變成一個複雜體質。氣虛、虛寒、或肝腎陰虛的狀況,和原本患者自身的體質互相影響,互相牽滯,因而造成憂鬱症患者在治療上的效果較差,或容易複發。

這些患者,有各自的特色:

氣虛的患者常感到胸悶疲倦。虛寒的患者常會有全身疼痛、嚴重頭痛等現象。肝腎陰虛的患者,除了全身肌肉僵硬以外,還會常常覺得心悸。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不同抗憂鬱劑都有其特色,對於體質的轉變也有不同的力量和方向。而,是否可以由基因來解釋這些同類藥物的不同特色?學者們正在這個方向上努力。但從患者服用抗憂鬱劑之後的脈象變化,我們是可以找到一些脈絡的。

抗憂鬱劑雖然治療了大腦中的激素不平衡,但對於上述這些體質,以中醫把脈的觀察來講,說實在的,並沒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候對於體質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例如:大部份的抗鬱劑(SSRI)造成胃腸不適的副作用,使得脾胃功能下降,不能產生足夠的氣,讓氣虛或虛寒的情形更加嚴重。所以這類患者的疼痛,並沒有因為服用抗憂鬱劑而改善,因為這種患者的疼痛,不是心情沮喪造成的,而是身體虛寒所造成的,唯有改善虛寒體質,疼痛才會真的消失。

(我不是說不要吃藥喔!兩權相害取其輕,先保住了小命,體質再慢慢來調就好,所以抗憂鬱藥還是要準時吃、認真吃。請各位讀者不要會錯意喔!)


因此,不論在憂鬱症的治療期間,或是已經停藥的觀察期間,都必須注意「身體症狀」的發展。在這個部份,西醫治療並沒有很多的方法,反倒是中醫對於這個部份有相當多的法門,可以處理「憂鬱症的身體症狀」。

譬如氣虛的患者,在治療憂鬱症的中藥或是西藥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補氣的藥:如炙甘草、黃耆、東洋參、黨參、白朮……等等。則疲倦或胸悶的情形可以得到改善。

虛寒的患者,同樣的也是在基礎上,加入熱性的藥物,如:附子、細辛、當歸、吳茱萸、川芎、鹿角霜、肉桂等等。 可以減輕頭痛、頸痛、背痛等症狀。

肝腎陰虛則是許多憂鬱症患者共同的體質,治療陰虛的藥物:如白芍、當歸、柏子仁、熟地、麥冬……等等,在治療憂鬱症的中藥中,本來就有,只是因為陰虛體質不容易修復,陰虛所造成的全身肌肉僵硬,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耐心治療,肌肉才會慢慢變得有彈性。


即使憂鬱症已經停藥,但若仍有經常頭痛、頸子緊、背痛、胸悶、疲倦、失眠、全身僵硬或關節疼痛者,以西醫的最近研究看來,仍有復發的機會,而由中醫的角度看來,更是強烈的建議,要儘快的進行體質的調整,以減少憂鬱症復發的機會

當然,如果正在服用西藥治療,但是這些身體症狀仍然沒有消失的話,一樣應該接受體質的調整。愈早調整,效果愈好。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以下是我在門診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時,患者常見的一些狀況以及疑惑,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1. 自律神經失調,本身的症狀十分多樣化:恐慌、胸悶、頸部或關節僵硬疼痛、暈眩、注意力不集中、身體發熱或發冷……等千變萬化的症狀都有,患者無須過度擔心,只須要把您所有的症狀告訴醫師,讓醫師建議適合的檢查即可。千萬不要無限制的做檢查

,過度的檢查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

 

 

2. 在治療過程中,症狀可能會出現變化,有些好轉,有時也可能出現新的症狀,或症狀消失了又再複發。通常是因為服藥之後體質的轉變,或是醫師在治療上的策略先後問題,可以儘量和醫師討論。

 

 

3. 整體而言,治療上以三個重點為主:睡眠改善、體力增強、胡思亂想的頻率或程度減少。其他的諸多症狀,都可以再觀察。

 

 

4. 自律神經失調以中醫來講,是由腦連及五臟六腑的疾病,因此牽涉的範圍很廣,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分清標本的問題,而且注重五臟六腑間的問題層次,仔細搭配藥物比例。所以服藥的時間和次數,務必遵從醫師的建議。至於多久見效呢?答案是因人而異,純陰虛或純陽虛等體質較單純者,可能一、二週即見效,痰濕比較嚴重以及冷熱不和等體質較複雜者,可能要二個月的時間才會有整體的進步

 

 

5. 臨時不舒服時,可以馬上至門診就醫。一方面能立即減輕您的不適症狀,二方面能夠讓醫師掌握發病時的脈象,更有助於疾病的了解和治療。

 

 

6. (恐慌) 發病時的紅包粉藥,是依照個人體質而量身訂做的補藥,不會有傷害身體或成癮的副作用。因為發病就是體內氣的循環走岔路了,這時就需要藥物的輔助。我建議患者在身體開始不舒服時,要立即服用紅包粉藥以減輕症狀,強忍不適反而對身體造成負擔,不是治療疾病的正確方法。

 

 

各位讀者的周遭親友若有以上的疑惑或錯誤的觀念,也請幫忙宣導哦!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

二尖瓣脫垂,英文是 mitral valve prolapse ,簡寫成 (MVP) 。是普及率很高的疾病,幾乎 10 個人就有 1 個人有這樣的問題。而患有二尖瓣脫垂的年輕女性,更容易出現心悸、胸悶、疲倦等症狀。工作壓力愈大,症狀就愈嚴重,不少知名的年輕女藝人,如張韶涵、林依晨、安以軒……等人都有這樣的毛病。

醫學上,把心臟超音波下,看到二尖瓣閉合時的不平整現象,稱作二尖瓣脫垂,如果心臟超音波看到二尖瓣脫垂,又出現胸悶、胸痛、心悸、頭暈、疲倦……等症狀,就稱之為「二尖瓣脫垂症候群」

 

好像很拗口,不過經過這樣的解釋之後,讀者是否能比較清楚兩者間的差異呢?

 

簡單來講,就是:

 

「有不舒服的症狀 + 心臟超音波的異常 = 二尖瓣脫垂症候群」

「有不舒服的症狀 + 心臟超音波正常 = 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二尖瓣脫垂症候群,在西醫的治療用藥上,最常使用的也就是 inderal( 豬肝色的藥 ) 和 xanax( 贊安諾 ) ,和輕度自律神經失調的用藥,其實是一模一樣。二尖瓣脫垂症候群的治療,也是針對症狀的處理,儘量減少不適的症狀,而非針對心臟。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確實也是如此,許多治療自律神經的方藥,在治療二尖瓣脫垂症候群時,的確可以互相引用。但在本疾病的治療上,如果能掌握以下的特點,則更能夠有迅速的療效出現。

 

第一、 患此病者,多為年輕女性,個人經驗上,這群人的體質多偏瘦弱,膚色較白。問診上需特別注重月經的情形,尤其如果出現有月經的經血量少,不到三天就結束者,暗示患者是氣虛弱的情形,必須大補氣血,如果脈症相符,一般用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就能大大改善疲倦和頭暈的症狀。必須注意的,是月經以前量很多 ( 甚至血崩 ) ,但最近月經量變少或月經遲來,可能是之前的經血流失太多,造成現在的血虛以及貧血現象,這種情形務必請患者檢驗血紅素以及血鐵質。若血紅素不到 10 ,就應積極治療貧血。

 

第二、 和一般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比較,本病的症狀以心臟不適為主要原因,從中醫來講,這叫做心氣不足。中醫的「心」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個是字面上的心臟,另一個層次是「心主神明」,也就是精神層次的「腦」的部份。脈象上,如果是工作壓力大或疲倦時,出現心悸胸悶的情緒為主的,比較偏向心氣不足的體質,個人多半以炙甘草湯、復脈湯為主藥。如果是作惡夢造成睡眠品質不良,或是人際關係緊張而造成心悸胸悶膽怯等,比較偏向腦神經的層次,可以用溫膽湯、仁熟散、歸脾湯等方劑作為主藥。

 

第三、 二尖瓣脫垂症候群的中藥治療,多半以補血、補心為主,常用的藥物如麥門冬、炙甘草、熟地黃……等等,因為十分滋養,本身就不是很好吸收,再加上這群患者長期氣血不足,通常腸胃功能也不是很好,醫師在藥物的搭配上,要注意胃腸方面的調整。患者服藥後如有脹氣腹瀉等情形,也要積極和醫師溝通,以及早修正處方,增強療效。

 


 

二尖瓣脫垂症候群,因為與月經、心臟的關連性很強,相對上也考驗一位醫師在婦女科和心臟科的能力。個人經驗上,如果能仔細的辨別脈象、不厭其煩的詢問病情,那麼困擾病人多年的病症,在一到兩週內大有改善的案例也大有人在。甚至也有患者心悸胸悶了數日,跑到門診來,要求針灸和藥物治療,而在針灸和一包科學中藥之後立即緩解的案例。在這個部份,中藥迅速,其實不輸於西藥。

 

遺憾的是,二尖瓣脫垂症候群的患者,雖然大多數都對於藥物反應良好,但是個性上長久以來養成的「奉獻犧牲」、「過度要求完美」的「好」習慣,卻往往無法調整。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心態上的積極雖是好事,但過度用腦,卻損傷「心」的氣血,個性上的積極和身體的孱弱基本就是相衝突的。因此臨床上有些患者,呈現「不定時回診狀態」,在治療二至三個星期後,症狀緩解就不再回診,過了三、四個月後,症狀再次出現,於是又回來門診求助。針對這類患者,個人有幾個建議:

 

第一、 改變「追求完美」的心態:名模林志玲小姐說:「不要再對我打分數了!」這句話在當時十分的風行,也深深打動了許多人的內心。雖然求學的分數是老師給的,工作的分數是老闆給的,但人生的分數,可是自己給的。了解自己個性上的優點和缺點之後,肯定自己的優點,也「同意」自己的缺點。請注意!是「同意」自己的缺點,不是「改善」自己的缺點。這就是訣竅所在。試看看,每天對自己說,我「同意」我自己並不是完美的人,我「同意」我並沒有那麼聰明,我「同意」我要在工作上做到十全十美,真的很困難;我「同意」我的鼻子的確沒有那麼挺……等等。試試看,一旦能「真正的同意自己」那麼您心中的感受就會有一股小小的「明亮清光」開始萌生。

 

第二、 症狀改善之後,少量而長期的服藥,以補足心血的長期損耗。因為治療本病的藥物都是無毒而安全的藥物,因此長期服用不但不傷肝腎,反而能有助於身心上的重整,培養對抗壓力的資本。有些病人甚至說,就當做是維他命吃吧! ( 當然是要在醫師的監控之下 ) ,雖是玩笑話,但也道出了本症治療的精髓所在。

 

第三、 適量的運動,並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本症患者,不宜劇烈運動,也不宜從事過於文靜的活動。譬如看 DVD 、看書、八卦聊天這類的,雖然是很好的休閒活動,但仍然是用腦的活動,也會耗損心/腦的能量,所以並不鼓勵。那麼到底要選擇什麼樣的運動呢?個人建議,以「微喘」的運動最適合,什麼叫做微喘呢?就是感覺有點累、有點喘、有點流汗,在運動的同時無法滔滔不絕的講話,腦中自然呈放空的狀態。爬山、快走、騎腳踏車、游泳。或是球類運動都可以。另外和大自然有接觸的活動,如養花草盆栽、照顧動物等等,也十分的推薦。

二尖瓣脫垂症候群,是「體質虛弱」和「個性堅毅」的矛盾產物。按時服藥和心情的調適,兩者相輔相成。只治療虛弱體質,再次遭遇壓力時,疾病會有復發的可能。一味重視心靈層次則緩不濟急。唯有「身體」與「心靈」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最穩定、最快速的療效。


Doctor01j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3) 人氣()

1 2